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2014-03-30吕文丽李晓红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吕文丽,李晓红

(1.吕梁学院 汾阳师范分校外语系,山西 吕梁 032200;2.河北联合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学生掌握英语语法规则的能力很强,而与依托英语文化的外国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却很差,他们说出来和写出来的英文虽然符合语法规则,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却难解其意,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够。因此,认识和理解语言文化,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已成为当代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语言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是语言教学界公认的事实,而英语教学不仅要授以学生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更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语言真正了解和感悟英语文化。

一、语言与文化

由于世界观和方论法以及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学者对语言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美国结构语言学奠基人萨丕尔认为:语言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天赋,与其相连的是理性,而不是思想,语言有一定的结构准则,人们经常无意识地依赖于这一结构准则进行母语交流。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一书中对语言的定义很具代表性。他认为,语言是由有限或无限的句子组成的集合,每个句子都有长度限制并且由有限要素构成。语言由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两部分构成,语言能力是指语言体系或语言结构,而语言行为是指偶发言语或整套言语体系。随着人类发展和历史演进,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同的语言概念是:语言是人类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用于表现思想和传达感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20 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界对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文化因此成为一个学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早在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就对文化涵义进行了极为宽泛的解释:文化是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等。美国学者Kroeber & Kluckhohn(1952)在综合历史、哲学、教育、艺术、人类学等领域有关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将文化定义为:文化由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获取和传递。外显行为模式是指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体现在人造器物中;内隐的行为模式体现在传统的观念中,尤其指这些观念所带来的价值。

事实上,人们愈是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就愈会发现“文化”范畴很难把握,因为“文化”具有复杂性、多面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为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文化的构成要素和本质特点,Robinson(1985)归纳了以下四种文化观:行为主义文化观、功能主义文化观、认知主义文化观、符号学文化观。行为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能够观察到的、人们共享的东西,由互不相关的行为构成,如传统、习惯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将文化当作点滴知识进行教授,因为这样的文化教学比较肤浅、片面而且缺乏系统性。功能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的功能是满足特定群体的基本需要或次生需要,这种需要不断衍生促使文化不断发展,进而不断满足人类变化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认知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们心里所想事情的形式,是人们感知、叙述和阐述这些事情的模式。认知文化理论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文化的外显性转移到文化的内在性,强调对周围世界进行组织、分类、理解的方法,认为文化就是世界观。符号学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一个符号意义系统,注重研究信息处理的结果,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意义、行为、经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证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辩证的过程。综合各派所述,文化应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思想、信仰和外延情感的行为方式,它包括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层面。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认识文化,运用语言表达文化,语言与文化共同构成人文社会。人们往往可以通过理解语言去理解文化,同时也可以通过理解文化而理解语言。语言和文化都是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区别于其他民族或群体的主要标志。人类使用语言来表现思想和传达感情,或是进行交际,也即通过语言来表达文化。

二、当前英语专业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文化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没有可以依据的完整的文化教学大纲,文化教学的重点仍然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文化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等等。教师随机、任意地教,学生凭兴趣任意地学,文化教学处于相对混乱的纷杂局面。这势必会阻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文化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目标定位不明确

外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更应该关注社会文化知识。学生应该提高对社会习俗、社会行为的意识和敏感度,培养对外域文化及其文化成员的正确态度。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能力,还可以避免社会偏见的发生。迄今为止,我国英语教学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教学大纲,国外的此类大纲也不适合我国国情。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国1999年修订后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增加了“提高文化素养”的教学要求。这样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实际上,教学大纲应将文化教学置于与语言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但大纲却并未制定“文化教学内容”专栏,也未罗列具体的文化项目,没有把文化话题和相应的语言活动联系起来。由于缺乏文化因素明细,文化在英语专业讲授过程中仍旧无纲可循。

其次,文化教学内容仍处于文化知识层面

对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关系的观点主要有三种: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文化教学从属于语言教学。以上三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是文化教学包含于语言教学之中。学者们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突出研究英汉两种文化在风俗人情、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学中注重比较英汉词汇不同的文化内涵;三是比较英汉语言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形式的差异,如:头部动作、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身体距离等。综合以上三方面的观点可以得出: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层仍是文化教学的重点内容,而文化对比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文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已经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学生在文化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忽略

中国传统教育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这种教育观念忽视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未被视为知识的主人,而是被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是知识的接受器。整个文化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经常实施“满堂灌”,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文化知识。由于缺乏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久而久之,学生对文化学习产生了惰性,结果收效甚微。实际上,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基本完善、辨证思维正在快速发展,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积极配合教师教学,主动汲取文化知识。因此,正确的“师道”首先是“启疑”,然后“传道,授业,解惑”。

三、文化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为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目标,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而且还必须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英语教学即是英语文化教学,英语学习就是英语文化学习。要想做好文化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文化教学原则,并从教师跨文化意识、学生跨文化心态、跨文化教材选择和跨文化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一)文化教学原则

著名教育专家斯克里温纳(1994)指出: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可以为我们描述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即:教有法,无定法。文化教学也是如此。但在观察文化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参考相关的文献书籍可以提出一些有益于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1.认知原则

文化教学中的认知原则要求学生对目标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和认识,达到有所知晓的目的。这里的认知只强调认识而非实践。虽然学者们会使用不同术语对文化教学目标进行阐述,且各有侧重,但对文化教学的认知原则持一致态度,即文化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认识和了解目标语的文化知识,掌握目标文化的特点并意识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的区别,同时要求学生以研究心态应对目标文化,即要有意识地对目标文化进行发掘、分析、综合和总结。当然,认知原则指导下的文化教学也包括语言和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社会文化蕴涵。文化教学过程强调认知原则一方面是因为认知原则符合文化教学的实际,另一方面因为该原则符合学生的培育目标。大部分语言学习者没有或很少有机会进入目标文化社区学习、工作或生活,他们只能停留在课堂、书本、影视作品及某些媒体上对目标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同时大部分英语教师或文化教师也缺乏有关目标文化的感性知识,他们的文化教学只能是间接、理性地为学生介绍目标文化的基本知识。从学生视角而言,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文化教学要求。大部分外语学习者不打算或没条件到国外学习或深造。对他们而言,掌握和了解目标文化的一般知识即可。而对于学习涉外专业和将来从事涉外工作的极少数学习者而言,他们除了认知目标文化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对目标文化的行为规范和情感加强学习。

2.吸收原则

Schumann(1978)将文化教学策略分为三种类型:文化同化、文化保存和文化适应。按照Schumann 的观点,文化同化指放弃本土文化而采用目标文化。文化保存指保存本土文化,同时拒绝目标文化。文化适应指融合目标文化的特定成分,同时力图保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本文所提的吸收原则就是认同目标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变革和同化,使这些有益成分逐渐融入本土文化。文化教学的吸收原则不是毫无区别地兼收并蓄,也不是照本宣科地生吞活剥,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改造过程。吸收原则是学习者对目标文化应坚持的态度和立场。实际上,处理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关系时,“全盘目标化”和“本位化”都是错误的。上面所提的文化同化就是“全盘目标化”的代名词,而文化保存则与“本位化”如出一辙。这两种策略是文化教学策略的两个极端,都是一孔之见,决不可取,而惟有吸收原则才正确。当今社会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使得各民族文化可以通过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自身得到发展,丰富和壮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吸收,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成了当今世界文化格局的主要特征,谁游离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之外,谁就必将失败。吸收就成了生存的最好途径,吸收就能更好地发展,吸收就能更加丰富本土文化,吸收就更能使本土文化独具特色,成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3.对比原则

文化教学中的对比原则要求对照和比较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找出相同点,同时要发现并尊重二者的差异。欧洲著名理论家翁贝尔托·埃科曾经说过: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时刻牢记不同文化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是建立跨文化理论的关键。真正完整的跨文化理论既赞同共同点,也承认差异。通过接受和欣赏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人们才能更好地对自己的行为和潜在结果进行评估,更能宽容其他文化。具体到文化教学,如果使用对比原则,就可以加深对目标文化的认知,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取向,理解不同的文化行为,从而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去要求,去解释其他民族的文化行为。通过对比,可以区别文化的可接受度,防止生吞活剥地吸收目标文化,从而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外语学习者常犯的错误是偏重语言形式,缺乏对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他们所持的观点是任何文化基本方面相同,这就容易使学习者忽略文化差异。他们使用目标语和目标语人群打交道时,按照本土文化思路去考量问题,使用本土文化行为模式代替目标语文化行为模式,将本土文化习俗原封不动地照搬到目标语文化场合中,从而造成语用失误。注意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有助加深两种文化间的相互理解,消除误解,减少甚至避免文化冲突。因此,在文化教学过程中采取对比原则有助于加强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好地吸收目标文化中的精髓,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4.宽容原则

除了注意上述三原则外,文化教学还要特别注意宽容原则。宽容原则要求彻底摒弃文化歧视。文化歧视包括文化偏见、文化八股和民族中心论。民族中心论认为自己的群体和文化具有某种优越感,而对外国群体和文化存在敌对情感,并持否定态度。简言之,凡符合本民族文化标准的都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文化八股是对文化持先入为主的态度,想当然地对文化进行分门别类。文化八股的实质是不顾文化差异,生搬硬套地用本国文化标准对待非本国文化的所有成员或个体。这样就使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的认识过于简单化,过分概括化,过分夸张化,从而妨碍了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文化偏见是指对其他群体的人民采用一种不公平,带有偏见或不容忍的态度。在经济、科技全球化和种族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每种文化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问题。如何保证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促进多元文化的沟通和理解是文化教育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推进不同文化间的宽容与理解。如果自恃先进,高人一等,歧视或藐视,甚至敌视异域文化,则只能加剧多元民族文化的分裂。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共同进步,世界文化才能异彩纷呈,繁荣昌盛。那种以自己文化模式为中心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文化孤立主义都很危险,我们应该坚决反对。

四、文化教学策略

前面总结和概括了文化教学的四条原则,然而如何根据这些原则实现成功的文化教学还取决于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比如: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文化素质,调整学生跨文化心态等。只有坚持文化教学原则,并且采取正确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英语教学。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教学大纲的制定

在教学大纲中,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应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大纲中不仅应制定“语言教学栏”,也应制定“文化教学栏”,其中应罗列出具体的文化项目,应将文化话题与相应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刘爱真(2001)将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分为宏观文化因素和微观文化因素。微观文化因素包括习语、典故、日常用语,还包括非言语行为。宏观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言语规范、民族心理特征等。前者旨在解决跨文化交际的现实问题,而后者则为其提供指令性准则和规范,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文化因素体系。当然,“文化教学内容”中的文化项目明细直接影响教师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选择,同时决定教学与测试方法的选择,这样就能使文化教学更加系统化。有了文化教学大纲为依据,课程设置就变得相对简单了。当然,我国现阶段英语专业开设的文化课程也存在许多不足。一方面,这些文化课程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远远无法满足文化教学需求。另一方面,这些文化课程多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这样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具体影响和直接作用就容易忽视,从而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一旦文化与交际(语言运用)之间出现割裂问题,学习者即使通过学习拥有了渊博的文化知识,也无法在交际中灵活运用。具体到课程设置,首先要取消过细的英语设课。例如,取消泛读课,将泛读课本确定为课外读物;取消语法课,将写作与翻译课综合进行;增加选修课,学生要文理兼选。比如,采用英语版本的数理化教材,学生既可以学好数理化又可以学好英语,达到文理兼修的目的。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

有了教学大纲的指导,接着就应该提高教学任务执行者的素质。教师要摒弃狭隘的民族文化本位主义,树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扩展多元文化视野,教授学生彻底理解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对文化的理解应该是多元、开放的,这就要求英语专业教师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不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积极了解并掌握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现状,将本土文化知识融入世界文化大潮。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跨文化教育素质。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来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并加深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也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跨文化教育的能力。首先,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可以了解最新教育动态、教育理论和教育目标,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方法,全面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能力。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丰富的继续教育内容之中,全面理解文化教育的实质与内涵。英语教师仅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远不能胜任跨文化教育的重任。因此,英语教师应参与到语言和文化密切结合的继续教育之中,深刻了解并体会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实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的目的。此外,英语教师还应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与英语教学相关的其他科目,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心理学等。这样就可以发现文化学习的其他规律,从而有助于选择和使用符合语言文化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的。再次,继续教育还为教师跨文化教学工作搭建了一个学习平台,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学习平台与其他教师就他们在文化教学中出现的、难以凭借自身力量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教师要把继续教育当做对话、讨论、交流、反思、研究、实践和操练的场所,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

(三)学生跨文化心态的调整

文化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理智对待这种差异。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教学场合的设计,将这种差异性情景、情境和情节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且尽量以具体生动、幽默诙谐的方式体现出来,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这种文化差异性的体验和理解。同时,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自觉阅读书刊报纸,自觉进行跨文化交流实践,以广泛地获取文化差异性的相关知识。教师应依据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文化教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实践之中,彻底实现教学重点从教师“教”为主向学生“学”为主的转变。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转变文化研究方法,帮助学生确定文化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的跨文化交流。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采取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观,既不搞民族文化中心主义而自高自大,也不盲目搞外来文化崇拜而贬低自我。学生在学习研究文化的过程中应克服文化偏见,摆脱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原始文化资料进行整理。同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条件使学生能够较多地直面现实的文化问题,并为他们创造独立解决文化问题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文化教育策略的掌握能力。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跨文化教育,要求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通过多种渠道在阅读、口语、语法、词汇学习过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自觉拓展文化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学会用目标语文化的相关理念和思维方式改变一些落后的文化学习理念和方法,达到全面提高自身文化学习成绩的最终目标。

五、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因此,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文化因素凸显其独特作用。在现代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习英美文化的过程,英语教学过程也就是英文化教学的过程。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正确的文化教学大纲,摒弃将语言当作孤立的符号系统进行传授的教学法,而应把语言作为文化载体进行讲授。高校专业英语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将语言形式与思想和文化内容结合起来,加强英语文化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熟悉英语文化,加深对英语语言本身的理解,全面提高学习效率和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1]Byram 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89.

[2]Kroeber A.L,Kluckhohn C.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2.

[3]Robinson,G.L.N.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M].New York:Prentice Hall,1998.

[4]Sapir 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罗选民.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7]毛承延.在对话中构建生命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28),87.

[8]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9]泰勒.原始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王宏印.跨文化传通[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11]许力生.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谈规约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1),77.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