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常春藤高校外语类专业及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2014-03-29李欣然赵蓉晖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外语类语种外语

李欣然 赵蓉晖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美国常春藤高校外语类专业及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李欣然 赵蓉晖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国际化高端外语人才是提升我国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国内外语专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同质化、课程体系千人一面,且学科定位模糊等现状,亟待改革创新。本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美国常春藤高校外语类专业的专业设置特点及课程设置内涵,发现美国高校外语类专业在教学组织机构、课程模式、学习方式上都体现出多样性,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强调人文传统与跨学科特色。这些经验和做法对推进新时期中国外语专业教育改革,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常春藤高校,外语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1.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外语能力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从90年代后期全民外语热的兴起到2003年对全民学英语的质疑(戴炜栋、张雪梅2007),再到2013年下半年高考英语政策改革引发的争议,无不体现出社会各界对外语教育的关注。而外语专业教育作为培养国际化高端外语人才的重要方式,更是备受瞩目,常议常新。

围绕学科定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我国外语专业经历了改革与建设的风风雨雨。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颁布正式以文件的形式确认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将英语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大纲》得到了广泛支持,方健壮(2001)、汪家树(2002)等认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了语言技能与知识的并重。《大纲》也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胡文仲和孙有中(2006)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应该主要由英语专业承担,英语专业应首先建设好学科本体,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蓝仁哲(2009)结合近十年英语专业改革的实践,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反思,指出外语专业应回归人文学科的属性;戴炜栋(2013)亦指明了外语专业的人文属性定位。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能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熟练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种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并将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程与专业知识课程两大类(高教司2012)。常俊跃等(2013:939)指出,这一规范的推出凝聚着专家学者的心血,但在可行性培养要求的制定与有效核心课程的支撑上,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不少高校的外语专业教育存在培养模式同质化、课程设置“千人一面”、缺乏创新特色,且学科定位模糊等问题,亟待改弦更张,革故鼎新。

在实践与反思的同时,一些学者将目光转向港澳台地区及英国、日本等国,希望深入了解国际上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从中获得启示(刘毅2001;李梦瑶、张逸辰2011;蔡基刚2012)。然而,对于高度重视外语人才培养、将外语能力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美国,我们却缺乏对其高校外语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的梳理与介绍。本文选取美国八所常青藤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八所高校外语类专业①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做出具体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于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启示。

2.美国高校外语类专业设置特色

2.1 体现跨学科特色的专业名称

我国的外语专业多以语种命名,各语种外语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归属于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在综合性大学中,各语种专业常归属于一个外国语学院,与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界限分明。而美国高校的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没有清晰的界限,外语学习往往与区域研究紧密结合。在专业名称上,除以语种命名(如Chinese)外,还有“语种+‘语言文学’”(如Rus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语种+‘语言与文化’”(如Russian Language and Culture)、“语种+‘哲学’”(如French and Philosophy)、“语种+‘研究’”(如German Studies)、“区域+‘语言与文明’”(如Near Easter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区域+‘研究’”(如East Asian Studies)等多种形式。

综观常春藤八校的专业名称,除法语、德语等传统语种仍延续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特色,其他语种大多以跨学科为特色。以汉语等东亚语言为例,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的专业名称都为East Asian Studies,康奈尔大学为China and Asia-Pacific Studies,哥伦比亚大学为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只有达特茅斯学院采用了单独以语种命名的专业名称Chinese,但该校提供另一个跨学科专业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下设East Asia方向。外语类专业的跨学科特色在常春藤八校的专业名称上得以充分体现。

2.2 专业教学组织机构多样化

当今美国高校外语类专业的教学组织机构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外语类专业通常由相关语种的系(department)负责开设,各系直接隶属于文理学院(School of Arts & Sciences)及研究生文理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Arts & Sciences),与社会学系、人类学系、数学系等处于同一层级。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文理学院下设27个系,其中与外语相关的系有非洲研究(Africana Studies)、古典研究(Classical Studies)、东亚语言与文明(East Asian Languages & Civilizations)、日耳曼语言文学(German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近东语言与文明(Near Eastern Languages & Civilizations)、罗曼语(Romance Languages)、斯拉夫语言文学(Slav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南亚研究(South Asian Studies)等8个系。系以下有不同的专业划分,如斯拉夫语言文学系下设俄国语言文学与文化(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及俄国文化及历史(Russian Culture and History)两个专业。

语言与区域研究中心是外语类专业的另一重要教学组织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联邦政府认识到外语教育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性,通过立法保障、项目资助等方式,大力促进高校外语教育的发展。在《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支持下,语言区域研究中心在高校中迅速发展,不仅提供大量非普遍被教授的语言课程,还开设与目的语国家历史、政治、社会相关的课程。语言区域研究中心在面向全校提供课程的同时开设了部分外语类专业。如哥伦比亚大学的南亚研究所设有南亚研究文学硕士项目,协调6个学院14个部门,为学生提供研究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的学术环境。又如耶鲁大学设有以区域研究为任务的麦克米伦中心,下设包括非洲研究、东亚研究、拉美研究在内的7个本科专业和4个研究生项目。

外语系和语言与区域研究中心在组织上相互独立,但在研究内容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外语系开设的专业人文性更强,而语言与区域研究中心开设的专业更具跨学科色彩。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同时设有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和东亚研究中心,前者“专注于东亚的人文传统,涵盖中国、日本、韩国的古典及现代文明”,而后者是“一个汇集研究中国、日本、韩国及周边地区教职员的跨学科单位”,为该中心学生提供课程的单位多达26个。两者相互辉映,使区域研究广深并蓄,蓬勃发展。

2.3 鼓励多语种学习的专业组织形式

美国高校提供的外语课程所涉语种繁多,仅哈佛大学一所学校就可提供70多个语种的课程,远多于国内北京外国语大学的54种,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的26种。然而,与国内高校通行的“语种即专业”的做法不同,美国高校可以被认定为主修专业的语种只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传统的普遍被教授语言(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以及俄语、汉语、日语等使用人数多影响力大的语言,其他语种只能作为副修或主修专业学习的组成部分。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罗曼语系提供了加泰罗尼亚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项目,但加泰罗尼亚语和葡萄牙语不能作为可授学位的专业。

另外,一些用语系命名的专业(如“斯拉夫语”、“罗曼语”、“日耳曼语”)要求或鼓励学生在精通某一语言的同时对同一语系下其他语种也有所掌握。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斯拉夫语言文学专业鼓励有深造意向的本科生掌握多种语言:“Graduate programs in Russian literature often require another Slavic language,and programs in Slavic linguistics often require two.”这种语言为专业所用,多语种服务于一专业的做法使学生有更广博的积淀,成为复合型外语人才。

3.美国高校外语类专业课程设置内涵

3.1 课程模式灵活多样

常青藤高校作为美国传统名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选课环境。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实施通识教育的学校,学生入校时不用确定自己的专业,如有志于攻读外语类专业学位,可在完成相关外语课程的基础上拿到攻读外语类专业学位的资格(prerequisites),再按照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修读相关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通过课程的分配,完成三种不同的选择:(1)主修专业(Major)。以一门外语作为主修,也可同时选择一门其他专业(外语类或非外语类)作为副修。(2)副修专业(Minor)。把一门外语作为副修,主修其他专业(外语类或非外语类)。(3)联合主修专业(Joint Major)或双主修专业(Double Major)。选择一门外语与一门其他专业同时作为主修。学校鼓励学生在学习一门外语的同时选择相关区域研究、人类学、历史学、宗教研究、比较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艺术等专业。

取得学位一般需要修满8-12门专业相关课程。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要求本科生提交毕业论文,但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多修一两门课程并且提交毕业论文来获得荣誉学位(Honors Degree)。如哈佛大学的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只要求申请荣誉学位的学生提交毕业论文(原文为“Thesis:Required of honors candidates only”)。其中,德国文学方向要求修满9门课,若申请荣誉学位需修满11门课;德国文化研究方向分别要求修满10门课,申请荣誉学位需修满12门课。

3.2 学习方式形式多样

除正常学期的学习外,美国高校为学生提供了海外学习、暑期学习、学期内密集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在联邦政府的大力资助下,海外学习成为美国高校外语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学校鼓励学生去目的语国家学习,学习的时间通常为大二暑假或大三,为期两三个月到一个学年不等。所涉国家已从传统上项目联系频繁的主要欧洲国家扩展到东欧、亚洲、中东等国家。相关院系为学生联系丰富的海外学习项目,为有意参加海外学习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学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暑期学习主要针对需要迅速提升某种外语技能的学生,通过密集的语言课程,将学生浸入到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在短期内掌握该语言的基本技能。如耶鲁大学的暑期学校开设了包括阿拉伯语、捷克语、纳瓦特尔语、斯瓦西里语在内的语言课程,课程的目标在于快速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法语等有条件的语种,一半课程在耶鲁大学进行,一半课程在目的语国家进行。暑期学习修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相关院系的承认。

为了避免外语课程的时间安排过于分散,影响学生与目的语的充分接触,一些高校开设了学期内密集型课程,将一般需要两个学期或四个学期的课程内容集中到一个学期内完成。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法语专业开设了快速基础法语(Accelerated Elementary French)和快速中级法语(Accelerated Intermediate French)课程,将一学年的课程集中到一学期,并提供双倍学分。

3.3 人文传统积淀深厚

美国高校外语学科的人文主义传统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受中世纪教育沿袭及文艺复兴的影响,南北战争之前,以拉丁语、希腊语为主的古典语言在美国的外语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要想进入高等学府,中学生必须能够阅读古典语言的经典作品,并掌握复杂的变位规则,用准确的拉丁语写作。在高校中,学生需要学习希腊语、希伯来语、古巴比伦语等古典语言的文法、修辞、经典作品,如希伯来语《圣经》、《西塞罗的雄辩史》、《阿伽门农》等,学习的目的是训练心智,习得古典文献中蕴藏的古老智慧。南北战争之后,在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古典语言走向衰落,现代外语兴起。高校中开设了汉语、日耳曼语、罗曼语、斯拉夫语、闪米特语等语种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上以文学课程为主,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坚守(龚献静20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施以国家安全为导向、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外语教育政策(戴曼纯2012)。外语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外交关系以及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工具性”意义不断被强调,但常青藤高校仍然保持着对外语专业人文性的坚守。从课程设置上看,传统的语言文学课程仍然占据主干地位。例如,哈佛大学的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德国文学方向要求修满9门课程,包括1门语言课程(“高级语法和阅读”与“高级会话和作文”2选1),2门文学课程(“德国文学:从歌德到尼采”与“德国文学:从卡夫卡到耶利内克”)。其他6门可自由选择德语相关课程,其中4门的课程编号在100以上,并且6门课程要涵盖从古代到现代的文学,包括1门涉及文学体裁的课程。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下的另一个方向德国文化研究方向也规定学生必须修读1门文学课程。

悠久的外语教育传统与深厚的人文积淀使学生在课程上拥有丰富的选择。仍以哈佛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在2013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学期,仅德语系就开设了26门课程,其中11门是为不同层次学生开设的语言技能课,其余均为文学、文化类课程,如“德国文学:从歌德到尼采”、“托马斯·曼:六十年的故事”、“移民文学的历史与记忆”、“后单语时代的群星”、“无神论者的伦理学: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德国抒情诗:传统与创新”等。与我国的“德国文学”、“德国文化”课程不同,哈佛大学的课程没有停留在按历史年代简介综述的层面,而是深入某一年代、某几位作家、某一体裁、某一特殊群体,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批判性思考。

3.4 跨学科课程精彩纷呈

语言学与比较文学作为外语类专业中的特殊专业,具有典型的超语言、跨学科特性。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在多语的背景下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多国文本的视野下研究文学的本质、功能和价值。常青藤高校的语言学专业将语音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作为基础课程,将形态学、历史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等列为其他重要课程。另外提供大量选修课程,不仅包括某个语言学分支的高级课程,如“音系学话题:深层表征”、“格与态”、“否定与极性”、“语义学话题:量子”等,还包括与其他学科相关的辅助技能课,如统计学、数理逻辑、计算机编程、神经科学导论、音乐认知、语言教学方法、某种外语等。

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需修满12-14门课程,其中包括文学理论导论课、研讨课、高年级写作课、外国文学课和其他相关领域的课程。可选课程相当丰富,耶鲁大学的课程目录上列有64门课,哈佛大学开设46门课程,另有26门跨专业课程可选,康奈尔大学仅2013年秋季学期就开设了46门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呈现出跨时代、跨体裁、跨学科、跨语言与国界的特色。在时间跨度上,涵盖古代文学(如“欧洲传统史诗”、“欧洲传统悲剧”)、中世纪文学(如“乔叟和中世纪伦敦”)、早期现代文学(如“文艺复兴时期情诗”)和现代文学(如“现代法国长篇小说”、“现代希伯来诗歌”)。在体裁上,戏剧、诗歌、散文、小说四大文学体裁都有专门的课程。在所涉语言及国家上,几乎涵盖世界各大区域,如“小说、电影和流行文化中阿拉伯裔美国人的体验”、“犹太语言与文学”、“20世纪东欧后现实主义小说”、“南亚的英语文学”、“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加勒比地区文学导论”、“希腊文学与电影中的家庭”等等。在学科上,除了语言文学类课程,还涉及到电影(如“非洲裔美国人电影”、“文学与电影中的战争”)、艺术(如“巴西现代艺术运动”、“比较艺术学”)、政治学(如“文学与政治”、“殖民与后殖民空间:法属北非”)等诸多学科。

跨学科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学等专业,还深入到各语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校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可选领域包括民间传说与神话、政治、历史、艺术和建筑史、科学史、音乐、电影、哲学、心理学、宗教、人类学、女性与性别,等等。以耶鲁大学的德国研究专业为例,学生需修满12门课程,其中包括3门语言课程(“中级德语Ⅰ”、“中级德语Ⅱ”与“高级德语Ⅰ”),2门德国现代性课程,1门德国文学,1门四年级写作辅导课。剩下的5门课中的4门必须体现出同一方向的研究兴趣,4门课中的1门作为三年级研讨课,另外还需有1门德语文学或文化高级研讨课。在备选课程上,官网介绍页上可以查询到的主要课程有16种(不包括语言技能类课程)。其中有5门文学课,2门四年级写作辅导课,其余为德国文化课程,包括哲学类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现实主义、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社会文化类的“卡巴莱”、“瓦尔特·本雅明与19世纪巴黎的现代性”,电影艺术类的“法斯宾德、荷索、哈内克的电影”等。

4.启示

虽然美国与我国的历史、经济、社会条件不尽相同,但美国高校外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不无启示。笔者认为,我国的外语专业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并进行借鉴。

4.1 加强多语种课程建设

美国高校开设了大量多语种课程,供相关专业学生选修。如德语专业学生可以选择荷兰语课程;俄国与东欧研究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捷克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乌克兰语等课程;南亚研究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梵语、印地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乌尔都语、尼泊尔语、坎纳达语、僧伽罗语、旁遮普语、巴利语、泰语、缅甸语、他加禄语;哈佛大学非洲研究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包括斯瓦希里语、祖鲁语、豪萨语在内的24种非洲语言②,其中很多语言的名称在我国少有耳闻。据统计,目前美国大学拥有270种语种的教学能力(参见龚献静2013)。

这些课程不仅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电影研究、宗教学、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可在获得所在部门批准的前提下选修。其中拉丁语、古希腊语、梵语、希伯来语等学术语言课程为不少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而我国的多语种课程相对薄弱。根据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2013年4-6月进行的对上海高校外语专业与外语类课程设置的调查,上海市高校开设的多语种课程仅包括13个语种,其中只有4所高校开设了拉丁语等学术语言课程。为培养高端外语专业人才以及更多的具有较高外语能力的学术性人才,加强多语种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4.2 促进语言与区域研究的发展

在美国政府的大力资助下,美国高校的语言与区域研究发展迅速,整合各学科资源,为国家培养了各大人文及社科领域的高级人才,服务于联邦政府各部门、各级国际组织和美国各级教育机构。从八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已具备了研究覆盖全球各大区域的社会文化的条件。

而在我国,区域研究近几年才开始受到重视。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项目于2011年11月才开始启动,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37个培育基地获批,分散在21所高校。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内的知名高校都还未设置语言与区域研究专业,仅在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加入了相关社会文化课程。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和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重要性的增强,我国亟需促进语言与区域研究的发展,为国家战略及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4.3 打破现有学科隔阂

美国高校的语言学及比较文学专业在本科阶段就普遍开设,并且拥有成熟的课程体系。而我国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个别高校外,很少有学校在本科阶段开设这两个专业的其中之一,只在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安排有少量语言学概论、比较文学导论等课程。这导致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几乎从零学起,相当于在短短两年半或三年内读完一个本科加一个硕士,课程压力和研究深度可想而知。根据笔者对我国几所知名高校语言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我国高校硕士阶段的课程在深度和广度上甚至还达不到常青藤高校本科生阶段的水平。因此,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在本科阶段设立超区域性专业极具必要性。另外,研究生阶段的语言学专业被分成两部分,分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学科之下,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传统,相互间缺少交流。若能打破这一分割,将更有利于学生超越语言和区域的限制,领悟语言的本质。

4.4 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美国高校外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兼顾了深度和广度。不少课程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作家、某一部或几部作品、某一特定时期文学的研究,有利于深入学习。另一方面,课程不仅涵盖一定的时间跨度,涵盖不同的文学体裁,而且提供多种跨学科课程,涉及诸多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

以代表我国高校领先水平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的本科课程做比较,该专业分经济班与文学班,其中文学班开设的课程有: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视听说、德语写作、德语会话、德语阅读、德语口译、翻译理论与实践、德语国家历史、德语国家文学史、德国艺术史、德语文学作品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技能类课程居多,涉及文学、文化的只有概述性课程,缺乏深度,也没有提供跨学科课程,缺乏广度。虽然上外开有通识教育公选课,但与德语相关的跨学科课程较少。

由于我国中学阶段学习的主要外语语种是英语,非英语的外语对大多数学生来讲都是第二外语,所以需要在本科阶段设置较多的语言技能类课程,从而导致文学文化类课程的压缩。但近年来在一些大城市,中学生已可以选修除英语外的外语,在本科入学前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因此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高起点班,减少语言技能类课程,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5.结语

本文介绍并分析美国八所常青藤高校外语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得出对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启示。虽然常青藤高校很难反映美国高校的整体面貌,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对于当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建设和改革具有较强的实践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明确提出“培养各类外语人才”的计划,近年来国家留学基金委也已经启动“外语高层次人才和区域研究人才”海外进修计划,鼓励并选派外语人才出国深造。这都表明,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顺应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大力推进专业建设模式改革,改变过去“千人一面”的传统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提升国家外语能力、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发挥积极作用。

附注

① 美国高校的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无清晰界限。本文将区域研究等与外语相关的专业纳入研究的范围,统称为“外语类专业”。对这八所高校所设专业的细节陈述,请参见各高校的相关网站。

② 所开设的其他非洲语言还有:Yorùbá、Amharic、Afrikaan、Bamanakan、Cape Verdean Creole、Chichewa、Dinka、Haitian Creole、Igbo、Kinyarwanda、Luganda、Oromo、Somali、Tigrinya、Wolof、Krio、Shona、Sudanese Arabic、Pulaar、Ibibio、Setswana、Kikongo、Lingala。

蔡基刚.2012.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1-7.

常俊跃、赵永青、赵秀艳.2013.关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核心课程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6):933-40.

戴曼纯.2012.以国家安全为导向的美国外语教育政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4):585-95.

戴炜栋.2013.我国外语专业教育的定位、布局与发展[J].当代外语研究(7):1-5.

戴炜栋、张雪梅.2007.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4):2-11.

方健壮.2001.外语专业在21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高教探索(1):76-79.

龚献静.20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高校外语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胡文仲、孙有中.2006.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5):243-47.

蓝仁哲.2009.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关于外语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6):4-8.

李梦瑶、张逸辰.2011.两岸三地英语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4):618-25.

刘毅.2001.英国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外语界(5):28-32.

汪家树.2002.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教司).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 吴诗玉)

李欣然,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2012级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电子邮箱:lixinran0712@126.com。

赵蓉晖,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教授、博导、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电子邮箱:allazh@163.com.

*本文系国家语委科研基地重大项目“国家外语能力调查与公民外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编号ZDJ125-2)的部分研究成果。

H319

A

1674-8921-(2014)09-0048-05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9.008

猜你喜欢

外语类语种外语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浅谈小语种的学习方法和就业方向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