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人家

2014-03-31潘思章

今日重庆 2014年8期
关键词:麻线盘龙夏布

□文/潘思章

在夏天炎热的天气里,就倍加怀念用夏布制作的凉爽适人的衣服,和思念老家的亲人。

荣昌盘龙场,赶场天人声鼎沸,传到耳朵里的都是客家乡音,延续至今已300多年。我母亲的颜氏族人多在其中,他们天不亮就挑着麻布去赶场,交售给收购的商家,得钱后再到集市采购农户手中的麻线(半成品—麻团),挑运回家加工编织。

颜氏是客家人中的大姓,他们的祖先是在公元1711年从广东迁徙来的。

客家人一向以勤俭朴素、聪慧能干、吃苦耐劳著称;颜氏族人对新事物敏锐,能与时俱进。他们从银器制作业,逐渐转变到开染房、糟房和行医等,多业并举。随着银器业的衰落,颜氏族人又纷纷转向麻布编织业。

麻布,又称夏布,其原料采自从广东带来的苎麻种植。麻布销路极广,市场原料充裕。颜氏族人选择附加值高的织布为业,并很快占领了盘龙、周兴麻布编织业的半壁河山。在清代、民国时期,麻布大都用作夏季衣物。做衣衫,柔软挺括,色泽光亮,做蚊帐,凉爽透气, 做口袋, 轻便结实。母亲颜乾菊,五六岁时就开始学绩麻线,她绩的麻线既匀又细,是集市麻线中的上品。即使年过米寿,双目又因白内障失明,但仍能凭手感摸着绩出好麻线,上集市依然卖得好价钱。

记得小时候走亲戚,从盘龙场下街出场口往南步行,在那风和日丽的晴朗天气,举目眺望,常见各村落人家,或在树荫下,或在竹林中,或在院坝边,用木架牵拉着长约二三十米的麻线束,三三两两的客家人在那里来回忙碌着。这就是客家乡亲在编织麻布前排线、穿扣、刷浆。

趋近一看,劳作者大多是男人。他们手持竹根编制的大园刷子,将面粉调制的浆糊,往排列好的麻线上洒刷,目的是让麻线上的接头和毛绒胶结紧密,这样才能织出光亮平整的麻布。

走进院子,会看见妇女们忙着挽竽子、挽麻团或绩麻线,一张张织机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好不热闹。这些手工制作麻布的作坊,是全家老少一齐动手,白天黑夜不停的劳作,为的是获得加工劳务费,弥补农耕的不足。

颜氏家族是盘龙麻布编织业的主流,族人为方便生意,以清明会名义集资,在盘龙场下街土地堂上首购得房产一处。店堂有百余平米,楼上楼下摆满了颜氏各家各户的大木柜,里面装的就是收购麻线的器具:秤、算盘、口袋、罗筐和扁担。这个店很自然地成了颜氏宗亲内部交流商情、联络亲情的场所。盘龙场的数家门前挂着“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灯笼的客栈里,驻的多是采购麻布的商家和挑夫(俗称麻布脚子)。赶场次日,天色微明,那些挑夫在老板吆喝下上路了,将收购来的麻布,直运荣昌、隆昌。在荣昌县城的濑溪河畔,有多家麻布漂洗作坊, 坯布经加工精整,简洁包装,最后贴上夏布商号的标签,运往重庆、成都等国内城市以及东南亚各地。

解放后,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但颜氏子孙大多未离故土,依然保持着古朴的生活方式,农耕为主, 织布为辅。2008年3月,荣昌夏布因其独特的传统手工编织技艺,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族人颜坤吉,2009年7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夏布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夏布工艺第四代传人颜泰彬创办了具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产品远销韩国、日本。颜氏后人的麻布业不仅为国家积累了外汇,也为颜氏家族赢得了声誉。

猜你喜欢

麻线盘龙夏布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五(5)萤火虫中队
拧坨子与麻线捶
虚构(外一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处注释异议
夏布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 守护和传承
夏布遇上扎染
遥远的盘龙塘
宣威苗族传统纺麻技艺
夏布绣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浏阳夏布文化传承的困境以及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