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探析

2014-03-21赵映香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拜物教资本论异化

赵映香

(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探析

赵映香

(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如果撇开商品经济社会这一特定空间或视域,“拜物教”有着更为宽泛的内涵。它作为“拜神教”的对称是指神灵观念明确产生之前,原始人把某些特定物体当作具有意志的物体而加以崇拜的宗教。拜物教也用来比喻对某种事物或东西的迷恋、崇拜、追逐等。马克思的拜物教范畴既有拜物教的宽泛内涵,又有特定关联域或语境下比喻意义上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协作、分工关系中生产出的产品或物,却变成了独立于这一社会关系之外的异己存在。对这一异化存在的迷恋、崇拜和追逐就是典型的拜物教。它从商品拜物教经货币拜物教发展到资本拜物教。基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提炼出拜物教在一个社会中是否存在的三个标准(称为“拜物教判明法”):第一,实行商品经济;第二,经济上存在着剥削;第三,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阶级垄断了行政权力且拥有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的权力,并实际占有财富。

马克思;《资本论》;拜物教;批判

一、拜物教的宽泛内涵

如果撇开商品经济社会这一特定空间或视域,“拜物教”有着更为宽泛的内涵。“拜物教”中的“拜”具有“尊敬、倾倒、敬受”〔1〕60的含义。“拜物教”是“拜神教”的对称。它是指“神灵观念明确产生之前,原始人把某些特定物体当作具有意志的物体而加以崇拜的宗教。原始人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头、树木、弓箭等)是有灵性的,并赋以神圣的、超自然的属性。认为对它们祈祷、礼拜或祭献,即可获得福气与保护。在古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中间颇为流行”〔1〕60-61。基于拜物教概念的原始内涵,拜物教一词也用来比喻对某种事物或东西的迷信、迷恋、崇拜、追逐等,如对商品、货币、金钱等东西的崇拜、追逐等。正如德·博兹所说:“对某种现实的、物质性的物的崇拜可以称之为物恋……正因如此,我将其称之为拜物教”〔2〕。

另外,拜物教是一种异化现象。异化的德语词为Entfremdung,来自fremd一词,意为“异己的”,或Entäusserung,来自entäussern一词,意为“使……成为外部的、外在的”,它与拉丁文alius(别的)一词有关联。也译为“疏远”。具体指“某物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与某种曾属于它的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分离,以至于这个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对立的一种状态”〔3〕。简言之,异化就是人创造的、支配的、属人的东西,却成了人顶礼膜拜的、支配人的、与人分离的东西的一种状态或现象。

二、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马克思的拜物教范畴既有以上考辩的拜物教的宽泛内涵,又有特定关联域或语境下的比喻意义上的内涵。本文主要拟探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内涵。

《资本论》即《政治经济学批判》有两个目的:一是揭露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交换规律;二是批判对这一规律作出解释、研究和辩护的“全部经济学文献”即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这部著作“决不是对经济学的个别章节作零碎的批判……相反,它一开始就已经系统地概括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目的。既然经济学家无非是这些规律的解释者和辩护人,那么,这种阐述同时也就是对全部经济学家文献的批判”〔4〕。而马克思的上述批判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马克思描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并揭示其基本性质的两部伟大成熟著作,都从分析商品开始,这决非偶然。因为在人类的这一发展阶段上,没有一个问题不最终追溯到商品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问题的解答不能在商品结构之谜的解答中找到”〔5〕。

马克思认为商品看似平凡和简单,但事实上却一点也不平凡和简单。它充满着“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6〕88。马克思认为,商品的这种微妙和怪诞源于商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背后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源于物与物所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的社会属性就颠倒为劳动产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6〕89。简言之,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协作、分工关系中生产出的产品或物,却变成了独立于这一社会关系之外的异己的存在。对这一异化了的存在的迷恋、崇拜和追逐就是典型的拜物教。“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作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6〕90。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商品在交换之前首先是通过分工,人们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产品的生产过程虽然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或源泉,但商品的价值不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而是在交换中实现的。交换中表现出的是彼此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隐藏着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关系”〔6〕90。在交换过程中,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即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来交换。“当这些比例由于习惯而逐渐达到一定的稳固性时,它们就好像是由劳动产品的本性产生的”〔6〕90。就像蛋生蛋,钱生钱,他们认为这是物本身固有的增值或实现能力,跟具体的商品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关系无关。真正能创造奇迹的是物而不是人本身。所以,物是他们能否获得别人商品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的神或上帝。由此,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应运而生了。“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6〕90。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可以用货币来表现。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家认为他们买入劳动力时已经支付了劳动力价格或工资(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劳动力所有者即工人也是自由的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的,所以没有违反等价交换的原则,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而且作为单个人也是自由的。但这只是在交换领域内虚假的或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因为一旦离开交换领域的商品交换进入生产领域就会发现资本家在其中做了手脚,即资本家除了补偿劳动力价格那一部分价值外,还无情地延长了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榨取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价值,“现今财富的基础是盗窃他人的劳动时间”〔7〕。所以,在生产领域,买卖双方一反常态,“原来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8〕。资本家把榨取到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来消费,一部分用来积累以便需要时转换为资本。货币资本在企业生产的循环和周转中,表现出价值增值好像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中,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而且终点是增值了的货币形式(G-W…P…W′-G′)。这一公式也明显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引用托·约·登宁的话:“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6〕871。

以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交换规律体现出的是:工人与资本家的对抗,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迫;劳动资料、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与工人自身的分离和对自身的支配;由于资本运动是以私人资本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各个资本家之间也是互相敌视、对抗的。“每个人都希望暴风雨在自己发了大财并把钱藏好以后,落到邻人头上。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9〕299。虽然资本家表面上“昂首前行”“雄心勃勃”“笑容满面”,但其实他们是金钱的奴隶,金钱或资本成了统治自身的异己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双方即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10〕。

工人们乃至人类面对的非人的生存现实之一就是自然与人的异化。由于工业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以及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还陶醉于征服大自然的喜悦之情中的征服者和依附于他的无辜的人们很快就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各种污染公害事件频频发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不断爆发。另外,依附于资本家的工人也无辜受牵连,他们居住和工作的环境受工业黑色污染而极为肮脏不堪。为此,他们不仅没有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且连自身的任何一种感觉都不复存在了,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指出:“人又退回到洞穴中,不过这洞穴已被文明的熏人毒气污染。他不能踏踏实实地住在这洞穴中,仿佛他是一个每天都可能从身旁脱离的异己力量……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成为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他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人类劳动的最粗陋的方式(和工具)又重新开始了……人不仅失去了人的需要,甚至失去了动物的需要”〔11〕133-134。总之,在近现代,特别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然对人的报复,即“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性的方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11〕127。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古典学者实际上已经接触到剩余价值的实质并看清了资本拜物教,但“这些资产阶级学家实际上具有正确的本能,懂得过于深入地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这个爆炸性问题是非常危险的”〔9〕564。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则自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被敲响后,他们不再关心“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只关心它是否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结果,“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斗争,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9〕17。

通过分析上述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我们可以提炼出拜物教在一个社会中是否存在的三个标准(称为“拜物教判明法”):第一,实行商品经济;第二,经济上存在着剥削;第三,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阶级垄断了行政权力且拥有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的权力,并实际占有财富。

三、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我们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得知,拜物教有其产生的条件或温床。毋庸置疑,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一个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因为在改革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拜物教就是问题之一,它的产生和马克思所批判的拜物教条件有密切关系。

众所周知,我国是实行商品经济的国家。在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大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

另外,我国现今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含私营企业、外国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企业,这些企业中都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剥削。也就是说,虽然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但是,由于我们特殊的经济制度,剥削还在一定阶段和一定范围内伴随其存在,即任务还没有完成。而根据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剥削也将导致拜物教的生成,因为被剥削者由于工资或收入被剥夺,所以只能为了生存所需的钱物疲于奔命,从而成了钱物的奴隶,被它拖着走,成为其忠实的信徒。剥削者虽然剥削别人而倍感强大和得意,但实际上他们的这一剥削行为也反映出了他们对剩余价值和资本的追逐和崇拜,从而也成为了金钱和资本的奴隶。简言之,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都陷入了人的自我异化中。

再者,虽然我国还没有形成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的阶级,但存在着以权谋私的腐败问题。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却生成过马克思所说的阶级。关于这一点,巴枯宁曾这样写道:“请问,如果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层,它将统治谁呢?就是说将来还有另一个无产阶级要服从这个新的统治,新的国家”〔13〕192。他继续写道:“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都会得到一个最可悲的结果:少数特权者统治绝大数人民群众。但是,马克思主义者说,这个少数将是工人。是的,大概是过去的工人,但是他们一旦变成了人民的统治者或人民的代表,他们就不再是工人了。他们将从国家的高度来看一切普通工人,他们所代表的已经不是人民,而是他们自己和他们治理人民的欲望。谁怀疑这一点,谁就完全不了解人的本性”〔13〕193。巴枯宁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说得有些绝对。绝对的地方在于,不是所有的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就不再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只有从这个阶级中分化出来的、变了质的所谓“新阶级”才背离了人民,他们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他们以权谋私,成了权力和金钱的奴隶。后者也是巴枯宁说对的地方。

托洛茨基在《被背叛了的革命》中也指出:“在其他制度下,官僚从来没有摆脱统治阶级而达到这样独立的程度。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官僚代表有财产有教养的阶级的利益,这个阶级拥有无数日常手段来监督官僚的事务管理工作。苏维埃官僚则已经上升到几乎还没有摆脱贫困和黑暗的阶级之上,并且没有统治或者指挥的传统。法西斯分子掌握政权以后,有共同利益、友谊、婚姻等纽带同大资产阶级联系起来,苏维埃官僚则采取了资产阶级的风俗习惯而没有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在自己旁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否认,官僚还不仅仅是官僚,而是苏维埃社会中不折不扣的唯一享有特权和发号施令的阶层”〔14〕181-182。这个官僚阶级在权力一手遮天的同时,还控制和占有社会的生产资料和财富,“但是,官僚在一个主要生产资料掌握在手中的国家掌握政权,这就在官僚和全国富人之间创造了一种新的前所未闻的关系。生产资料属于国家。但是,国家——姑且这么说——‘属于’官僚”〔14〕182。前南斯拉夫总理吉拉斯在《新阶级》一书中也指出:“所有权不过是享有利润和控制的权利。如果有人把阶级利益解释为这种权利,那么分析到最后,我们可以说共产主义国家正有一种新的所有权形式在兴起,或者说,正有一个新的统治剥削阶级在兴起”〔15〕。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诞生的“新阶级”,是二者最后解体和归于失败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应该加以警惕。

最后,人们对物、金钱的疯狂崇拜和追逐也同时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异化,自然反过来加紧了对人类的惩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总之,拜物教的产生除了跟人性有关外,还和一定的条件分不开。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祸害,以及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的解体都与贪婪的人性和拜物教得以产生的充分条件或存在标准脱不了干系,其中的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和深思。

〔1〕舒新城,陈望道.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5.

〔3〕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M〕.王柯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5-3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9.

〔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智章,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0.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8.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0.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4.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3〕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M〕.马骧聪,任允正,韩延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列夫·托洛茨基.被背叛了的革命〔M〕.柴金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15〕吉拉斯.新阶级〔M〕.陈逸,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32.

(责任编辑 杨斯斐)

Marx's Theory of Fetishism In Das Kapital

ZHAO Yingxiang
(College of Marxism,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If you put aside commodity economy,“fetishism“could have a broader meaning.Fetishism referred to the religion that the primitive man worships certain objects before the concept of god was clear.Now,fetishism is also used as a metaphor for the worship of something.There is not only broad meaning,but also a specific domain or context associated metaphorical connotations in Marx's fetishism.Marx believed that the product,established in the social collabor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relations,became independent of the social relations existed outside of alienation.The fascination,worship and chase of this alienation exist was a typical fetishism,which developed from commodity fetishism to money fetishism and last to capital fetishism.Based on Marx's theory of fetishism,concluding 3 criteria to judge whether the fetishism exists in a society(known as the“Fetishism Ascertain Law“):first,implementation of commodity economy;second,the economic exploitation;third,a class,who does not represent the interests of majority people and have a monopoly on executive power,social wealth.

Marx;Das Kapital;fetishism;criticism

A811.2

A

1672-2345(2014)03-0049-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3.012

大理学院博士科研启动费项目(KYBS201201)

2013-09-15

2013-11-21

赵映香,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拜物教资本论异化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资本论》视域下马克思自由观的再探讨
从商品拜物教到景观崇拜: 德波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