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女大学生创新思维

2014-03-26贺江平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贺江平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大多还缺乏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尤其缺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女大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引导作用;需要女大学生发挥自身主体作用;需要全社会营造弘扬先进性别文化氛围。

[关键词]女大学生 培养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女大学生,一个象征青春的群体,她们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自身的形象思维较好,能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并且也擅长记录生活点滴,但毕竟还没真正地涉猎社会,因此仍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比如尚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就业的严峻,社会交往技巧等一系列的问题,特别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目前高等教育中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凸显培养创新思维

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决定着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决定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因此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等教育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回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从目前人才市场对人才使用反馈情况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大多体现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而体现在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定向思维,保守行事,没有开拓创新意识,这是人才培养的最大弊端。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存在的上述现象更为明显,由于受“男强女弱”“男尊女卑”传统文化的影响,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上显得更为缺乏,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学校要下决心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认真论证,从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如何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有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大学生的前提和条件,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二、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

以上谈到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实习、实验。高等学校中课堂教育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课堂教育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历史背景、理论前缘、发展方向,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能力和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课堂教育是一个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环节。然而,课堂教育只能够给学生纯净的理论知识,只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后者只能通过教学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才能使问题得到解答,因此大学的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模式,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和提升,学生通过教学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大学教育中通过见习实习、生产实习、甚至是顶岗实习等环节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新不只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改变惯性思维,以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拓宽自己的思路。当他们用一种方法去解决某个问题时,如果遇到了困难或阻碍,就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解决或者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尝试。创新能力就是将思维结果通过丰富的想象制造出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同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在学生实习、实验等实践的背后,永远能够触摸到教师强大而有力的隐性翅膀。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创作用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的导创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导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思维引导。人的创新思维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创新思维一般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在我国的大学科学教育中通常比较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学生对辩证思维的方法也有所认识,缺失比较大的是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1]。发散思维是打破常规、不拘一格、自由自在地就某一问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领域进行思考,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能够破除思维惯性,对开发发散思维能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批判思维和发散思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根本。

二是教师要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创新是艰苦的复杂劳动,没有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是难以完成创新任务的。我国教育重视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教育很扎实。这种教育对智力因素的训练非常重视,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动机、兴趣、意志、情感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对薄弱,因而导致学生的独立性较差,意志不坚强。教师因此在实施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培育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内在兴趣,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和思维,注重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创新见解。在大学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只是一些初步的方法,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积极的心理素质正是漫漫长路中重要的积累。对于女大学生来说自信不足是女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原因,自信心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挖掘的最不可缺的因素,自信给人勇气,它能唤醒内心沉睡的有志向的人在困难面前不放弃。

三是教师的实地诱导作用。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实习、实践锻炼中启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所谓“创业不是教出来的”,是指光靠课堂教育难以真正实现创新创业,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在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边悟,在曲折与困难中磨练而成的。

四是教师要注重个体疏导。过于强调统一性,用同一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的传统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从而导致学生从众思维的个性,对于创造性能力的发挥非常不利。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因人而异,进行个体疏导。

四、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阶段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途径:

一是学好文化知识。毫无知识含量的凭空创新是不存在的,知识文化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创新。科学文化是求真,探求“是什么”;人文文化是求善,探求“应该是什么”,在大学文化知识结构中,科学文化是基础,人文文化是导向,只有同时具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文科学生才能熟悉自然科学,认识严密的实证方法,理工科学生才能体验到灵活的发散思维方式,开阔视野,从而增进创新思维的能力。而且,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其中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善于创新的精神,能够使自己成为适应国际环境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智商和情商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同等重要,有时候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社交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人情商的具体体现。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大学校园中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并在活动中主动和别人沟通的人往往是大学生创业的成功者。这主要是因为健康的个性与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2]。社交活动使人的心胸豁达,与人沟通可以取长补短,融洽的关系能促进各方通力合作,把事情办得更好。要培育社交能力,首先要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其次要敢于面对外面的世界,在实践中学习社交的技巧,积累人际关系;再次要明确每一次社交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具体方式。

三是参加实践活动。为了避免在以后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尤为重要。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在理论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这就等于给自己一个免费的试错机会。一旦真正开始创业以后,遇到的所有问题都需要时间和金钱来解决,有的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机会去补救。在实践过程中要克服“专业不对口”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工作本身也在不断更新内容,因此,只有树立“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的思想,就能尽快适应环境,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进步。

四是投身技能大赛。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许多高校开始举办创业技能大赛。时至今日,在美国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有46%出自麻省理工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 因此,参加学校举办的技能大赛十分有益于今后的创业。这首先能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自己究竟是否适合创业?自己与其他创业者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这会对今后的创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创业技能大赛获得答案。另外,创业技能大赛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了自己的营销能力。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导创作用十分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容忽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任何一种创新都需要适宜的社会土壤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女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环境。首先高校的校训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核,它体现着高校办学的顶层设计思想,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多元校园文化的标杆,校训的设计要体现创新思维的理念。其次,校园的其他文化,如:学术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网络文化等都要围绕和有利于女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励和激发女大学生的创新激情。学校各种学术活动、各种社团活动、各种比赛活动等,无论是学校校方统一组织的活动还是大学生自身自发组织的活动,都要融入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元素,同时要有社会性别意识,注重男女两性的机会平等、赋权于女性,在先进社会性别意识的背景下,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这样,女大学生在这种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长才干,激发激情,深受创新文化的熏陶,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六、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思维的教师,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让教师尽量地走出去、请进来、多洗脑、多充电、开拓视野、提升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担负的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社会功能,必须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包括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其中教师质量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校要花大气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教师,特别要注重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培训,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大学生。

七、高校教育要始终贯彻社会性别意识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无论在大学的课堂还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营造方面要渗透和传播这一国策意识,引导大学生用社会性别视觉去分析和看待问题。特别要教育女大学生用社会性别意识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克服自身的不足,摈弃传统的性别观念,用先进的性别文化指导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高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国策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在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也要体现社会性别意识,坚决防止和抵制各种性别歧视现象,营造有利于男女生平等发展、促进女大学生大胆创新的校园环境。

八、加强女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学校要有意识地给予女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机会,开展女大学生素质拓展,以各种培训和孵化基地做推手推动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各地高校开展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能帮助女大学生尝试创办企业的经历,对女大学生走向社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的方式来推动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为手段和平台,开展女大学生一系列创新活动,提升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每年各省教育厅立项的大学生创新性实践项目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研究,并提供平台和条件。

九、营造创新的学术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学术活动。如:专家讲学,尤其要请一些女性学者和专家来校讲学,让女大学生不仅能够从这些女学者的身上学到很多现代女性的气质和修养,还能了解最前沿的学术方向,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四自”精神,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3]。

女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即需要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引导作用;需要女大学生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和克服女性胆怯、自卑、保守、嫉妒等心理困扰,以乐观、进取、自信、创新的健康心态迎接挑战,同时我国的政策、法律要出台相关可操作性的文件使“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得到有效落实,全社会形成摈弃传统性别文化的氛围,大力宣传先进性别文化,为女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春天必将来临。

此论文系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女性创新创业文化研究”系列论文。课题编号:2013ZK3005。

[参考文献]

[1]张宗新,《论创新教育与创新文化》,《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第22卷第5期,2009年9月,第89-92页。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3]赵艳红等.女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湖南长沙)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