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本主义看《霍华德庄园》中的异化人物伦纳德·巴斯特

2014-03-30范祥涛

关键词:伦纳德福斯特霍华德

杭 宏,范祥涛

(1.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霍华德庄园》是E.M.福斯特的著名长篇小说,围绕霍华德庄园,讲述了以施莱格尔姐妹和威尔科克斯家族为主要人物的故事。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与霍华德庄园的女主人威尔科克斯原本只是萍水相逢,却在一系列的事件后嫁给了丧妻的威尔科克斯先生,并得到了霍华德庄园的继承权,虽然她并不知情,但却一步步走向合理的继承的必然,成为新的女主人。

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各学者的极大关注,其中著名的“联结”主题是各研究的中心,学者们对小说中以婚恋为载体,不同经济阶层之间、不同文化观念之间、各种矛盾之间的“联结”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探讨女主人公费心在各个阶层间建立联结,寓意这是未来英国发展的希望。小说中有大量的自然景观描写,评论者们也热衷于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解读小说中的生态观,充分扩展了小说的艺术审美空间和深度。姜礼福的《<霍华德庄园>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和谐观”》一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该小说所体现出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及其时代意义。小说描绘了各式的女性角色,从女性主义角度切入来解读小说也比较常见。罗小燕的《女人是人——<霍华德庄园>中人道女性主义探微一文》一文将文本的解读与作者特殊的生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人物形象入手,探讨福斯特的人道女性主义关怀。伦纳德·巴斯特(Leonard Bast)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改变了海伦的命运,加剧了玛格丽特和亨利的矛盾,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出发,分析他异化者的身份,在现代社会感受到的孤立,疏离是由于身处阶级的边缘却渴望迈向阶级中心的自我选择,以及他最后的幡然醒悟重塑自我的转变,体现福斯特的人文关怀。

一、伦纳德·巴斯特的异化表现

小说主要讲述了两类代表人物的故事,作为精神文化代表的施莱格尔姐妹和作为生意人代表的威尔科克斯家族,与这两类人相比,伦纳德虽然也是中产阶级,但却是最底层的人物,他是远离乡村来到城市的自耕农的后代,他没有充足的资产,甚至没有一处属于自己的住房。在小说的第六章,作者作为叙述者给予了伦纳德直接的评价:“那个青年,伦纳德·巴斯特,站在上流阶层的最边缘。他不在最底层,但他看得见最底层,有时他认识的人掉下最底层就销声匿迹了……所以他不得不自诩为上流人士,否则他就会滑进最底层,什么都不是,对民主的种种说法置若罔闻。”

异化是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反映到现代文学里,异化的概念是指“人们虽然身在社会却不是社会的一部分,是指人们由于与更广泛的人群缺乏联系而在心理上和交往上与社会隔绝起来。他们无法使自己与社会机构建立起富有意义和令人满意的联系。”(Atkins 40)在《霍华德庄园》,伦纳德就处于一个阶级边缘的异化者人物,他的地位与处境致使他无法与主流中产阶级融为一体,他在现代社会中孤立无援,与主流人士的生活相疏离,情感上有种挫败感,生活在阶级的边缘,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被主流社会抛弃与忽略。伦纳德的首次出现是在一次与施莱格尔姐妹一同参加的音乐会上,海伦无意中拿错了他的“烂雨伞”,结果伦纳德无法安心欣赏美妙的音乐,“他不能全然忘掉他那把被偷走的雨伞。是的,那把雨伞的确是个麻烦事儿。在莫奈和德彪西的后面,那把雨伞挥之不去,带来不停顿的鼓声节拍。”一把海伦根本不记得是“带钩把”还是“球形把”的满是窟窿的雨伞却让伦巴特心怀焦虑,宁愿跟随玛格丽特绕了很久的路也要取回来,只因这把雨伞是跻身中产阶级的象征,倘若失去了他,伦纳德也就跌落到社会底层的深渊里。因为自己的贫穷而对人性不信任,一开始怀疑玛格丽特姐妹的好心,在离开后更是认为她们一定居心不良,图谋不轨,进而增加自己内心可笑的优越感。

伦纳德简陋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揭示了他异化的特征,为了省钱不坐电车走路回家,进入公寓前“多疑地左右窥视一眼,一如一只正要往洞里钻的兔子。”,在门口和邻居打招呼时佯装阅读过报纸,是“很不愿意让人看出来他竟连一张星期天的报纸都买不起”施莱格尔姐妹的住所在威克汉老巷,是伦敦的富人区,住房宽敞,生活无忧;而威尔科克斯家族更是置有多处房产,包括威尔科克斯太太的霍华德庄园,与他们相比,伦纳德是没有修身之所的。他那寒酸的破旧的小公寓是租来的,而且是一处半地下室,进入房间后,便于外面光鲜亮丽的世界所隔绝,这是他异化身份的又一证明。

伦纳德·巴斯特最初的工作是波菲利昂消防保险公司的小小职员,每天机械的完成公司交代的任务:计算成本、写信、向新的客户解释规章,然后向老顾客再做解释。初次之外,他对公司的其他一无所知,当玛格丽特姐妹询问他公司状况如何时,“伦纳德不知道。他只了解这架机器他自己所在的角落,此外就什么都不清楚了”他与公司的其他职员和部门缺乏联系,生活没有交流局限在自己的一方世界里。在感情方面,他与杰基的关系也是异化的,孤独感充斥了这段家庭关系。在异化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亲密的,而是冷漠与疏离;人与人变成了纯粹的利益关系。杰基比她年纪大,在音乐和文学上毫无造诣,他们甚至没有深厚的情感基础,伦纳德抱怨说:“我是在跟整个世界作对呀……”“杰基对他的这些情绪始终表现的一样淡漠”这种异化的关系没有情感来维系,只是像枷锁一样拴住伦纳德,让他无法逃离。

二、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进行异化探析

伦纳德的异化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压迫,更是伦纳德自我选择的结果。他突破了需求层次的递进,企图获取无法掌控的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于是被置于自己看不见的精神囚笼,自我异化深深根植于他的内心,他深陷在压抑而令人窒息的生活中却感到自己无力摆脱这样的困境。他无力改变生活,“无能力感”与“无意义感”,或者说异化感由此产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不是单一的学派,而是观点相近的许多学派的联合。以人本主义为代表的当代人本主义者认为行为主义者只根据一些个别的、互不联系的条件反射把人机械化为一种对当前的刺激机械地发生反应的计算机式的有机体。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内部的复杂动机,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而进行创造的能力才是人的行为决定因素,而个人的环境(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只能促进或限制人的潜能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实现。

伦纳德的异化现象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来探析,将不仅仅归因与社会的环境,资本主义对物质的崇拜和阶级间无法跨越的鸿沟,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需求与自我现实的矛盾冲突。人本主义先驱马斯洛用毕生精力潜心研究人的动机系统,他不仅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主张人的内部动机系统的激发,他创建了著名的动机理论,又名需求层次论。马斯洛指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人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Globe 62)这些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一,生理需要;二,安全需要;三,社交需要;四,尊重需要;五,自我实现需要。人们需求的层次是逐渐递进的,先是满足自我生存必须的温饱之后,才能追寻精神层面的需要,在这个金字塔状的排列中,自我实现的需求位于最高层次,是指个体成长中对未来的最高目标和境界的愿望,是个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是一种努力实现个人潜力的倾向。自我实现是充分地、生动地、无私地、全神贯注地、一心一意地、没有自我意识地体验——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自我促动者。一个真正的人,成人而非孩童,掌握自己的命运。伦纳德在需求的追寻中,跨越了需求层次,矛盾因此产生,是促使他与社会异化的原因。他只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勉强维持着温饱,还有一个身无所长的妻子要养活,却十分渴望进入更上层的主流社会,明明没有可供休闲娱乐的闲钱却宁愿走路省下路费去听音乐会,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以此希望来获取精神上的富足,认为这样就可以缩小与上流社会的差距。“他觉得他是可造之才,觉得如果他孜孜不倦地研究拉金斯,经常到女王厅听音乐会,悉心琢磨瓦茨的一些画作,那么总有一天他会出人头地,让人刮目相看……他相信勤奋,只要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他所渴望的那种变化终会到来。”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伦纳德一心向往更高层次的需求,希望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肯定,希望自己能“抓住那个向上的绳索”,可是某种程度上说,伦纳德的基本需求尚未被满足,在他失去工作后,没有任何收入,连半地下室都租不起。“他成了伦敦都市社会中漂泊的流放者、中产阶级的弃儿。”求助的失败使他终于意识到施莱格尔一家兜售的高雅文化和悠闲生活情调必须以坚实的经济基础做后盾,音乐厅、文学和冒险激发的想象只是生活的点缀。在基本需求无法满足的前提下却妄图追寻更高层次的需求,伦纳德被推到了深远的边缘,在整个城市中产阶级中成了异己的他者。失去了在伦敦社会中的锚地,“无家感”就如影随形地困扰着他,“无家感深刻地揭示了巴斯特的主体与中产阶级的生活现实脱节这一事实。他借以确定文化身份的参照点消失了。”伦纳德异化的悲剧不仅仅是外因的促使,经济地位的悬殊导致他与主流社会的疏离,更主要的是他内因的选择,他拒绝在物质基础上有所努力,一味地希望靠艺术与音乐的文化修养的提高来实现自我地位的跨越,需求层次之间产生矛盾,导致了他异化者的身份。

三、福斯特的人文关怀

伦纳德·巴斯特是小说中的边缘化人物,在中产阶级的世界里因自我选择的矛盾和外界环境的压迫受到异化,对伦纳德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关注,寄予了福斯特本人深厚的人文关怀。

作文文人主义者,福斯特一直注重一种“联结”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将丰富的外在物质生活与充实的内在精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解决社会的弊端,达到一种和谐的发展状态。这一思想在小说中玛格丽特与亨利的结合来体现,当时社会贫富分化,物质和精神分离严重,作为“文化人”代表的玛格丽特家族和作为“生意人”代表的威尔考克斯家族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连接在一起,玛格丽特试图在文化阶层与商业阶层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以自身的尝试为解决阶级内部的对立提供举措。而伦纳德·巴斯特的悲剧,则是由于他在自我需求层次的连接上尝试失败,他一味的企图通过文化的努力来达到阶级的晋升,摒弃外在的物质经济基础,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异化的根由。作为英国中产阶级的一员,福斯特非常了解这个阶级固有的弱点并努力寻找方法去拯救他们,小说中描写的两大家族,包括边缘化人物伦纳德·巴斯特所面临的问题和冲突正是当时英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是福斯特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的真实写照。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分析伦纳德异化的根由,体现了福斯特对中产阶级的人文关怀,体现一个知识分子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和责任心。

伦纳德·巴斯特虽然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但对情节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是中产阶级的边缘人物,一心想抓住进入更上层社会的绳索却无法成功,他是以异化者的身份存在于当时的时代的,也就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命运,这是他需求层次自我矛盾的内因与物质社会的共同结果,对伦纳德·巴斯特异化者身份的剖析可以体现作者福斯特深厚的人文情怀。

[1]Atkins,John.Six Novelists Look at Society[M].London:John Calder,1977:40.

[2]Globe,F.The Third Force:The Psychology of Abraham[M].Richmond:Maurice Bassett Publishing,1970.

[3]樊建红.被忽略的异化者——论《霍华德庄园》中伦纳德·巴斯特[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2),57-60.

[4]霍夫曼,爱德华.洞察未来:A.H.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M].许金声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1.

[5]陶家俊.文化身份的嬗变:E.M.福斯特小说和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张世富.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J].学术探索:2003(9),66-68.

猜你喜欢

伦纳德福斯特霍华德
吉祥物
吉祥物
偷画的人
维权事件
超现实晚礼服
只有一个人的聚会
只来了一个客人
只来了一个客人
保持微笑
布莱丝·霍华德:表演是我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