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备课研究述评

2014-03-21胡心红李嗣生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者教材

胡心红,李嗣生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巢湖 238000)

高校教师备课研究述评

胡心红,李嗣生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巢湖 238000)

备课是一种“极其平常而又极不平凡”的教育实践活动。关于高校教师备课的研究,学界主要遵循高校教师备课到底备什么—如何备课—备课的效果如何评价这一研究“路线图”展开的。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评价当前的研究状况,指出研究不足,展望研究未来,能够推动高校教师备课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高校教师;备课;述评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备课,不光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教师的一种生命活动方式,“因而也构成了教师的生活本身”〔1〕。可以说,作为教师,其主要职业活动方式就是“上课”和“备课”。陈垣说过“教书之法,要充分预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不备也”〔2〕。备课之于教师,如同军事训练、演习之于战士,其重要性人所共知。但“熟知的东西,……并不因此而就是真知”〔3〕。备课是一种“极其平常而又极不平凡”的活动。说它“平常”,是因为它是教师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正在做的事”;说它“不平凡”,是因为它是一项专业技能,更是一种学问,一门艺术,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培养〔4〕。

备课是教师最基本的教研活动,备课能力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业务能力,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知识转型和学习革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全面展开的今天,如何备课成了一个新的研究命题。

本文对我国高校教师备课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就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进行点评。

一、高校教师备课研究概述

经过文献梳理可知备课研究“路线图”:备什么—怎么备—备的效果如何评价。作为操作性很强的备课活动,解决备课到底“备什么”的问题,是有关备课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备课到底“备什么”

1.三备说

备课,基本一致的共识就是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可以称之为传统“三备说”。但真正的“三备说”,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论者基于不同的论证角度,其表述也有不同,排列的顺序也有差别。

如有学者从提高备课有效性的角度,提出备课的三个方面要求(也可以称之为“三备说”):吃透教材,巧于设计和安排;了解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5〕。有学者则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备课的“三备说”: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备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备教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备教学情境〔6〕。还有学者则将备课研究的视野延伸至课堂之外(后),提出另外一种“三备说”:备学生、备知识、备课后。这最后一备,涉及到如何给学生课下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并保持对问题的持久兴趣,以及教师自己的课后总结和教学反思〔7〕。

2.多备说

关于高职教学备课,又有学者提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四备说”:备学生、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学方法〔8〕。

更多学者不断发掘备课的内涵,深化备课研究,进而提出“五备说”“六备说”“七备说”等。如有学者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为例,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的“五备说”:备教材,备学生,备人格、学识,备课堂,备课后〔9〕。也有学者将备课视为一项纯粹的技术活动,就备课技能训练角度,提出“六备说”: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用教学方法、制定学年(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编写教案(课时教学计划)〔10〕。还有学者提出另一“六备说”则是:备教学对象,备教学内容,备教学时间,备教案、板书,备语言、感情、教态,备教学方式与方法〔11〕。

有学者又从职业学校教师角度,提出“七备说”:备语言、备工具仪器设备、备演示操作、备学生、备教法、备能力培养、备互动教学〔12〕。还有学者认为,备课,实质上是教师对课程(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以教学的价值追问为引领,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每一堂课都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设计与开发。具体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的价值追求、教材文本的解读、学生状况的解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过程的实施〔13〕。

综上观之,有关备课到底“备什么”的问题,其内涵在不断缩小,而外延在不断扩大。这一方面反映了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不断拓展深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备课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备课活动的创造性。几乎所有涉及备课的环节、要素都可能被纳入研究的视野。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备课始终离不开三大核心要素:教材、学生、教法。所有的“多备说”(四备说及以上)皆是“三备说”基础上的内容拓展和时空延伸。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备课,如何实现“有效备课”。

(二)如何备课

实质上,“如何备课”的问题,逻辑地内含于“备什么”的问题研究之中,但关于“如何备课”的研究仍然具有各自关注的重点。

1.青年教师如何备课

随着大批年轻教师走上讲台,这些“由校门到校门”的青年教师,“身份转换”之快,几乎是一夜之间完成的。学校和教师本人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况且他们绝大多数是非师范类毕业生,没有经过严格的教学、教法教育培训。如何使他们尽快熟悉教学、教法,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高校青年教师的备课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有学者提出大学教师应具备三大基本技能:获得学问的技能、传授学问的技能和创造学问的技能,青年教师备课应该做到“六备”:备教材、备对象、备资料、备时空、备教法、备辅助环节(复习、辅导、讨论、作业等),并注重处理各个环节中的多重辩证关系〔4〕。

有学者从分析大学新入职青年教师在备课、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突破备课关的关键在于“心备”,带着“问题”去备(学生为什么要学我教的这门课?这节课告诉学生什么?)〔14〕。还有学者从具体专业角度,探讨新教师如何备课,提出新教师备课应做到:根据教材、重难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向老教师学习;按照课堂五大环节(复习—导入—新课教学—课堂小结—课后作业),设计科学教学方案〔15〕。

2.分课程如何备课

从总体上研究备课,探讨它的普遍规律和一般形式,有利于人们对这一主题的整体把握。但由于各门课程的特殊性,其备课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和具体形式,也不应被忽视。

有学者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备课环节和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的路径:备教材,备学生,备人格、学识,备课堂,备课后〔9〕。

有学者研究了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备课问题,提出备课优化策略,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课件制作、导入、范例和提问等方面对备课环节进行优化〔16〕。

还有学者研究了高职基础护理课备课,提出五个方面要求:钻研好教学大纲和教材;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研究好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参考优秀教案,做到四多(多看、多想、多听、多问);设计好课堂教学整体思路,要精心设计,环环相扣〔17〕。

3.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如何备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现代社会的显著标志,基于信息技术之上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带来了一场新的教、学革命。对于教师备课来说,也是一场备课革命。高校教师普遍使用PPT、多媒体、网络备课,尤其是青年教师更是偏爱有加。

学者大都认为,应该熟练掌握和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有学者研究了高职教师发展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性,呼吁提升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18〕。有学者研究网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与教学中的运用,提出利用网络空间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备教材,在教学中运用网络,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19〕。还有学者研究了网络集体备课这种网络备课的更高形式〔20〕,还有学者研究网络备课系统和网络备课平台的设计和开发问题〔21〕。

尽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化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但备课的本质内涵、基本程序不会变,也不能变。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师备课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改变的只是备课的技术条件、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不变的是备课的本质、原则和精神。

(三)备课效果如何评价

备课的效果评价,是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这需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22〕。有学者探讨了高职教师备课质量的量化考核问题,按照备课的六个环节: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备方法、备教学计划、备进度,建立备课质量评价体系,并提出了每个环节的评价内涵、评价方法和权重比例〔23〕。

还有学者从教学艺术出发,认为备课也是一种艺术,并从五个方面:钻研教材的艺术、了解学生的艺术、选择教法的艺术、设计教案的艺术、反思调整的艺术,进一步研究了备课的艺术化问题〔24〕。

在备课质量量化评价难免出现困难和不足的情况下,备课的艺术性评价,不失为备课效果定性评价的一种有益尝试,也可弥补定量评价之不足。

二、高校教师备课研究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学界围绕备课到底备什么—如何备课—备课效果如何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其一,研究对象上,普适性研究较多,特殊性研究较少。如针对高校教师备课的一般研究较多,而针对高职教师备课的研究较少。通过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94年至2013年相关文献,前者共有4 883篇,后者仅619篇,约占13%。其二,研究内容上,针对备课“备什么”“如何备”的研究较多,而关于备课的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较少。知网检索(条件同上)结果显示,关涉后者的文章仅有1篇。其三,研究方法上,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且理论研究比较粗浅,有深度的、开创性的研究不多。知网检索结果显示,实证类研究成果暂付阙如。由此说明,高校教师备课的研究,还有待学界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探究。

(一)深化高校教师备课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备课虽然属于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其中蕴含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如备课的内涵、本质、意义、环节、类型、原则等等,学界已作过一些探讨。但如何从学理上进一步回答类似问题,以阐明如何实现“有效备课”,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如“备课”与书写“教案”有何区别?“备课”追求“形备”还是“心备”?“备课”是否就是“背课”?备课评价的合法主体有哪些?备课评价体系如何构建?如何从哲学高度引领备课理念的变革……相关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加强高校教师备课问题的比较研究

现有成果中比较研究寥寥无几,例如无论从学校青年教师的现状,还是所担负的使命来看,青年教师理应成为备课研究关注的重点,但中老年教师的备课问题也不可忽视。再如高职教师备课与普通高校教师备课的比较研究,传统备课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备课的比较研究,也关注的不够。

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加强备课问题的比较研究,一则利于相互借鉴和参考,二则利于发现一些特殊现象和特殊规律。

(三)加强高校教师备课的实证研究

目前,学者们对高校教师备课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理论分析,较少实证研究,缺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探索。就现有文献所及,尚未见到学者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和把握存在的问题。如关于电子备课、网络备课的问题,现状到底如何?相对于不同课目、教师、学生而言,实效性、适恰性如何?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备课过程中如何“役物而不役于物”?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备课研究要走出书斋,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丰富的教育教学相联系,通过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才能用客观的眼光和务实的态度去审视教师备课的现状,真正搞懂、摸清“今天,我们在怎样备课”“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备课”“怎样备课,才是有效备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路径。

(四)加强高校教师备课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备课研究,不能满足于在“多备说”的基础上再增加一说。要使备课取得实效,就必须注重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探寻备课的可测性,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当前,只有极少数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3〕。但也还略显粗浅,目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对备课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今后,学界应加强对备课质量标准、指标体系、评价内涵、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等方面的研究。

〔1〕杨瑞芬.丰富生活:教师备课的新境界〔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2〕陈智超,祁雪晶.祖父的家书函授〔N〕.中国教育报,2013-03-23(4).

〔3〕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9.

〔4〕文秉模.与青年教师谈备课〔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3):57-60.

〔5〕刘婧姝.对提高高校教师备课的有效性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8(8):107-108.

〔6〕殷晓安.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备课的特色〔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21-22.

〔7〕宋劲松,程钟卉.教师备课备什么〔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6):105.

〔8〕李敏,王国龙.高职教师备课的几点心得体会〔J〕.职教与成教,2010(32):608.

〔9〕潘彩霞.问题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65-167.

〔10〕杨春生.备课技能训练指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5-6.

〔11〕盖涛,郭显彬.高校教师应把“备课”视为教学生命〔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5):77-78.

〔12〕吴树会.谈职业学校教师怎样备课〔J〕.教师,2012(35):95.

〔13〕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

〔14〕李红丽,李顺义.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备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0(5):83-84.

〔15〕陈桂园.高职护理专业新教师备课探讨〔J〕.全科护理,2010,8(32):2997-2998.

〔16〕那冬晨.“分子生物学技术”备课环节的优化〔J〕.生物学通报,2009,44(8):42-43.

〔17〕邵玲,刘红,沈丹.高职基础护理课备课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99-100.

〔18〕吴方,杜学元.论发展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性〔J〕.职教通讯,2011(11):68-70.

〔19〕杜春梅.网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与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26-27.

〔20〕纪宏伟.谈网络集体备课〔J〕.中国教师,2011(21):48-50.

〔21〕刘磊.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备课系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2〕拉法格.回忆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8.

〔23〕蔡长霞.高职学院教师备课环节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31.

〔24〕孙丽萍.浅议高校教师的备课艺术〔J〕.文教资料,2009(9):230-232.

(责任编辑 胡 椿)

Research Review of University Teachers'Class Preparation

HU Xinhong,LI Si sheng
(Hef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aohu,Anhui 238000,China)

Class preparation is a“common but extraordinary“practice.Academia researches on university teachers'class preparation mainly follow the route of what to prepare,how to prepare and how to evaluate.The paper reviews relevant documents and evaluates the current research condition and points out its limitations.Then,it prospects the future,aiming to promote teachers'class preparation research.

university teachers;class preparation;review

G642.1

A

1672-2345(2014)03-0069-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3.017

安徽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2jyxm836)

2013-10-09

2013-12-25

胡心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学者教材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学者介绍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