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基本模式
——以大理学院为例

2014-03-21朱安女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大理学院

朱安女

(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基本模式
——以大理学院为例

朱安女

(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科研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理学院作为地处西南边疆的地方高校,在科研发展的地方模式探索方面取得了成效,形成了以建构大学应有的科研文化,确立地域性的科研方针为指导,建立与时俱进的激励措施并提供人性化服务平台的基本模式,为地方高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地方高校;科研;模式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进入快速发展期,地方高校在规模上快速扩张后,亟需在科研水平上上一个台阶。因此,各高校都相继制定了相关科技政策,以激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1〕。大理学院作为地处西南边疆的地方高校,自2001年合并组建以来,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科研发展的地方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综观大理学院十余年的科研发展,其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构大学应有的科研文化;二是确立地域性的科研方针;三是建立与时俱进的激励措施;四是提供人性化服务平台。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大理学院科研发展的基本模式,为大理学院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构大学应有的科研文化

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中,地方高校科研要找准发展的合适位置,建构大学应有的科研文化亦迫在眉睫。如很多地方高校一样,大理学院合并组建时间不长,加之地处非省会城市,这使得其科研发展面临着较多的困难:一是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二是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三是科研条件有待改善。这也使得大理学院在科研发展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首先,大理学院充分认识建构大学应有的科研文化的重要性。随着建立科研、教育和生产密切结合的新科学技术体制的不断深入推行,高等学校担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职能,以及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担负的重要任务更为突出。作为地方高校也不例外,科研工作既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一所高校而言,科学研究水平是体现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志,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现代教育。

其次,大理学院在建立大学应有的科研文化中,注重加强高等学校的科研功能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大理学院是大理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也是目前滇西地区本科办学历史最长的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有效地将学校科研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为科研寻找特色的创新点是大理学院发挥科研功能,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重要理念。自2001年合并组建以来,大理学院科研建设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前后组建了3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包括药物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所等13个研究机构。大理学院将自身的科研发展融入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制定科研发展目标并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和一定的特色优势学科领域,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与行业发展的关系。在大理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中,加强科研发展的力度和产学研的合作,进一步提升自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及能力成为了主要的目标。大理学院依托科研实力的发展和以病原生物学、药物化学等优势学科建立了成型的学术团队,成为“省级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这也预示着大理学院在构建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的办学层次方面将迈上新的台阶。

二、确立地域性的科研方针

对大学的科研而言,一是对自然、社会的研究,二是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三是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在明确建构大学应有的科研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大理学院进一步确立了地域性的科研方针。尤其在如何打破地域局限,将科研发展与地域特点相结合,找准自身定位方面形成了相应的特色。

第一,大理学院在科研工作中立足于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文化底蕴,立足大理,了解大理,研究大理,最终服务大理,明确提出了“一山,一水,一民族”的科研方针。“一山”指的是苍山,“一水”指的是洱海,“一民族”指的是白族。由于大理学院地处滇西和南方丝绸之路枢纽的大理,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拥有悠久、丰富而灿烂的地域文明和民族文化。大理学院“一山,一水,一民族”的科研方针的提出,强调科研工作要突出地方特点,突出了苍山洱海的自然环境和白族文化底蕴,体现了大理学院作为地方高校科研工作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有利于地方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一山,一水,一民族”的科研方针开辟了大理学院作为地方高校科研的特色之路,不但有效地避开了与其他院校直接的矛盾与竞争,而且为创建有地方特色的学科和课题指引了方向。明确了以研究解决地方实际问题为重点,地方政府关心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增加了应用研究课题的申报成功率,在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团队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意义。

第二,在大理学院特色科研之路的发展进程中,学校的科研工作积极重视开发研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在社会经济领域内寻找科研课题,提出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出在农户家。强调科研工作要主动面向科技前沿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地方重点发展领域的研究,着力促进已有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开发,促进成果与市场的对接,并在服务社会方面初显成效。如药学研究方面,李树楠教授、赵昱教授作出了突出成就。又如大理学院为参加洱海的治理工作,多次召开水专项工作会议,确立工作目标,拨出工作经费和工作用房,开展对外公关和组织工作。并聘请日本湖泊环境治理专家川端善一郎等多位教授作学术报告进行交流,聘请国家水专项专家金相灿、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孔海南为客座教授开展学术研讨,提高了师生员工对水专项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在项目申请及立项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三、建立与时俱进的激励措施

“能为科研工作提供一种持久的精神动力,是地方高校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对提高高校科研凝聚力、竞争力以及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2〕。对高校教师而言,不但要在教学方面争先创优,而且也应该在科研方面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将教学和科研融合均衡的发展是高校教师的本色。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大理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较好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一是定期召开科研工作培训会,广泛动员教师参与科研。大理学院自2009年9月份召开首届科研工作培训会以来,召开科研工作培训会成为了惯例。分管科研的校级领导直接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广大教师进行科研精神的传达和动员。科研工作培训会的召开,一方面加深了广大教师对课题类别、申报过程与注意事项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将科研工作作为学校任务下达各学院,促进了各部门对科研工作的重视,有效地扩大了科研课题申报面和课题数。与此同时,大理学院与多家单位达成横向科研合作意向或协议,如与昆明植物研究所、农科院、华中师大的合作正在顺利进展中。通过对教师的广泛动员,以“打人民战争”的方式激发教师广泛申报纵向课题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教师科研的参与面,扩大课题的申报量,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中标比例。

二是大理学院积极开展与省内外高校的交流活动,为教师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了使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对科学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有新的认识,各校属教学学院也积极加强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科研。各学院不仅认真组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进展报告会,还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到校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对促进学校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师生学术视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是学校对教师科研奖励力度大,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大理学院建立了一系列科研经费的配套机制,提高科研水平的质量和速度。如对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者,学校按颁奖部门发放奖金数额的1∶1配套奖励,上不封顶。在科研论文奖励政策方面,对发表在核心期刊以上级别的论文进行奖励,尤其是被SCI、EI收载的论文要提高奖励的力度,奖励金额与该刊物的影响因子挂钩。设立学校学术著作奖,奖励年度学校教师、科研人员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

四、提供人性化服务平台

为了能够保障教师安心从事科研工作,大理学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为教师科研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平台。

首先,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在科研发展中,大理学院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学校在综合经费中逐年增加对科研的直接投入,执行扶持小课题准备费的措施,并继续积极向上级申请科研的专项拨款。

其次,学校大力扶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凝练科研方向、培育科研项目。大理学院设置了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应用开发研究基金、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大学生科研基金五类,鼓励广大师生进行申报。不但有效地激发了申报课题的积极性,而且为厅级、省部级、国家级课题的申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中,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科研项目启动资助,积极发挥了对高层次人才稳定和促进研究潜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大理学院对教师学术著作或译著的择优资助出版,为学校学术成果的对外交流与宣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再次,从管理的角度而言,科研管理部门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帮助课题组尽量解决一些困难,促进各项课题的进展。在科研进展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和科技处主动关心科研人员,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并注意精心策划,包装好各项成果,向上级和社会推介、宣传,尤其是对个别好的成果注重在理论上挖掘和培植。这一系列的措施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也使得科研管理不再是冰冷的规章和工作要求,而是体现了人文关怀。与现代社会要求现代科技、科研成果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符合了科学技术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大理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在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2001年学校申报成功的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和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共2项。到2011年,学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达到118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44项,获得国家级项目23项及省部级、厅级项目若干。2012年,获得校外科研经费超过1 500万元。文理交叉申报课题和奖项也有了可喜的新进展。二是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大理学院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昱为首组团申请的“中国西南药用昆虫及蛛形类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获云南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认定为2012年度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三是云南省学科带头人增多,承担省级以上课题的人数已经超过40%。四是影响因子较大的科研文章和数量增加,出版专著、教材100多部,正式发表论文3 0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多篇。《大理学院学报》再次荣登2013年核心期刊排行榜,排名上升19位。五是国家发明专利方面,获准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如2012年和2013年两年共获得国家发明授权专利68项。

综上所论,大理学院的科研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无论在对科研工作的认识上,还是在夺标竞争实力上,均不断缩小与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作为地方高校,大理学院初步形成了科研发展的基本模式。不但从理论的高度充分认识了建构大学应有的科研文化的重要性,而且初步确立了地域性的科研方针。在推进科研工作的过程中积极采取与时俱进的激励措施,有效地带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并提供人性化服务平台,较好地发挥了对科研工作的保障作用。大理学院为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管理机制创新,为科研和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打破高校封闭、人才分散,科研低效、落后的状态,为人才、教育和科研三位一体地同步提升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提升大理学院的办学层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9.

〔2〕霍良.试论高校科研文化建设〔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S1):273-275.

(责任编辑 杨朝霞)

The Basic Mod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Region Universities:Taking Dal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U An'nv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In recent decade,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has entered a new era in China.Dali University,as a regional university,located in southwestern border area,obtained preliminary achiev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ode in regional university and developed a basic mode unde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guidance of promoting vernacular culture, establishing updating motivating strategies and providing humanized service platform.This scientific research mode offers beneficial experi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regional universities.

regional university;scientific research;mode

G648.4:G644

A

1672-2345(2014)09-0097-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9.021

2014-03-18

2014-05-14

朱安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民族学、文化学研究.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大理学院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初等教育学院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想念大理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