APP下载

英语学习者在商务语境中应酬语语用失误的分析

2014-03-31

关键词:商务商务英语语境

汪 瑞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一 应酬语的理论背景

应酬语(phatic communion)最早是由波裔英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提出的。他通过对新几内亚东部的特罗布兰德群岛(Trobriand Islands)的实地调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并不总是为了提供和获取某种信息,,有些交谈只是为了创造一种气氛或保持社交接触。

韦氏新大学词典给应酬语一词所下的定义是: “revealing or sharing feelings or establishing an atmosphere of sociability rather than communicating ideas.” “用来透露或分享情感,或建立一种社交氛围,其目的不是为了交流看法。” 而O’Donnell 和Todd[1]对应酬语的划分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对话中属于正题之外的部分一概看作应酬语。“We meet a friend, for example, and wish him ‘Good Morning’, and we chat for a few moments, perhaps about the weather or work or the health of members of the family. We may then go on to engage in serious discussion, or we may simply take our leave with some well-worn ritual phrase: ‘Cheerio’, ‘So long’, ‘Goodbye’, etc. The serious discussion is not phatic communion, but all the rest is.”

本文所探讨的应酬语的适用范围为在商务背景下正式会谈协商以外,交易双方为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进行的交际性对话。

二 应酬语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作用

应酬语是国际商务语言交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表达现象。不会根据需要讲一些应酬话的人,在社交活动中是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的。能否适当地运用应酬语,是衡量商务英语学习者交际能力强弱的标志之一。

1.建立互信的催化剂。

应酬语在商务交际语境下具有极强的目的性。为了促成交易的成功,发话者(addresser)和受话者(addressee)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保持沉默、打破尴尬的局面,更需要借此来了解对方的个人喜好、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以期在交易过程中避免触及彼此的禁忌或做出使对方不快的举动。进而加强双方的包容度、增进彼此的信任感,以便为最终交易的成功和日后长期的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2. 缓解矛盾的润滑剂。

应酬语的使用贯穿于交易的始终。除了在会议室、厂房等进行的正式的会谈和洽商之外,交易双方的其它口头交流是在非正式的、较轻松的语境下进行的。而正式会谈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或产生的僵局往往可以在应酬语所构建的这种较宽松的谈话氛围中得以缓解,甚至可以询问出对方的“真心话”, 对正式会谈中僵局的解决和谈判策略的相应调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润滑作用。

三 英语学习者在商务语境中使用应酬语时的问题

商务英语学习者从一开始就涉及应酬语,但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虽然经过多年的外语学习,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与语法,在国际商务沟通中还是会出现交际困难。

笔者就所执教的商务英语专业125位学习者进行了一次商务语境下用应酬语交际的实训,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在商务语境下正确使用应酬语,与客户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求学生依据所给出的七个话题(weather, sport, family, travel, hometown, weekend, hobby),向你的商务伙伴分别提出五个问题,并就此进行2分钟左右的对话。对话内容不需要提前编写出来,教师将在课堂上随机指定2位学生进行对话。

在实训中,笔者对学习者在就七个话题提出的问题所出现的频繁语用失误进行了记录并归纳如下。

1. 中国式遣词。

Question A: It’s raining heavily. Are you worried about this kind of weather?

Question B: What’s the main form of entertainment in your country?

学习者所提出的以上两个问题均根据汉语的逻辑组织语言。说明了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句子,并不足以拥有与外国人打好交道的能力。在问题A中,学习者把中国人常问的:“你会不会担心这样的天气呢?”直接翻译成了英语。因为中国人非常关注人们内心的感受。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是不会发出这种疑问的,天气的变化并非人为可控,担心有什么用呢?所以,他们经常对天气发出感叹,而不会询问感受。例如:“What horrible weather!” 或者“Terrible day, isn’t it?” 他们甚至还会乐观地说:“Never mind, it’s good for the garden!”。问题B“你们国家主要的娱乐形式是什么?”则存在措辞(wording)方面的失误。在选词上,中国的学习者偏向于使用较正式的词汇和句式,书面语与口语对词汇方面的要求经常混淆不清。main form, entertainment都是较正式用语,而类似our country, your country, your place则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一般要具体到交际对象所在的国家或城市。此句应这样问:How do most people in Canada kill their time?

这类错误是由母语的负迁移造成。迁移(Transfer)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情境转移至另一种情境。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指在一种情境中学的知识干扰在另一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学习者会把母语中的各种语言逻辑形式迁移到目的语的使用中去。学习者会在提出问题时潜意识地遵循母语的说话习惯和话语规则。

2. 中国式疑问。

Question C: Do you want a younger brother?

Question D: Do you love your family?

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比较严重,大部分家庭尤其重视男丁的兴旺,因此会问出问题C:“你想要个弟弟吗?”。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国人这样执着的性别偏好。在西方,生男孩或生女孩都同样是令人高兴的事;再则,家族成员的关系并不像中国人这样密切,有或没有弟弟对他们的生活并无多大影响。令笔者惊异的是几乎有一半的学生都问出了问题D:“你爱你的家庭吗?”。笔者专门咨询了本校来自英国的外教Gregory,他的反应是: “What? Why do you think I don’t love my family?” 可见这样的问题是会引起西方人的不快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现代化商场上汇聚了来自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人员,他们对各自的文化价值内涵有着独特的解释,据之形成自己特有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并具体反映到商务活动的处事风格上。商务活动中不了解目的语文化或不充分接触目的语文化,想当然地认为世界上所有文化的基本内涵都是相似的甚至是同一的,不考虑或不重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很容易导致商务交际的失败。这种文化上的障碍客观存在,往往不为人所注意,但却是问题的关键只所在。因为交际中尽管交际双方都有交际的良好愿望,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不同文化所孕育出的不同价值观相碰撞时,就容易形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2]

3. 中国式关怀。

Question E: You look pale, what’s wrong with you?

Question F: Are you free this weekend? You’d better join us in the party.

中国人自古以来秉承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的美德,但与英美人交往时,应遵循“八不问”原则,即不问年龄,工资,信仰,婚否,籍贯,疾病,衣物价格,体重等。隐私是个人主义的四种表现(个人主动权、独立、个人表达和隐私)之一,[3]有很多英语俗语如: “A man ' s home is his castle. (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透彻地表达了隐私的价值。而在中国人看来,隐私和个人主义都含有贬义。中国人崇尚亲密和彼此依赖的关系。问题E:“你脸色不好,不舒服吗?”就体现了这种中国式关心,但大多是西方人都不会领情,认为这侵犯了个人隐私。

在问题F中,邀请客户来参加派对时用了:You’d better …,则错用了词组had better。英语had better并不是汉语里所说的“最好”,即had better≠最好。had better实际上暗含一种威胁(threat),即你最好这样办,否则就有什么后果。就是说had better 虽然字面意思译为“最好、还是?好”,但后面的话没说完,省略了转折句otherwise (or)?(否则,要不然?) ,had better显得粗鲁。[4]

礼貌待人是对国际商务交际的基本要求和确保交际成功的基本手段之一。“Politeness, in an interaction, can then be defined as the means employed to show awareness of another person's face.“礼貌就是在交往中, 关注他人“面子”的手段”。[5]话语的可接受性受语境社会因素的约束,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语,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也可能显得过于礼貌。不够礼貌固然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但过于礼貌也同样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

四 对学习者交际失误的原因分析

1.传统学习动机的影响。

外语学习者很长一段时间对外语学习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语言规则。这种认识的形成和存在有许多理由。其一,很长时间里,英语教师都认为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对于与语言紧密联系的文化,他们觉得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其二,掌握了语言三要素(发音、词汇和语法)的学生通常在考试中得高分。大约有80%的人是在“文凭动机”的驱使下学英语的,这样,学习者必定会忽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导致了交流中出现语用失误。

邓炎昌和刘润清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两种准则,一是构件准则,比如发音、词汇、语言等;二是应用准则,即决定说话者的话语得体与否的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语用准则。在发音或语法上犯些错误一般容易得到谅解, Thomas 把这种错误称之为“说的不好”,然而,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却不符合语用准则的人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相对而言,听、说、读、写技能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提高,而一种语言的文化及其规则很难通过强化训练来培养,因为它涉及信仰、风俗、习惯等,需要过程。[6]英语学习者应该加强学习英语文化的意识,应该意识到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与人交流,特别是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以此来促进我国与外国的交流,应该认识到语言能力不能等同与交际能力。“文化隐藏的东西远比它所显示的多得多,奇怪的是参与者最意识不到。”[3]因此,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学习外语文化知识。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英语文化知识才能游刃有余,避免“文化震惊”,最终完美地处理跨文化交流。

2.传统学习习惯的影响。

在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校的商务英语学习者长期以来都是指令的接受者和问题的回答者。比如父母在家庭中常常会命令他们做事,教师在课堂上会点名让他们回答问题等。因此,当笔者要求他们就话题提出问题时,部分学习者反映:“老师,我不知道要问什么!”在情景实训当中,他们也很容易由发问者演变为回答者。但在商务交际中,与客户应酬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得信息,而非授予信息,既:多问少答、多听少说。

另一方面,当学习者提出问题时,语言风格又常常“太自信”(over-assertive)或者“太霸道”(domineering),[7]会说出或问出一些对西方人来讲身份显得高高在上的话语。比如:“Do you have bad habits?”(警察/嫌疑犯);“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hometown.”(老师/学生);“It’s cold outside, wear more.”(父母/子女)。学习者习惯性的模仿长辈的语言,这必然会导致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可见传统观念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

3.虚拟情境中角色转换的排斥。

绝大多数在校的商务英语学习者往往对实训中所设置的商务情境敏感度较低,他们不能将自己融入到相应的商务背景之下。在实训当中,他们依然是以学生的身份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忘记了在实训中应当承担的角色:商务沟通者(如:秘书、经理、导游等)。这种角色的错位使他们会问出诸如这样的问题:“Do you live with your family?”(因为他们要住校,不能和家人住在一起。)“I love sleeping, how about you?”(毫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像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并不在少数。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在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谈判、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实训中。可见,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在课堂上能够解决的。课堂教学所营造的商务情景是仿真或模拟的,学习者的角色转换是被强迫的,并非自主自愿,他们没有紧迫感和强烈的意愿,下意识的回归到学生的身份。比如他们会觉得:同学们彼此之间都很熟悉,如何假扮成陌生人呢?因此,这就凸显出‘工学结合’的必要性,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实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潜力。

4.90后交际方式的“表情”化。

应酬语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商务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应酬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携带了学习者自身的思维方式。高等教育自2008年开始就迎来了新生代——90后的到来,90后学习者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思维模式的利与弊不得不引起教学者的足够重视。首先,受全球化的影响,学习者对西方的交际模式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不会再问:“Are you married?”“How old are you?”之类的问题,也不会在面对赞誉时,回答:“Where? Where?”(哪里!哪里!),他们会非常自然的说出:“Thank you!”。其次,“浅阅读”在“90后”身上表现比“前辈”更突出,现代文化生活的简易化和通俗化,造成人们对距离自己生活较遥远的经典书籍有疏离感和畏难情绪。在信息过爆的时代,他们在选择时会避开难懂难接近的东西,而选择很快、很轻松能搞懂的方式去接触。[8]90后学习者成长的时代高度信息化,他们接受新生事物和思想较快。手机、电脑必不可少;微信、微博使信息的交换量陡增。但网络语言具有不规范性和随意性,特别是表情符号和照片贴图的泛滥化使学习者常常惰于用语言表达情感和观点,对语言的学习产生了负迁移的效果。另外,90后学习者也成长于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时代,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使命感逐渐淡薄,他们的思想更具有功利性和世俗性。 在大学期间,拿到学分和考级考证成为他们的主要学习目标,对于商业文化和应酬语的运用这些不可具体衡量的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热情。

五 结束语

英语学习者在应酬语使用中的失误不仅反映了学习者只重视词汇的积累、语法的操练,而忽略了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合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也充分凸显了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割裂的弊端。每一次语言的互动都具有其特殊性,它因人而异,因交易而异,因文化而异,因场合而异。有限课时的语言教学无法涵盖每一文化背景、每一商务场景以及每种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倡导培养学习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并通过情景教学最终实现“移情作用” ( Empathy) 这种移情作用的培养是建立包容、理解、尊重和珍惜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基础上,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关键不是要在母语文化和非母语文化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对待异己文化不是用自己文化传统的流行观点强加的理解,而在于获得比较适合学习者自身特点的理解,跨文化沟通应是自身文化传统与另一个文化传统对话和再造的过程。商务英语学习者不仅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象,也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象背后的成因。甚至可以说,使语言学习者获得“异己”(otherness) 核心文化的经验很可能比学习语言知识本身要更具长远意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跨语言和跨文化商务活动也处在一个多元和异质的文化环境里。由于各国文化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商务文化类型和定势也不同,特别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均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极大地影响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甚至会决定商务活动的成败。因此,重视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因素,探索导致国际商务活动中由于语言和文化因素而导致的交际失败原因,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对提高国际商务人员的业务水准,保证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O’Donnell, W.R.&Todd,L. 1980 Variety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2]高明.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根本原因[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

[3]Samovar, Larry A. & Richard E. 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马艳华.对外交往中应酬语的使用与禁忌[J]. 商场现代化,2008(6).

[5]George Yule. Pragmatics .语用学[ M].上海: 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2004: 60.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7]Thomas, J. A. 1983. Cross Culture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 4.

[8]袁瑛.“90后”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

猜你喜欢

商务商务英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
跟踪导练(三)2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