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2014-03-30毕西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毕西娟

(河北联合大学 冀唐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各大高校出现了以“应试思维”为特征的“教育功利化”的弊端,造成大学语文教育的科学理性和人文价值双双坠入危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人文性,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优势条件,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为实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证。如何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桥梁,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说任重道远。为此,我们立足于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教育科学有机结合的新策略。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

1.课程与现实生活脱轨,内容空洞,缺乏人文性。大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出现重专业缺人文的思想教育,许多学生缺乏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常识,甚至连最基本的审美观念都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这种现象在理工科身上最为普遍,往往只注重专业课忽视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学课程的改革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内容专业化过多,陈旧枯燥,编排空洞等都制约了教材、教法对人文素质的忽视。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教学制度不够完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马克思曾说过:“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有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1]在功利思想的入侵下,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中处于尴尬状态,失去了其原有的活力和竞争力,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削减了教师们对工作积极性与热情。近年来50%的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减语文课程,任课老师人数整体下降,素质要求放松等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这就很难确保教学质量。

3.学生拜金享乐主义悄然蔓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方面冲突矛盾也日益加剧,在这个多元化复杂的环境下,大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因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易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据相关人士调查,95%以上考研的学生目的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大学生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层面: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功利心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多元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网络快餐文化的蔓延趋势以及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需要,使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无暇顾及自身的人文素养的培育。

2,学校层面:应试教育模式僵化,唯考独尊。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专业技能,忽视对学生思想教育以及社会价值人生观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违背人性教育的发展规律,使学生不知“人文”为何物。现在大学生为了应职需求除了专业课本、外语、电脑、如何面试、社交等方面的书,对于提高自身涵养的人文类书籍鲜有人读。

3,家庭层面:家长期望值过高,轻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时代,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心切,较多的关注自己的孩子在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体面、薪酬丰厚的工作。因此大多数父母“唯分数论”、“唯结果论”,至于其他方面做人方面积极人格修养方面缺乏关心。

三、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良好的人文教育,促使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大学生思维方式

当代中国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何掌握好”教育价值“的多变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一节语文课,把语文知识的掌握作为学习好其他学科必备的基础的学生,获得的可能是工具性的教育价值;把语文知识的掌握看成是发展自己思维的学生,获得的可能是训练的教育价值;而把语文课看做提高自己文学修养以及审美能力的学生,获得的可能是审美的教育价值。只有以上的几种能力都具备了才是一个优秀高素质的大学生,由此可见,人文素养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人文素质的培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意义重大。

(二)良好的人文教育使大学生受益终身,提高整体素质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2]由此可见教育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当良好的人文素养内化到大学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无论处于一个怎样的境遇,大学生都能尽快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人生。所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三)良好的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大学中许多文学作品能让学生在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等方面获得真善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的美,欣赏身边的美。这些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提升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中华儿女崇高的民族气节还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3]我们要通过优化社会环境、创建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等措施,使大学生热爱和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

当前语文课在大学课程安排中属于选修课,那就需要我们将选修课做精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的课堂实际就是一种文化传递。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便利场所,应多开设有关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的和谐。”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4]一些西方高校在这方面值得借鉴。如在哈佛大学的“共同基础课”五类课程中,文学与艺术和外国文化占其中的两类;牛津大学在大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上都取得了很好的绩效。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像重视专业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

(三)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积极参与,联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人人参与,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禁止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的建设,及时处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培养良好健康的人文素养氛围,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媒体宣传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些正能量,吸引广大群众在提高自己的人文道德素养的同时也肩负起推进提升人文素养的责任;大学不仅代表着社会的良心和知识的圣殿,还代表着一种促进社会变革和前进的积极文化。高校的本质任务从就是努力营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处其中、感悟其中从而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当中。在家长的配合下,社会的引导下,大学校园将成为学子增加学识、提升人文素质的理想场所。

(四)建立高素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选择高素质的老师任教。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大学语文》课程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以及人文修养。同一篇文学作品,可以因大师的讲演而变得与众不同。例如在清华、北大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的教师要求很高,很好的引领学生翩翩遨游于文海。因此,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师并尽可能选择名师任教是关键;精选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要精选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篇目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一些作品中丰富的思想性、高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模式陈旧,常常把教学放在选文字、词、句、段、文的一般性讲解上,活生生把一篇充满灵气与美感的选文变得索然无味。让学生闻而生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它的工具性,大学语文教学应着重于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观赏中国文学之美景。

(五)改革考评办法

教学改革只有在考试与考核的激励下才能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很多高校大学语文考试注重对语文基本知识的考核,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考核,有关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题目少,甚至”唯“考”定尊,这显然不利于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学校应该将课程结束时的试卷考核与平时的素质考评相结合,各占约50%的比重;平时考核可以以听课笔记、读书心得、写作实践等内容作为考核标准,着重于加强学生理解和读写能力的培养,使考试、考核能为良好的人文教育起到导向作用与促进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结合,决定了它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作用,重视并且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1]马克思.卡尔.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中的普及教育的发言记录[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生活.读书.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91.

[3]朱久斌,刘光顺.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台声新视角,2005,(12):13.

[4]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