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
——解读《致玛·哈克奈斯》

2014-03-31周晓露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奈斯哈克现实主义

周晓露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一 典型理论的提出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恩格斯在1888年提出的。英国年轻女作家玛·哈克奈斯将自己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城市姑娘》通过出版公司转给恩格斯,恩格斯在给她的信中对小说进行了评论,并且在这封回信中首次提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理论。信中写到“如果我要提出什么批评的话,那就是,您的小说也许还不够现实主义。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围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1]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这段话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分歧。许多人认为恩格斯批评哈克奈斯没有真实地再现环境,所以《城市姑娘》的环境是不典型的,也无法做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因而《城市姑娘》不是现实主义作品。持这种观点的人的主要论据也是源自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观,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一样,主要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社会环境,及人与自然关系构成的自然环境,这两者都是由人的活动人的关系构成的,如果环境是不典型的,那么构成这环境的人物,自然不会是典型人物。反之,如果人物是不典型的,由这人物而构成的环境也不会是典型的。”[2]这种理解有违恩格斯的原意。恩格斯肯定小说女主人公耐丽性格是“够典型的”,她虽然是落后工人,但是有无产阶级的美好品德,是一个落后工人的典型。在她身上既有自身的特点,也有其所属阶级的一般性的、规律性的特点;既有消极方面的特征,也有积极方面的特征,完全符合恩格斯对于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的要求。“但是围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恩格斯对于这句话有相当充分的论述。哈克奈斯的小说出版于1887年4月,描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伦敦东头的社会现状,工人阶级麻木的生活在贫穷、艰苦的环境中,忍受剥削和压迫。恩格斯对这样的描述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当时的伦敦东头社会环境本质上并非如此,并且在之后的调查报告中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我认为比资产阶级圈子里所卖弄的以水冲淡了的社会主义这种昙花一现的时髦风尚重要得多、甚至比社会主义在英国的成就也更重要的,就是伦敦东头的觉醒。这个莫大的贫困的渊薮已不再是六年前那样的死潭水了。伦敦东头抖掉了绝望的冷漠,它复活了,并且成为了‘新的工联主义’,即广大的非熟练工人群众组织的发源地”[3]这里,恩格斯指出1886年伦敦东头就觉醒了,但是哈克奈斯没有看到工人阶级表面麻木、平静之下隐藏的反抗意识和革命力量,没有看到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因而在其作品中没有给予客观、真实地再现。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批评《城市姑娘》塑造的环境“不那么典型”是说哈克奈斯对环境的认识和展现的程度不够,用很大的精力描述了消极方面,塑造了一个足够典型的消极环境,没有足够的笔触展示积极方面,更没有将两者很好地融合、统一起来,典型性程度不够。恩格斯的原意是指其“不够典型”,而非“不典型”。

二 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关系

马克思辩证地解决了人和环境的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类改造环境的革命实践,正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力量。环境是人民群众实践造成的,某个人或者某些团体的实践活动会形成局部性的、特殊性的小环境;较多人或者较多团体的实践活动相互交叉、融合会形成具有普遍性、共性的大环境。就个人来说,他参加改变环境的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改变着自己,形成特殊个性的单个人;就群体而言,他们也在实践中同化出属于本群体的某些阶级的、阶层的普遍性的的特质。

在此哲学基础上,恩格斯要求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真实性,他对性格的要求是“每一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5]这句话的逻辑意思就是,每一人都具有其所属阶级或阶层的普遍性的、代表性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的个性和特殊性。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是这种代表性、普遍性与个性、特殊性的相互融合、渗透和统一,每一个人都是单个的人,同时又是典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共性与个性均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那么,在塑造“典型”时无论或优或劣,都是合乎马克思哲学原理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环境的典型性则要求以局部反映整体,以现象反映本质,以个别反映一般。典型环境是大时代的缩影和具体化,但是又同时具备小环境的个别性,是两种环境的统一与融合。因此,要求作家辩证、客观地关照环境,既要准确把握形成人物个性本质的局部环境,又要有具有掌握全局的广阔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做到真实、科学的再现典型环境。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延伸和扩展,它要求在文学作品中有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典型性格与之相适应,同时典型性格作为人的因素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据此我们可以理解,恩格斯批评《城市姑娘》环境的“典型性不够”,但是依然肯定其人物的典型性和小说的现实主义倾向的观点。

首先 ,环境的不够典型。哈克奈斯深入伦敦东头工人社区实地调查,看到了工人阶级艰苦且麻木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了深刻的阶级矛盾。但是未能揭示出这些工人何以如此消极的社会原因,反而把这种“消极地屈服于命运”表现成了工人阶级普遍的、本质的特征,这就脱离了当时英国整个工人阶级已经觉醒并进行着解放斗争的时代,没有正确认识工人革命的生命力和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作者所涉及的、接触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范围内,《城市姑娘》中描写的社会环境,仍然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真实性,因此恩格斯才称之为“不是那样典型”,而非不典型。

其次,人物的典型。“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 我们看到恩格斯是在一定限定范围之内肯定人物的典型性的,这里的“本身”是指作品所描写的具体环境中具体人物而言的。耐丽贪慕虚荣、笃信宗教,忍受苦难却不思反抗,为人诚恳、谦逊、淳朴善良,这种的典型的性格是在小说所描绘的落后的工人社区形成的,完全符合小说所展现的环境需要。我们可以这样说,主人公耐丽是作者在预设的“典型环境”中塑造的典型人物,人物所体现出的个性与共性特征都是小说中伦敦东头这种特定环境所塑造出来的,这样的创作依然符合马克思对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哲学原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哈克奈斯在《城市姑娘》中实现了“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只不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即没有足够真实的再现客观环境的积极方面,导致主人公以落后的工人阶级形象出现,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创作过程的科学性和文学作品的合理性,不能否认小说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又可以排除许多错误理解,例如可以塑造非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观点。

三 典型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论出发,给予文学以哲学理念的关照,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纳入哲学理论范畴去思考。马、恩的典型学说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理论问题,是建立在实践论和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关于人的解放,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等论说密切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的重大问题。典型理论作为马、恩现实主义的重要原则和唯物主义哲学观的重要表现,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典型理论作为文学原理依然科学。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孔子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以群、可以怨”。[6]文学天生具有功用性,它要求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都要以社会现实为依据关照文学。“社会是历史家,作家只能是它的书记”,[7]为了当好历史的书记,作家就要深入生活,研究、体验生活,以获得对生活的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现实主义文学典型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从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出发,再现社会现实,揭示社会本质和矛盾根源,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有情感需要,就需要文学。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发展前途,关注人的解放,永远是文学应有的主题。

其次,典型理论作为创作原则依然被遵循。“以80后写作群崛起为标志的新世纪文学写作,在大众近乎狂热的追捧中打开了文学非理性及反理性的大门平浅或扭曲变态的个性表现以及追求快乐满足的文学作品,在随从大众文化平庸口味的过程中形成热闹势头”。[8]新世纪以来的文学现象曾一度引起文学界的焦虑和恐慌,标新立异的文学作品和特立独行的文学风格让人们又爱又恨,并一直未找到正确看待和处理它们的办法。就此类现象来看,实质上依然是马、恩典型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他们生活在消费时代和网络时代,切身体会到社会转型对人的巨大冲击,但是缺乏对矛盾冲突的正确判断和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因此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没有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也就没有“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与恩格斯对哈克奈斯的批评如出一辙。可以说现实主义或者典型观不是淡出文学和历史舞台,而是随社会变迁而变换了表现形式,以新生姿态存在,同时继续着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之旅。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高峰.论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典型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5,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王秋荣.巴尔扎克论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8]高楠.文学的道德批评[J].文学评论第2期,2014,3.

猜你喜欢

奈斯哈克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哈克出逃并找到一个朋友
哈克寻宝记
真正的强者
新法律现实主义
共舞一曲
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神起源的语言学浅探
布哈克历险记
法庆祝“喜剧之王”百年诞辰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