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身份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014-03-30曹佳学王晓玲

关键词:外来文化跨文化身份

曹佳学,王晓玲

(1.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9;2.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一、文化身份的涵义

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又可译作文化认同,1993年,张裕禾撰写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身份”一文中首次从西方引进了文化身份的概念。这一概念在西方学术界的确立经历了一系列过程。文化身份问题自从地球上的人类开始以家庭,部落,城邦,帝国为单位,群居在一起的时候起就存在了。19 世纪,欧洲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对殖民地的所谓“落后”部落进行研究,在研究民族文化过程中发现文化身份的存在和不同民族文化身份的差异。20世纪上半页,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的传播,文化身份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得到了支撑。

Hamers 和Blanc 将文化身份定义为:“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mplex configuration that is cultured into the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constitutes his identity.”(复杂文化结构整合进入个体人格并与之相互结合就构成了文化身份)。这个定义强调文化身份是人们从儿童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动态机制,通过社会和心理事件的影响而不断改变,是人类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其中个体的自我认同在这种动态机制形成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Kramsch 的观点不仅强调了文化成员对本身文化归属的自我认同,还强调了外部认同,主要是指社会官僚机构的认同,他认为:“Cultural identity is bureaucratically or selfascribed membership in a specific culture.”谢伯端(2003)的观点是:文化身份包括家庭,集体,社会,民族,种族,性别以及宗教信仰,政治和道德价值等不同层次的认同,它是个人或者集体对自己所拥有的群体特征的接纳和认可态度。段龙江(2006)认为文化身份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自我认同,他人承认和角色定位。文化身份是民族本质特征,体现了文化成员对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带有鲜明民族性标志的向心力。

综合以上几种定义,笔者认为文化身份是某一文化群体成员对本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通过个人的言行表现出来。身处特定文化的人会形成他所属文化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准则,不同文化身份的人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因而形成了圈内人和圈外人。文化身份的概念是一个概括的概念,大致包括两个层面:宏观上,文化身份包括民族和国家身份;微观上,文化身份包括个体根据不同的性别,职业,地域,年龄和经济收入等所形成的文化身份。

二、文化身份特点

文化身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概括而言,文化身份包括四个特点:

第一,自我认同和外部认同是文化身份认同的两个内容。自我认同是指一个文化群体的自我认可和表现给他人的形象;顾名思义,外部认同是他人对某特定文化群体的形象。

第二,传承性和变化性。传承性指的是文化身份代代相传,一部分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等在当今社会依然被继承沿用。文化自身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各种文化集团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系统等就会发生变化。因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文化身份也会再继承中不断更新改变,这就是文化身份的变化性。

第三,多元性。文化身份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也就是说个体的文化身份与生俱来的认知受到个体所属文化及其周边文化的交叉影响之后得到发展。随着时间流逝,在复杂的社会和多样的文化团体中,人们会确立文化归属感,文化身份因此会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在多语言环境国家,通过归属多种不同次文化群体,个体可能会拥有多重文化身份。

第四,文化身份的认同的情感色彩。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指的是人们由于对自身民族文化所持有的优越感导致对其它文化产生偏见,这种优越感是人们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体现,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既应该保留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也要努力探索接受和理解其他文化的不同性。

三、文化身份和跨文化交际

世界文化具有多元性,各种文化在特定的背景中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因而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都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不应该把任何一种具体的文化标准作为衡量其他文化的标尺。实际上,在和外来文化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交际者不可避免的会体验到不同文化身份的矛盾和冲突,但是这种矛盾和冲突并不是由于两种文化的强弱对比而产生的,因为在交际过程中,两种文化所展现的多是其丰富多样性一面。交际中的矛盾和冲突是由文化身份的差异导致的,而正确的文化身份定位,可以帮助交际者尽量避免冲突和减小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

各种文化有其内在系统,不论是以民族为基础的文化还是主流文化内的不同群体的次文化。大多情况下,由于很多共享的历史地理等条件使得其文化成员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比如:交际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等。一个文化系统就随着其相应群体的形成而产生了。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而言,一个主流文化下可能覆盖着众多的文化群体和文化系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任何社会都会包含众多的语言社团;从交际和文化角度看,任何文化中都可能存在着众多的文化群体。因此,在这不断变换的环境中,一个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下会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身份。

交际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们对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而个体的文化身份决定了其如何理解和感知周围世界,并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在跨文化交际中,编码者和解码者拥有不同的文化身份,也就是说,编码者发出的信息需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解码者做出解释。由于编码者和解码者的交际行为规范和意义范畴不同,信息意义的传递会发生变化。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并不是要求任何一方放弃自身的文化身份去迁就对方,而是双方共同努力去构建一种新的文化结构,也就是Samovar 和Porter 所提出的第三种文化,它是交际双方各自调整和彼此适应的产物,并且同时包含了交际双方的文化特点。

四、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身份定位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身份定位大致分为三种:(1)坚持原有文化身份;(2)异文化身份;(3)超越两种文化的国际人身份。事实上,三种文化身份的定位各有其优缺点。

(一)原有文化身份

坚持原有文化身份就是坚持本文化的特色,个体将自身置于本文化的疆域之中,坚持原有文化身份符合了文化自身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自身的发展过程是以文化个体的自身发展愿望为动力,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碰撞冲击而不断发生变迁。在变迁过程中,本文化的价值观发挥基础和主导作用,本文化以外来文化为参照对自身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和重新解释,对不同自身文化的要素不断进行判断,评估和重新吸收,从而进行文化整合,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联系的文化整体。发生变迁的结果是原有文化的范围的延伸和拓宽,所形成的新的文化既具有原有文化的特征,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在跨文化交际中,坚持原有文化身份是指交际者把自身文化作为交流的前提,不断通过各种交际技巧,使得被交际者认同自身文化,但同时接受外来文化中合理的、对自身文化发展有积极补充作用的内容。交际者坚持原有文化身份的定位绝不是闭塞的固步自封,而是具有开放动态的特征,保持自身文化的完整性的同时,不断的审视原有文化,将其中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进行修正,从而有利于原有文化的积极发展。

(二)异文化身份

改变为异文化身份就是抛弃原有文化的所有内容,融入另一种文化之中。当交际者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发生冲突时,或者次文化与主流文化发生碰撞时,这一身份的定位会被人们采用。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彻底放弃原有文化,全面接受和认同外来文化,将自己定位于异文化的疆域之中,完成短时间的文化跳跃和转型,这个过程会导致原有文化的消亡,交际者产生的困惑和心理压力需要长时间才能够消除。

交际者改为异文化身份需要承受很大的由文化差异产生的心理压力,文化会对人发挥无意识性作用,交际者接受和融入另一种文化中,但想要摆脱原有文化的无意识力量是很难的。即使交际者没有明显感受到原有文化的无意识牵制力,那他仅仅会是表层意识的改头换面,实际上交际者会游走在原有文化和异文化领域的边缘。

(三)超越两种文化的国际人身份

这种文化身份定位是指人超越两种具体文化的范围,试图将两种文化不分主次的融为一体,形成第三种文化。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身份定位,认为交际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打破束缚和疆界的过程,交际者不应该去模仿或者迁就另一种文化,而是要超越本民族和外来文化,达到第三位置。很明显,这一身份定位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但同时可能不利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文化具有共同性,但每种文化形态由于内容和性质以及承担主体在民族种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文化又有差异性。每一种具体文化都有其内在完整结构,其中存在一个文化主题,决定了其文化类型的差异。每种类型的文化都有其一定范围的疆域,疆域核心是最能体现文化特色和本质的内容,而边缘是一些次要的和与其他文化界限模糊的特征。试图将两种文化进行融合会导致其中一种文化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文化本质特征变为次要特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衰退。超越两种文化的想法极有可能导致两种文化的本质特征同时丢失,而兼容并包两种甚至是多种文化本质特征或者文化主题的做法是相当理想化的,超越了人的智力和心理的局限,最终是很难实现的。

五、创造性的坚持原有文化身份

创造性的坚持原有文化身份不意味着交际者一味的墨守成规,相反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要不断的对自身文化进行调整和更新,超越民族中心主义的束缚。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观点,在遇到差异和冲突时,人脑中原有的图式会进行调整。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原有文化是其头脑中的原有图式,而外来文化的刺激是交际者进行图式调整的动力。但由于原有文化多数处于无意识状态,所以这种调整往往多是被迫进行的。为了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交际者应该有意识的构建原有图式,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加强对文化的洞察力,在遇到外来文化的碰撞时,有意识的调整原有图式,提升文化的创造力。加强文化洞察力,要求交际者在对比本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对文化理解,从而使得无意识状态逐渐向可控制的自我意识状态和文化自觉过渡。交际者还要了解文化的不同类型,尽可能全面掌握本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系统,敏锐的观察和解释文化现象,尽可能深刻把握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道路,认识到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以寻求理解和沟通。

提升文化的创造力,指的是交际者不断运用认知能力来调整脑中的原有图式,利用已知的本民族文化来解释和理解外来文化,不断的自我反省,容纳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合理部分。俄罗斯哲学家Mikhail Bakhtin 的“自我和他人的关系”理论观点是,每个个体对自身文化的理解都不是完整的,因为从他人的角度看都会有不同理解,个体只有在交际中利用他人的视角,通过他人的反馈和评价才能获得对自己文化较为深刻的认识。交际者在提升文化创造力的过程中,以外来文化作为参照物,深刻理解隐藏在文化中的潜在含义,不断充实原有文化。跨文化交际的结果不应该是两种文化不分主次的融合,而应该保持各自文化中本质的内涵和形式,在比较中不断的相互借鉴和修正,使各自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六、结论

通常情况下,人们把文化身份理解为某一特定文化所特有的,或者某一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有着不同文化身份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流变产生了跨文化交际,注意和了解文化身份的差异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创造性坚持原有文化身份有利于形成互动化,多元性的跨文化交际。交际双方以探索的精神和开放的态度,努力消除冲突和矛盾,实现良好的交流与理解,并最终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各自文化,实现文化多元化发展。

[1]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Josiane F.Hamers,Michel H A Blanc.Biliguality and Bilingualis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4]段龙江.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中国英语热潮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6.

[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胡文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4).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谢伯瑞.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跨文化身份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