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引领下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2014-03-21王傅汤中军韩克嘉王亚罡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益体系院校

王傅,汤中军,韩克嘉,王亚罡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州511442)

【创业教育研究】

协同创新引领下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王傅,汤中军,韩克嘉,王亚罡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州511442)

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行为。公益创业因其低风险和高成功率,逐渐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选。在协同创新的大背景引领下,高职院校构建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应贯彻主体多元化、打破壁垒、注重顶层设计和实践教学为主的原则,在创建多元化教师队伍、构建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建设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努力。

协同创新;公益创业;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体系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创新的行为、活动和过程。[1]创新离不开资源共享,离不开人才合作,单枪匹马或闭门造车是难以有创新的,因此创新需要协同。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对加强协同创新做出了战略部署。高校是创新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理所当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进而推动大学生创业。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又称为社会创业、社会创新或公益创新,是实现既定社会性或公益性目标的一个动态过程,[2]Seelos和Mair将其界定为“创建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新模型,在当前经济或社会状况中直接迎合并满足人类不满意的最基本需求”,[3]解决的主要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源于社会,也需要社会来解决,单单依靠政府或者市场很难解决,因此我国公益创业事业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努力。[4]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协同创业。

当前我国的公益创业教育,仍然受传统的就业教育思想套路影响。在就业教育思想影响下,学生的职业生涯全过程是“在校安心学好专业——毕业后就业找个好单位——在单位谋求升职直到退休”,贯穿其始终的核心理念是“追求稳定,回避挑战”,每个阶段都与其他阶段脱节。在就业土壤里长出的创业弱苗,难免畸形或水土不服,缺乏真正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质。

二、当前我国公益创业教育的现状

公益创业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2003年,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举办公益创业培训,通过推广德鲁克开发的民间组织战略管理来提高民间组织的管理绩效,并鼓励青少年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活动,这标志着我国公益创业教育的开始。自2004年起,湖南大学探索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助学+就业+创业”教育模式。2007年,该校成立了我国首个公益创业研究中心。2009年,该校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公益创业学概论》教材。该校还首次为大学生讲授公益创业学课程,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公益创业网站——中国公益创业网,以及第一个公益创业社团——“滴水恩”大学生公益创业社团。同年,清华大学启动首届“北极光杯”公益创业实践大赛,北京大学成立了公益创业研究会。除此之外,厦门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也开始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教育。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职业教育与创业的关系应该更为密切,但是,真正构建了完整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高职院校反而寥寥无几,赶不上本科院校。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在认识上,高职院校对公益创业不太重视,理解上也存在偏差

在学校层面,“就业导向”使得学校注重就业,回避创业。当前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高职教育的指标之一就是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因此,高职院校重视的是学生毕业时能否找到与其专业相适应的工作,至于是否就业与创业就不是关键问题了。此外,各地的最低工资保障,加之“招工难”“用工荒”的社会现实,使得就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相对而言,创业则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较之当年,创业需要更多的经济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个人意志、学力才干和实践经验。因此多数学校对创业和公益创业并不看好。很多学校普遍轻视创业教育,多半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仅仅停留在文件层次,真正落到实处的很少。

公益创业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师生对公益创业的认知不太清晰,一提到公益就只想到扶弱济贫、捐款捐物、志愿义工之类。也正是由于广大师生对公益创业概念的认识不到位,致使一些高校对公益创业教育表现冷淡,从而阻碍了我国公益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实公益创业内容极为丰富,除了志愿公益活动之外,还包括创办公益组织,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企业,以及“专业服务产业”的产学研结合行为等。

(二)在师资队伍上,数量不足,质量也不符合创业人才培养要求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从事公益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极为短缺,质量远远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当前高校人事管理对学历和科研的门槛将很多高技能人才拒之门外。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影响深远的高职教师,思想里面多半是概念式的。缺乏实际的办实事的思维方式,加之多半没有创业经历,不知道创业人的心路历程。这种情况下教导学生创业,恰似“一个从未下过水的人,却要教人家游泳”一般荒诞。

(三)在学生意识层面,对创业的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人认为创业是文化较低的人的无奈之举。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事创业的人,多为学历较低无法进入体制内者。尽管随着创业层次的逐渐提高,创业者的学历也水涨船高,但总体而言,创业积极性与成功率与学历关联不大。“全球创业监测”项目(GEM)于1999年完成的首期研究报告中指出,大学教育与创业活动关系较弱,没有大学学位的人创造了四分之三的企业。[1]根据笔者对学生的直面访谈,很多学生认为,“真要是创业的话,我当初读大学干什么?”“早创业不是能赚更多的钱,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么?”

(四)在实训实践层面,缺乏创业实践平台

据调查,当前学校公益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很少,对学生自主创业也没有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更没有创业实践平台。当前目的明确的实践活动,主要限于公益创业计划大赛、学生社团活动、举办论坛之类,远远不能满足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三、协同创新引领下的公益创业教育原则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创业教育规律,立足高职院校实际,在协同创新引领下,我们认为不能偏离以下基本原则。

(一)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与商业创业相比,公益创业更加强调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财富的创造,更加强调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推动力,更加需要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公益观念的营造。基于公益创业的社会价值,为推动我国公益创业实践,公益创业教育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因此,教育主体是多元化的,不能仅仅依赖于学校。

(二)打破壁垒的原则

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是各主体间的壁垒,公益创业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拒绝合作,闭门造车式地培养脱离时代潮流的学生。因此需要打破各教育主体间的壁垒,比如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壁垒、与公益组织之间的壁垒、高职院校内部的壁垒,甚至教师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壁垒等。

(三)注重顶层设计的原则

顶层设计是系统工程的一个概念,[5]强调价值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方法,从全局出发,对各层面、各要素统筹考虑。顶层设计绝不简简单单是领导设计,需要集中各职能专业经验,经过周密、详细、全方位总体论证的设计,理顺关系,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国家如此,企业和高校也如此。缺乏顶层设计,公益创业教育将沦落为“边缘系统”,甚至只是一门单纯的课程。

(四)实践教学为主的原则

职业教育是注重专业和职业无缝对接的教育,因此任务驱动和行动导向是其基本原则。在职业院校开展的公益创业教育,同样应该追求专业和创业一体化。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学到,创业技能只能在创业实践中磨练出来。因此公益创业教育,将贯彻实践教学为主、穿插理论教学的原则。

四、构建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内容

在协同创新引领下,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要根据高职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心,增强创业本领为根本,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团队精神等,为以后开展公益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构建多元化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协同合作,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构建校内专任教师、兼课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多元化教师队伍。

1. 重视教师的公益创业经验

公益创业教育是很务实的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创事业办实事的能力,因此不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广博的学识,或者“双高”(高学历、高职称)身份,但要求教师有公益创业经历、公益项目管理经验和公益组织管理技巧。

2. 采用校企合作共建复合型教师团队

由于人的精力有限,要求一个人既有丰富创业经历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不现实,因此不赞成现有专任教师向“双师型”或“双师资格”努力,尽可能通过校企合作或“校社”合作的方式,聘请有经验的公益创业者来任教,共建复合型教师团队。

3. 鼓励专任教师积极投身公益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公益创业教育的教师身份与地位,为他们提供培训与交流的机会,提高其专业化水准,设立创业教育发展奖励基金,奖励在创业教育中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等。

(二)构建特色鲜明的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个完整的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其核心是搭建以创新与创业课程、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模拟实训和项目孵化为主体的平台,同时促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为主体,企业和社会组织为支持的的公益创业教育实践格局,由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和研究体系等多个模块组成,将公益创业教育平台嵌入日常专业教学计划当中,形成集群化人才培养模式。

1. 公益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公益创业教学体系主要是课程体系,包括公益创业意识体系、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最关键的实践教学体系。它以公益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创业活动和项目为中心,以学生自主践行为主要方式,使得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以及创业素质得以提高。

2.公益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依据公益创业教育目标,对教育实施过程中有关创业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管理以及实施效果等整个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进行评价考核。建议采取多主体(多个利益相关主体)或者第三方评价方式,相关主体有:

(1)学生及学生家长。学生是受教育者,家长是教育服务购买者,是利益最密切者。

(2)政府。政府是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和公立院校的主要投资者。

(3)行业企业。行业企业是人力资源的接受者。

(4)社会。社会上既存在相关人员如校友、同行、社区相关人员等,也存在关心公益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的人士。这样,在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框架下,才能实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与社会化。

第三方评价是邀请高职院校和学生之外的第三方参与评价,一般是由政府或高职院校委托非官方的有资质的教育评估机构来开展,他们是民间的非营利性机构,与政府、高职院校和学生无利益关系。

3. 公益创业教育研究体系

建立研究体系,可以积累公益创业教育的经验教训,推进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避免创业教育出现“跟着感觉走”或者“拍脑袋决策”现象。研究体系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在研究实践中应以后两者为主,如开展对创业教育课程的案例研究、创业模式探讨研究等,对职业院校有方向引领、指导意义,并能直接应用于创业教育实践的课程指导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包括参考教材)等。创业研究不要闭门求索,要与行业企业协同,真正找到有助于自主创业的策略。

(三)建设公益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

公益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是创业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涉及创业平台建设、制度保障和资金扶持等方面,通过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障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运转。

1. 创业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自行建设创业实训室和工作室,如“创业模拟实训室”、“网络创业实训室”、" ERP实训室”、“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中心”等,也可以与企业共同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和项目孵化基地,充分利用校外创业资源。

2. 创业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从事公益创业实践的各项制度,减少创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如完善学分制,推行弹性学制,发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选择的广阔空间。

3. 创业资金扶持

公益创业是非营利性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可能投入大,收获少,加之项目类型多,需要足够的经费作保障。因此,学校应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拓展融资渠道,为创业教育项目开展提供资金资助。比如,充分利用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申请政府购买,建立创业教育研究基金和学生创业实践基金,支持创业实践和研究活动,吸引企业家资助高校创业活动,促进创业项口成果的转化,拓展其自我衍生资源。

(四)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

合作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比传统教育模式学生在创业能力、创业意向以及创业主动性更高。[6]在公益创业教育中,可以采取如下合作教育方式。

1. 与其他院校联合教育

高职院校进行校际联合要遵循差异化原则,选择互补性强的院校,保证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策略,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2. 校企和校社合作教育

除了邀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公益创业人士以短期讲学方式参与高校创业教育项目外,还可以与社会各界包括各种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者协会和中小企业开发中心等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形成一个高校、企业、行业和社会良性互动的公益创业教育网络。

[1]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1-69.

[2]湛军.全球公益创业现伏分析及我国公益创业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7-130.

[3]Christan Seelos,Johanna Mair.Social entrepreneurship:Creating new business models to serve the poor[J]. Business Horizons,2005(48):241-246.

[4]王坤,吕惠雯,姜丽霞,付静静.公益创业与商业创业多维比较及启示[J].理论前沿,2009(22):7-8.

[5]纪大海.顶层设计与教育科学发展[J].教育政策研究, 2009(9):28-30.

[6]孙春玲,赵占博,宋红,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大学生创业主动性影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3):126-129.

(编辑:张雪梅)

Construction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Fu,TANG Zhong-jun,HAN Ke-jia,WANG Ya-gang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Trade,Guangzhou,511442,China)

Entrepreneurship is a kind of innovation in essence,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becomes the first choi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because of its low risk and high success rat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 order to buil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llow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diversification of entities,removal of barriers,stress of top-level design,and practice teaching most the time,and make efforts to build a teaching team from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construct an educational system and a supporting system,an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collaborativeinnovation;socialentrepreneurship;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educationalsystem

G 710

:A

:1671-4806(2014)04-0044-04

2014-05-14

广州市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研究专项课题(2014SX024)

王傅(1977—),男,湖北大悟人,讲师,社会工作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和职业教育;汤中军(1970—),男,河北邢台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时装设计与职业教育;韩克嘉(1962—),男,陕西西安人,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王亚罡(1976—),女,河南平顶山人,编辑,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公益体系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公益
公益
公益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