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产业结构优化

2014-03-30瑞,杨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农业

胡 瑞,杨 洁

(河北联合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步入发达工业国的必由之路。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镇化建设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明显落后于城市发展,这不仅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影响了整体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使城镇化达到较高水平,势在必行。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我国城镇化进程起步于建国初期。回顾近60年的城镇化历程,人为“抑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各个时期的共同特征。通过城乡“二元制度”来强制阻断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这使我国城镇化在前30年发展十分缓慢,人口城镇化率仅从1952年的12.5%上升到1978年的17.9%,提高幅度仅为5.4%,年均提高只有0.2%,但同期的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却上升了26.7%和22.4%。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为减少了农业资金投入,将资金投放到工业化建设中,抑制农村人口流动,把农民限制在有限的农业土地上,这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造成了工业化快速增长,各产业发展极不均衡的局面。自1996年开始实现工业化,我国正式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制2011年,我国城镇化以年均1.35% 的速度发展。截止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总数为69079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1.27%(相当于日本1955年左右的水平)首次超过50%,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不过距离发达国家和其他同等发达程度的新兴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中国仍有很大的差距。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性

城镇化是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导转变为以发达的工业为主导的过程,是人类社会进步历程中的必经阶段。因此,这一进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多种产业协同发展

城镇化建设可带动诸如房地产、建材、水泥、道路交通等产业的发展;大批的农村迁移城市人口将为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大批人口的迁移导致的基础设施跟进建设,可极大的促进经济良性运转;大批人员从事非农业生产,将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消费力量。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未来通过城镇化的引擎拉动,将实现新增消费的年平均值为2.8 万亿,实现新增投资的年平均值为6.5 万亿,城市化贡献率占GDP 增加值的2.71%,城市化驱动率约为38.5% 。由此证明,城镇化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是其他任何产业都无法比拟的。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推进城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引发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助、以工促农、工农互助等的发展中,表现出了积极活跃的生命力;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使更多农村人口转变身份、职业及其观念,加快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公共服务享有等方面的差距,增强其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全面实现小康战略目标

加快城镇化建设,把大量农业富余人口转变为以其他产业谋生的城市人口,既可转变原有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有更多自主选择余地,从而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也可使依然务农人口提高人均资源占有,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单位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三、农村城镇化发展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工业化的规模效应不高

为快速积累工业化基础,我国制定了“以农补工”的发展模式,农业的发展以为工业提供稳定低廉的原材料为目的。因此,在计划经济时期,确立了低价征收农产品的统派购销制度,以确保工业能从农业获取最大数量的低价农产品。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期,计划经济下阻碍农村工业发展的限制消失了,但由于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产品层次低、升级缓慢等种种原因,导致其缺乏竞争力,并且布局过于分散,使得农村工业很难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确立农民的基础地位,运用科技手段,使农业发展的效益长效化,它是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采取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由于农业自身发展水平低,本地市场购买力有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使农业一直处于单纯的初级生产阶段,经济效益的取得完全被动于市场变化。

(三)第三产业发展较缓慢且层次较低

改革开放前,我国对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我国整体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滞后。即使在改革开放后加强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二元结构”社会的存在,使得第三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更为落后,与城市相比水平更为悬殊,经营的主要为一些传统服务业,包括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农业科技服务业、文化艺术业、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业、修理服务业等。

四、农村城镇化发展中产业结构优化方式

城镇化发展是双向互助的,城镇化概念既包含了提升城市的核心吸收能力及对外延伸、扩散能力,相对而言,也包含了农村对现有产业结构的提升。城镇化发展不应是无限制的城市对农村的单纯吸收,单纯的吸收农村,扩大了城市的面积,却无法对经济、对地方发展催生出实质性变化,这样就失去了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意义。加快城镇化发展中产业优化发展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具体来说如下: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中产业结构优化的宏观环境建设

1.加强政策性支持

工业化基础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只有在以政府为投资主导的情况下才能使农村地区平稳的度过工业基础积累阶段的高投入、低回报、长周期的过程。从而逐步建立起适宜长久发展的工业基础。在环境可承受,经济可良性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引入城市迁出产业,形成与城市工业相协作的分工格局,这样可较快提升其综合素质,尽快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政府的政策对于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逐步消除城乡间歧视,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农业的发展等。

2.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

农村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是人才不断推动其进步的,而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职业技能培训更是极度匮乏。为使工业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在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实施有针对的职业教育外,合理优惠的人才吸引政策的制定是解决当前农村地区人才缺口严重的有效途径。

3.积极引导投资行为

农村工业化建设,不能单凭政府之力进行发展,应积极引导社会各层力量的投入,以确保建设资金的多渠道、多领域、安全、稳定、长期性。政府在做好必要基础设施投入的前提下,鼓励相关企业对自身需求设施进行投入,为避免过大的外部性,适时地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或经济补偿,以使企业有投资的动力,减少投资损失预期,这样既推动了地方工业建设又填补了当地基础设施的不足,为工业化的深层次发展提供的必备的硬件支持。

(二)加快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具体措施

在保证农产品总量供需平衡的前提下,面向市场,发挥区域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实行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逐步建立由以前的单一粮食种植向蔬菜、水果、畜牧业、特色养殖等多方向发展方式转变。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间的发展规模与比例逐步协调,在遭遇市场行情下行时能形成有效的收益互补,减少因经营单一而导致的风险。

2.抓特色产业,实现支柱明显的特色化发展

特色化发展农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步建立优质、合理、高效的特色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在农业发展中,应在发展多种经营过程中,逐步引导培育出支撑当地经济的特色产业,形成独具地方特色或竞争实力的支柱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基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3.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

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村支柱产业或龙头企业为载体,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进行农产品加工,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要求、市场供求信息有机结合,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产。加快发展农产品的储存、保鲜、运输和销售等产业,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这样既实现了生产和市场的有效沟通,又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调动了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4.改变对农业产业的传统观念,引入社会力量从事农业产业发展

研究表明,中国目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7 岁,其中高达80% 以上人口超过60岁,妇女和老人已经成为种地的主力军。由于农业回报周期长,单位回报低,使农业生产相比其它行业完全没有优势。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在大批农民放弃农民身份成为产业工人的时候,为保障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应及时调整农业的传统发展方式,改变农民种地的固有观念与现状,将农业生产各环节在城乡间统筹发展,出台更宽松更灵活的土地政策,减少农村置荒地数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身农业生产,投资建立与农业相关联的各类企业,实施农业产业链模式。集中大片农田,采用现代科技进行规模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机械现代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种瓜得瓜”的农民,成为种瓜得工资的农业工人。同时,增加对自愿留下种地农民的补贴,使从事农业的利益回报与进城务工的利益回报差距逐步减小。

5.合理合法管理土地,不以牺牲农民为代价发展城镇化

对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造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镇化建设中,在整个城镇化体系尚未成熟建立之前,不应对农民的几十年的集体土地制度进行急速的“一刀切”,使还没有制度保护的农民失去最后的保障。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应使进城农民可以出售、转让土地的经营权,保留对土地的收益权,为他们在城市中就业、养老等遇到问题时提供一条后路。

6.增加对农民工的岗位培训,提高农民工城市就业竞争力

众所周知,民工荒是技术性人才的相对缺乏,而并非农民工的绝对缺乏,有就业机会但缺乏就业能力仍然不能解决城镇化中的农民就业问题。因此,应切实做好农民从事非农业工作时的就业保障工作,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鼓励农民不断学习,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从根源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建立就业信息服务,为搬迁农民及时有效的传递就业信息。

五、结论

本文虽以城镇化为论述题材,但将农村城镇化进程作为考量的重点,因为现存的三农问题的合理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的优化升级,是城镇化平稳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稳固的农村基础,城镇化的建设进程将严重受其制约。并且,若没有农村地区的农业外产业的发展,地方缺失除农业外的其它产业的劳动力承载能力,城镇化建设,完全把富余农业人口的就业压力传送给城市来解决,这种状况造成的恶性影响是不可想象,且是破坏性的。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地区的各产业的发展的重要全局作用。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主导产业、生活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而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将其在发展中总结出的需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问题常提常新,是有必要的。

[1]李江涛.推进城镇化建设亟待发展十大产业[J].中国经济时报,2012-12-4(5).

[2]寇莎.农村城镇化中搬迁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5):92.

[3]张清津.农村城镇化的几个误解[N].中华建筑报,2011-6-14(007).

[4]胡格吉勒图.我国县域城镇化的现状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133.

[5]孔德超.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4):41-43.

[6]黄黎平.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及策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4):806-807.

[7]李长江.新农村运动:城乡一体化[J].农村经济,2005,(7):7-13.

[8]曾煜,陈方亮.论产业聚集与我国城镇化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4,(7):106-110.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