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维屏诗歌研究

2014-03-31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百姓

王 佳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在鸦片战争时期,活跃在反帝爱国诗潮当中,除了声名显赫的龚自珍、魏源、林则徐、还有值得注意的张维屏、张际亮、朱琦等人。张维屏,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年自号珠海老渔,广州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因厌倦官场黑暗,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官归里,隐居“听松园”,闭户著述,张维屏的创作活动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开始,而且成绩斐然,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张维屏平静的生活,唤醒了他的民族意识,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暴行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他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但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张维屏也写下了不少农村田园诗歌,其悠闲、恬适的诗歌风格近似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张维屏在战争年代,其广泛内容的诗歌创作值得深入研究。

一 老骥伏枥,热血救国

张维屏一生宦海沉浮,仕途的不顺并没有使他消极厌世,反而他积极投身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体现出一个爱国诗人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广州是鸦片战争的前沿阵地,就是这位打算归田的老人,也无法安然处之。

1.歌颂百姓的爱国热情。

在张维屏的家乡,面对鸦片的毒害,英国强盗的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就是这样的现实,也没有打击百姓保家卫国的慷慨热情,为了赞扬三元里人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的壮义行为,这位老人依然愤笔写下慷慨壮歌《三元里》: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张维屏包含战斗的激情,用大型浮雕的构图和笔法,真切地描写了三元里人民反抗外敌入侵英勇斗争的场面。赞扬普通劳动人民,真挚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张维屏用的慷慨激昂的笔墨,对鼓舞百姓投身革命热潮当中,起到了宣传革命的积极作用。

2.控诉清政府的苟且政策。

鸦片战争时期,软弱无力的清朝政府为了求和拒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各种条约,割地赔款已成为家常便饭,国土的损耗,苛捐杂税的繁重,看着生活在水火之中的贫苦百姓,张维屏感到无限的凄凉,听到《南京条约》的噩耗时,他用“战斗”的笔写下《雨前》这首诗:

雨前桑土要绸缪,城下寻盟古所羞。共望海滨擒颉利,翻令江上见蚩尤。人当发愤思尝胆,事到难言怕转喉。为语忠良勤翊翼,早筹全策固金瓯。

诗人站在总结战败经验教训的高度,深切地感受到,要想巩固国家安全,首先要全民皆兵,大家团结一致,在提早做好准备的同时,还要有卧薪尝胆的勇气,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国家安全使之不受侵犯。

3.高瞻远瞩,认清英国人的侵略本质。

作为爱国的知识分子,张维屏看到英国发动的战争,以及鸦片走私背后更大的阴谋,英国在用鸦片愚弄中国百姓的同时也在瓦解中国士兵的战斗力,将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控制成为傀儡政府,这样才能一步步地将泱泱大国变成他的海外殖民地,张维屏的科学预见性全部表达在《书愤》当中:

汉有匈奴患,唐怀突厥忧。界虽严异域,地实接神州。渺矣鲸波远,居然兔窟谋。鲰生惟痛愤,洒涕向江流。

张维屏提出古来皆有外敌侵扰,但是匈奴、突厥是少数民族,是在中华民族大背景之下的人民矛盾,属于内部纷争,但是英国人的侵略,是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是有灭种亡国危险的。

二 壮士暮年,心系百姓

张维屏自幼才华横溢,十三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二十四岁中举人,四十三岁才中进士,任湖北黄梅知县,他并没有气馁,反而在任职期间,勤政爱民,深得百姓厚爱,莅任第二年夏天,发生水患,他亲自勘察灾情,发放物资,险些被水冲走,幸好被江边的树枝挂住,才保全性命,所以百姓流传:“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他在“十载以来,四为县令”的官场当中,他始终体恤百姓,关心民生,写下了不少为人称颂的诗篇。

1.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生计。

张维屏的家乡广东,由于靠近沿海所以气候湿润、花草繁美,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关于花的作品,但是作者在欣赏花草鲜美的背后,还隐约流露出卖花人的辛酸,如《珠江杂咏》:

闻道鹅潭有百鹅,寻春花埭得春多。花丛飞出双蝴蝶,随着卖花人过河。

诗中的花农忙忙碌碌的为生计奔波,但还是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张维屏首句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如“百鹅”“蝴蝶”,花农为了讨生活,一趟趟的在山郊穿梭,引得蝴蝶也凑热闹,表面上是热闹非凡,但是花农如此之辛苦,但是最后还是逃离不了生活困顿的漩涡,又如《花埭》其一:

东风吹送柳条斜,几处园林镑水涯。花地花农花样巧,贫家生计在生花。

虽然有致富的产物,但并没有真真给农民带来财富,百姓疲于奔命,但是还是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而真真的罪魁祸首就是朝廷的黑暗,一级一级的克扣百姓的血汗钱,这是作者对统治者的控诉。另外一首《花市》:

花市朝朝水一方目迷,五色灿成行。筠篮卖入重城去,分作千家秀阁香。

这也是作者亲眼所见,色彩缤纷的花草,装饰着大家小巷,但这都是富人的阁楼,赤裸裸的表现了“财富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社会现状,进一步说明统治阶层的凶残。

2.同情饱受自然灾害骚扰的百姓。

张维屏任职期间,均地处长江和赣江之滨,所以连年水患,百姓流离失所,看到此情此景,张维屏心痛不已,写下同情百姓的不朽诗篇,《黄梅大水行》:

东去连鄱湖,西来通蜀江。邑当吴楚交,其南即浔阳。由春以及夏,恒雨无时旸。始虑损禾稼,未料伤堤防。何期雨不止,江涨非寻常。冲泥急奔赴,寝食不暇遑。卷资集畚筑,那复愁空囊!千夫共邪许,众力相扶匡。岂知尽人力?未克回天殃。一决数千尺,顷刻成汪洋。……

张维屏首先对当地的地理位置进行解释,这也是水患多发的原因,但是自然灾难并没有打退百姓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尽管水患给大家的生活造成苦难,但是大家还是同舟共济,相互扶持,作者在表现大水淹没村庄的时候,将当时的情景做了深刻描写,仿佛我们也在和百姓一样,积极抢险。

另外一首《 田家叹》:

滨江水患何其多,江水忽至田为河。傍湖水患亦不少,湖水忽来乐没了。水来必挟沙,水所过处沙日加。水去泥不去,日之泥多阻水路。阻水路,水易高,眼看田地生波涛。水易高,退不速,又看波涛入人屋。吁嗟呼!田家见水心忧煎,有田岁岁如无田。

滨江水患,使得田家苦不堪言,看着被淹没的农田,又是一年收成化为乌有,张维屏用白描的手法,就是简单的将农田和迟迟不退的洪水放在一起,简单描述大水场景,就让读者感受到田家无奈与辛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水患背后百姓生活的不易和作者深深的同情。

3.无力对抗现实,寄情豪侠之士。

看着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张维屏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孤独与脆弱,现实的残酷已无路可退,所以他将希望寄托于理想中的侠客,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拯救苍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侠客行》:

贵人赫赫权如山,门前鹰犬十百,一日不得闲。高堂华屋,大酒肥肉,粉白黛绿,哀丝豪行,贵人不足,鹰犬仆仆,天阴鬼哭,鬼哭声啾啾,怪村啼鵂鶹。客从何方来?下马直上酒家楼。寒风如刀雷如水,酒家楼头剑光起,明日喧传贵人死。

看着那些鱼肉乡里的贵人,寻常百姓只能忍气吞声,忽然听闻有名侠客,替天行道,杀死贵人,这样百姓又可以过太平日子,没有欺压的生活,张维屏看到百姓安稳日子不可得的时候,将希望寄托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身上,是一种期许,更是一种无奈。

三 心灵小憩,听松归田

当时,面对战争带来的残酷,张维屏拼尽全力,但是作用并不显著,张维屏在《花甲闲谈序》当中说:“屏弱龄有志,欲希故贤。暮景无能,愿为老圃。回思五十年来,学殖蹉跎,名场蹭蹬,世途险阻,宦境艰危,双鬓渐添白发。甚矣,吾衰!一官无补苍生,不如归去。”①看到官场黑暗,他已经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所以他拿起战斗的笔写下不少杀敌抗战的爱国诗篇,但是作为在一个“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的社会当中,张维屏内心的苦闷没有办法排解,只有自我安慰,闭上眼睛,用自己心灵上的唯一净土来抒写自己的灵魂诗篇,这是美好、是理想,只有自己生活在听松园,张维屏才能真真得到情感的释放,《山村春晓》:

鸡鸣山水村,村树小烟碧。人行细雨中,一路看春麦。

清晨,漫步在乡间小路,若隐若现着几缕炊烟,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看着青翠欲滴的麦苗,听着阵阵的鸡鸣声,一切都是和谐静谧的田园生活,没有杀戮、没有死别、没有炮火,这就是太平盛世下的乡村生活,我们不需要锣鼓喧天的热闹,只需要一份属于自己的祥和,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这是一种奢求,更是一种期盼,看到张维屏笔下的农村田园,让人更多的是一种希望不可得的伤感。

张维屏语言自然质朴,没有加工痕迹,所以显得浑然天成,轻轻几笔素描就勾勒出青山绿水的田园生活景象,《杂忆》:

暮蝉不语抱疏桐,寥阔云天少过鸿。凉月一棚星数点,豆花风声听秋虫。

这首诗当中的暮蝉、凉月、秋虫给人季节的氛围,虽然写于鸦片战争之前,但是这种浓浓的悲凉感却是始终挥散不去,作者夜伴星宿,身处安闲的农家之中,但是内心的隐忧、无人倾诉,这是身处安闲却不得安闲的悲伤之意。

1.怀古心忧的凄凉之感。

身处不太平的社会,不由得让人回想昔日的安闲日子,就是这种快乐生活的流逝,才会更加激发我们睹物思人的悲伤情怀《由金山放船至扬州,遂览平山、康山诸胜,得诗四首》其一:

草堂临眺称诗家,古藓斑斑石径斜。七子高风对层,二分明月水围花,空囊有兴骑孤鹤,枯枝无声集万鸦。留得康郎余韵在,洞边犹为拨铜琶。

整首诗用“古”“空”“孤”“枯”的悲伤之感,营造出现实的冷峻之情,面对凄凉的景色,往日的美好已不在,这何尝不是作者内心真真的独白呢?

其二:

豪华往事问雷塘,眼底芜城冷夕阳。芍药空闻金比艳,琼花不见玉生香。数珠哀柳烟帆重,几点疏萤露草荒。只有玉钩斜畔月,照人欢笑照悲凉。

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夕阳也越发孤冷,就是开的再娇艳的芍药、琼花也无人欣赏,稀稀疏疏柳树,无法隐藏来来回回的船帆,就在天边斜挂着的月亮,好像也没有了人情味,那里管得了人间的喜怒哀情。这就是张维屏内心当时的真实想法,看着眼前的一幕幕,自己又何尝不是那一轮弯月呢!

特殊的节日,总是让人有很多思绪,特别是在战乱年代,面对生死的考验,这种渴望生命,享受美好的愿望,是最令人欣慰的,这首《清明郊行同漆龙渊》:

柳深路曲小桥斜,散步郊原野兴赊。酒盏墓前浇蔓草,纸灰风里卷梨花。古今世态悲墦乞。生灭禅机问法华。小憩僧庐。贵贱同归一杯土,但寻欢乐莫咨嗟。

祭奠亡灵的清明时节,好像又是给人新的感悟,不管你身前是贫穷还是富有,当你死后,那一切都化为乌有,生命的终结不就是覆盖在身上的一杯土,那及时行乐也是明智之举,这不失为获得内心平静和安慰自己的一种方法。

2.气定神闲的清幽之作。

不在太平年的张维屏 写出了内心深处的平静,这是一种超脱,也是一种寄托,不希望花团锦簇,只希望一眼清泉,就是这一眼清泉就可以洗涤污浊,换来清爽,这是最为高深的心灵境界。

行走田间的悠闲之作《村行得句》:几重烟树路湾环,几曲清溪几点山。看是寻常小村落,有人天上忆田间。

炊烟袅袅,树木环绕,溪流青山隐约相伴,就是最为普通的村落,也是令人神往的。

独居隐逸的自得之作《幽居》:积雨人踪少,幽居世虑捐。何来新屐齿?忽损旧苔钱。水绿树三面,风香花一肩。沙鸥天地阔,随意养余年。

生活在山村野趣的环境当中,没有人拜访打扰,山环水绕,鸟语花香,这就是颐养天年的好去处,不求大富大贵,但求乐的自在,如入无我之境。

表达内心欢愉的怡情之作《草堂集》:商量布置称诗家,自爱天然野趣赊。五亩烟波三亩屋,留将二亩好栽花。花村花埭水湾环,坐对清流意自闲。词客画师来往熟,柴门虽设不须关。

张维屏描写农家自由生活的场景,就是青山绿水、花鸟鱼虫,在大自然当中自得其乐,这就是简单却不单调的生活。

3.起家欢乐的畅游之情。

张维屏与家人一起游玩,这种家人团聚的幸福与真切表现的淋漓尽致,《九月十四偕内子暨儿女诸孙泛舟花埭,载酒东园,越日遍游大通寺、翠林园、五眼桥、海山馆、贝水斗阁、缯步仙祠诸胜,赋诗二首》其一 :

回望云山紫翠盘,离城数里不闻喧,一舟稳载琴书酒,二老同携儿女孙,瞻眺佛堂又仙观,徘徊水榭与烟村。清溪且喜无风浪,况有花香送到门。

这首诗当中,张维屏通过一家人的郊游,体现出其家欢乐的幸福场面,有琴、书、酒为伴,逍遥自在,令人羡慕,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作者如此之乐观待世不是逃避,反而是用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挑战,令人鼓舞。

张维屏诗歌内容涉猎广泛,有家国大事,也有居家小事,语言浑然天成,清新脱俗,风格自由多样,人称:“诗高华沈著,不专一格”通过对张维屏诗歌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作家所思所感,张维屏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名流,其创作的意境和思想的传达还是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地方。

注释

①张维屏:《花甲闲谈·序》,广东教育出版社,第6页。

[1]张维屏.张南山全集[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

[2]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郭延礼.反帝爱国诗人张维屏诗歌简论[M].山东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钱仲联.清诗纪事(十四)道光朝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百姓
不让百姓撇嘴骂
不负百姓
百姓记着你
百姓最知道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百姓在心中
走进百姓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在百姓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