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与电影片名翻译

2014-03-31岳子玉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总动员模因宿主

岳子玉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逐渐提高。电影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集文化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给人们带来视觉上和情感上的全方位体验。电影大多源自生活,或多或少地反映着本民族的文化内容。而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传达影片信息、表现主题美感和吸引观众等功能。在翻译进口电影片名时,许多电影片名使用了类似的翻译方法。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译者在部分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体现了模因的特质,以期使国外电影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

一 模因论理论

模因理论(Memetics)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是由著名的牛津大学行为生态学家和达尔文主义学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出版的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的。模因meme一词源自希腊语mimeme,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随后又模仿基因一词gene的拼写方式得来的。在《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道金斯提出了著名的模因理论,他认为在人类生活的社会文化中存在着一种与基因类似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复制并且传递文化,他将其命名为模因meme。从那以后,模因便以一个文化进化、文化复制和文化遗传的术语及基本单位被广大学者所重视,影响力巨大。1999年,道金斯的学生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在其著作《谜米机器》(《The Meme Machine》)中进一步指出:凡是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之为模仿的过程被复制的信息, 就可以称作模因。因此我们就可以说,作为人类文化核心的语言便是众多模因的其中一种, 也就是说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以及社交活动中不断被复制、传播的文字、词语、句子、语篇甚至是某人特有的语言风格都是模因的内容。模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壮大为我们解释分析人类的各种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直到21世纪初期,模因理论才被引入中国并吸引了学术界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内学者对于该词的翻译有着众多的版本,例如“觅子”“秘母”“谜米”“幂姆”等词,之后学者何自然与何雪林在2003年将该词翻译为“模因”,谢朝群与林大津于2008年对该词进行了溯源。模因通过人的模仿活动进行传播,而人类的模仿行为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模因看作是一种模仿。这种模因传播的理论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模因论,它是用来解释文化进化和复制的新理论,在文化的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相互传播思想和意见,并且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模因的复制和进化包括四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 、表达(expression)、传输(transmission)(Heylighen,1998)。同化的过程就是模因寻找新宿主的一个过程。成功的模因必须要找到新的宿主并进入到他的记忆里去。而成功的模因又必须具备可注意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这三个要素:可注意性指的是模因要足够明显一遍吸引新宿主的注意力;可理解性指的是模因要能够适应其潜在宿主的原本认知结构;可接受性指的是新宿主愿意接受这一模因。一个模因在其宿主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久,它传播并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便是模因复制的第二个记忆阶段。记忆是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的,在这一阶段里, 只有为数不多的模因才能够被保留下来。第三个阶段是表现阶段,它指的是模因宿主在与其他个体交流的时候,模因必须要从记忆储存模因中出来, 然后再由记忆模式转化成为宿主以及他人可以感知到的有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明显最常见的表达手段是话语, 其他手段还包括文本、图片等。传输阶段就是模因在传递给其他宿主进行表达的时候是需要借助有形的承载或者媒体的,模因的载体可以是纸张、书本、照片等。这四个阶段不断循环重复,每一个阶段中都会有一些模因在选择的过程中被淘汰。

我们可以利用模因论方便有效地阐释和分析生活中的许多语言和文化现象。在翻译方面,学者王斌在文章《密母与翻译》(2004)中指出:模因研究对于我们在翻译中把概念作为切入点非常有利,从而可以帮助实现翻译研究在各个方面的整合;尹丕安在《模因论与翻译的异化和归化》(2006)中指出:模因在翻译中的嬗变可以促使我们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灵活地处理源语文本;曹淑萍在《汉语公示语英译中的模因论分析》(2011)一文中指出了模因论对英译汉语公示语方面的指导意义。在前几年非常流行的 “XX门”现象中,学者杨永林就对于网络上大肆涌现的各种门事件加以深入了解和分析,指出了“XX门”事件与英语中类如“Watergate” (“水门事件”)中英文“-gate”后缀的异同之处;朱惠华通过对网络和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说的“淘宝体”“甄嬛体”“非诚体”等“XX体”现象进行分析思考,都体现了模因的普遍存在和巨大影响。

二 电影片名中的模因现象

今天,在人们对精神艺术享受的追求和要求不断提高的时代,电影老少皆宜,类型众多,在我广电局电影部批准通过了每年进口十部可以“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外国影片。再加上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影院已不再是人们观看电影的唯一选择渠道。人们在欣赏这些外国优秀“大片”精彩的剧情、演员精湛的演技的同时,一些精彩的影片译名也被大家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电影片名中的模因现象正是通过复制、模仿、改变为人们所熟悉的成语、歇后语、经典故事典故等作为片名,还有许多是对以往成功电影片名的模仿,都是为了吸引观众。影片片名的翻译不仅仅简单的是在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关系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同时,获取较高的商业利润是电影以及所有盈利性艺术表现形式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还必然要考虑商业的利益。一个生动、鲜明又出彩的片名翻译在为影片吸引人们关注度的同时还会在影片的宣传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增加票房收入,为影片赢得可观的商业利润。

在适应中国电影观众的文化传统方面,我们常常在翻译影片片名时模仿以往取得过巨大成功的电影,希望博得观众的熟悉度为新片增加人气和好感。以2002年上映的美国著名影片《Spider-Man》为例,我国在将这部影片引进翻译的时候,并没有按照词语本身的意思译为《蜘蛛人》而是译成了《蜘蛛侠》。虽然仅仅是改变了一个字,但是这个“侠”字在这个系统文化认知中代表的是那些奉天行道、善德仁勇并且武艺高强的人们,正是迎合了中国人对与它概念的传统理解,使观众一看到片名便可以猜想到影片的大致内容。与此类似的还有《Batman》《蝙蝠侠》,《Iron Man》《钢铁侠》等。而还有一类的片名如《The Spirit》《闪灵侠》,《Daredevil》《超胆侠》,《Fantastic Four》《神奇四侠》,《The Green Hornet》《青蜂侠》以及著名演员约翰尼·德普出演的《The Lone Ranger》《独行侠》等电影的原本英文名中并未出现有关表示“侠”字的单词,但是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都翻译成以“XX侠”和电影主要内容构成的影片片名,就是为了让观众在未看影片之前就对其内容有所幻想,增添那些喜爱观看科幻、惊悚、动作片的观众们的兴趣和大力支持。还包括中国出现的许多电影如《熊猫侠》《太极侠》等,都是以“XX侠”作为模因而得来的片名,使观众在看到片名的同时脑海中便浮现出身着特色服装、有着超能力的主角形象,并且这些电影片名都简短好记,大大提高了这些电影片名的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为模因的复制提供了良好环境。

在对动画片的片名翻译方面,模因的巨大影响就风更加清晰可见。由于1995年11月22日上映的皮克斯动画系列电影《玩具总动员》是世界上第一部电脑制作的全3D动画片,当时这部动画电影和它的续集引起了极大轰动,并在票房和口碑方面更是实现了完美双赢。所以以后皮克斯所出的每部动画片上映的时候,译者总会想方设法将其译为“XX总动员”的名字,以便再续辉煌。《玩具总动员》的英文电影片名是《Toy Story》, 直译过来为《玩具的故事》;《美食总动员》的原名是《Ratatouille》,台湾版的翻译是《料理鼠王》,看似更符合这部电影的原名;《赛车总动员》原名《Cars》;《蜜蜂总动员》的原名则与《玩具总动员》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叫做《Bee Movie》;《机器人总动员》的原名《Wall-E》是主角机器人的代号名称,不过现在已然有一些网站、杂志等使用的是《机器人瓦力》这个译名。译者在对这些电影的片名进行翻译的时候,努力套用“XX总动员”的名称形式,利用有效模因表达不同电影的内容。这些电影的片名也许不是特别的忠于电影所表达的实际思想内容,但用它们作为片名就很容易唤起大多数人脑海中早已存在的模因记忆,使观众看到电影片名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熟悉的亲切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这样就达到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宣传电影本身的目的。

另外一方面,一直受到青睐的许多四字影片名翻译,它们大多都是典型的带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韵味。在这一类影片片名翻译创作时,模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文化中成语、谚语、典故、俗语等固有成分的复制和使用上。法国电影《两小无猜》的法语原名是《Jeux D’enfants》,直译则为《孩童游戏》或《宝贝游戏》,影片讲述的是小男孩和小女孩从小到大都乐此不疲地玩一个叫做“敢不敢”的游戏直到最后因为游戏而死。直译过来的片名以及其他版本的翻译如《敢爱就来》等都不如《两小无猜》这个能带来的青涩时光和纯澈气息的词语动听,而观众也可以从这个片名中感受到这部影片可能要表达的青年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茅盾曾经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电影片名在翻译过程中也是要注重艺术美的。如《Waterloo Bridge》被译为《魂断蓝桥》,影片中的Waterloo Bridge是男女主人公相遇相识、生死别离的地点,而中文翻译时根据影片内容,并且借用中国民间传说“蓝桥会”的故事,加上“魂断”二字, 既保留了英文原名的主要意义,又形象贴切地表达了原作的内容。电影《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Top Gun》译为《壮志凌云》,都体现了电影片名中的模因直接借用、复制、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谚语、典故、俗语等作为电影片名的现象。影片名的译者用这些模因做片名,在揭示电影主题方面更加简单明了,还使片名与电影内容相互统一,在为观众移除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不便的同时还让观众得到艺术的熏陶。

模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我们在许多领域开拓了新的视野,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对模因理论的应用不能仅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要对它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探索与发掘。电影作为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消遣方式之一,在很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会复制、借用、模仿早已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定式的主流名称、网络流行语、成语等,这样既吸引了观众们的眼球,又调动了观众兴趣,同时获得了经济利益上的巨大成功。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模因论体现,使影片片名的译文忠于原名的内容特色,符合中国观众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点,实现信息传递、文化传递、艺术欣赏和商业价值最大化,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不断传播。

[1]张运桥. 模因论视域中的电影片名[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6).

[2]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3]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4]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5]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30-39.

[6]王惠,匡芳涛.目的论与商业效应的契合——英汉电影名翻译的“源流汇”观[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6).

猜你喜欢

总动员模因宿主
夺花总动员
夺花总动员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海底总动员
海底总动员2
抓住自然宿主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