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淹对《楚辞》的学习与运用

2014-03-20时国强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1期
关键词:江淹神女楚辞

时国强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文学研究】

江淹对《楚辞》的学习与运用

时国强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江淹对《楚辞》的学习与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楚辞》语言;二是学习《楚辞》结构;三是学习《楚辞》艺术手法。江淹模拟《楚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江淹长于拟古,喜欢拟古;二是汉魏以来有模拟《楚辞》的传统;三是江淹的身世遭遇与屈原有相似之处。

江淹;《楚辞》;模拟

江淹对《楚辞》的学习与运用,集中鲜明地体现在《应谢主簿骚体》《刘仆射东山集学骚》《山中〈楚辞〉五首》等作品中,这些作品或模拟《九歌》,或模拟《九章》,或模拟《招魂》等,无论是语言技巧,还是艺术气息都直逼屈原,充分体现了江淹“善于模拟”的特长。除了这几首诗歌之外,江淹还有大量的作品,都带有较强的《楚辞》痕迹。

一、对《楚辞》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楚辞》语言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使用兮字,或在句末,或在句中,起到调整节奏、促成音节、增强抒情气息的作用。句式多为六七言或五六言相间,上下句多错落有致,一张一弛,缓急变化能够很好地表现情绪的起伏,形成哀怨的气息。

江淹骚体作品也以六七言或五六言为主,但上下句多为整齐的对句,而且兮字多在句中。如《别赋》:“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可班荆兮赠恨,唯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五六七言皆为对句,但因逐次增长,读之仍感抑扬顿挫,情怀慷慨。骚体句式可以写景、叙事、抒情,这在江淹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但更多的是用来抒情。在并非骚体的作品中,也会使用一些骚体语句,而且多在篇末,给人以悲歌之感。如《恨赋》在历数种种感恨之事后,以“已矣哉”作结,紧接着就是“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这里骚体句式的运用,既是对前文叙事的情感升华,也是抒情表意的有力补充,有水到渠成、浑然一体之感。用在篇中的骚体句式也有强烈的抒情气息,如《四时赋》在描写完春天明媚的景色之后,加入“思旧都兮心断,怜故人兮无极”,以怀思的主题使单纯的景色有了灵魂与旨趣。这两句是《四时赋》中唯一一处骚体句式,可见江淹更多地是借助骚体句式来抒情,对楚辞的理解与学习也侧重于“发愤以抒情”。除了学习《楚辞》的句式之外,江淹还会直接引用《楚辞》的语词,特别是具有浓郁楚辞色彩的方言名称:如江蓠、杜衡、回风、蕙芷、婵娟、太一、若木、崦嵫、木兰、薜荔、涉江、姹傺等,这些语词有的是楚地特有的方言(姹傺、薜荔等),有的因楚辞的运用而广为人知(若木、崦嵫等),有的源于楚辞里的篇名(回风、涉江等)。总之,这些语词虽不一定为楚辞所专有,但因为楚辞的运用所产生的影响最大,看到它们很容易想到楚辞,因而具有了浓郁的楚辞色彩。江淹还以楚辞语词为基础,创造出了新的语言,杨慎《升庵诗话》卷七分析江淹《郊外望秋答殷博士》:“嵫景,崦嵫之景;若光,若木之光。一喻老,一喻少也。”[1]767由此可见,江淹对楚辞之熟稔。

江淹对楚辞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更多的还是对语句的化用,有的直接引用原句,如《伤爱子赋》序“摄提贞乎孟陬”,出自《离骚》“摄提贞于孟陬”;《丹砂可学赋》序“故灵偃蹇兮姣服”,出自《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感春冰遥和谢中书诗二首》其二“揽洲之宿莽”,出自《离骚》“夕揽洲之宿莽”;《悼室人诗十首》其十“无下此幽都”,出自《招魂》“君无下此幽都些”。有的化用语句语意,如《去故乡赋》“入溆浦而捐袂”,糅合《涉江》“入溆浦余儃佪”与《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而成;“绝世独立兮,报君之一顾”,化用了《橘颂》“苏世独立”之句;“流馀涕以沾巾”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离骚》“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伤爱子赋》序“帝高阳之玄胄”,化用了《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一句;《秋至怀归》“怅然集汉北”,化用《抽思》“来集汉北”;“秋至帝子降”,化用《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渡泉峤出诸山之顶》“魂兮可归来”,化用《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莲花赋》“春水厉兮楫潺湲,秋风驶兮舟容与”,化用《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郊外望秋答殷博士》“纫蕙非索居”,化用《离骚》“纫秋兰以为佩”;《就谢主簿宿》“芰衣如可赠”,化用《离骚》“制芰荷以为衣”;《横吹赋》“魂既英兮鬼亦灵”,错综《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而成。

还有的概用楚辞作品或相关事典,如《悼室人诗十首》其四“还结生不念,楚客独无容”,显然化用屈原流放之事;其九“神女色夸丽,乃出巫山湄”,化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巫山神女的描写。《哀千里赋》“犹橘柚之不迁”,化用屈原《橘颂》“受命不迁”之句。《还故园》“楚客悲辰阳”,化用屈原《涉江》“夕宿辰阳”之句。《秋夕纳凉奉和刑狱舅》“楚水徒有兰”,化用《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兰”之句。

二、对《楚辞》结构的学习与运用

《楚辞》结构上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很多篇目往往以“乱曰”结尾,这是屈原以音乐章节结构篇章的重要方法。江淹借鉴了这一方法,在《江上之山赋》中也用了“乱曰”。还有一些作品是以“谣曰”“歌曰”“诗曰”结尾的,显然也是由“乱曰”演变而来。如《莲花赋》《去故乡赋》《扇上彩画赋》等,末尾或为“乃为谣曰”,或为“少歌曰”“重曰”,而且都是骚体句式,抒发凄清哀怨的情感,模拟《楚辞》的意味非常明显。此外,还有整篇模拟《楚辞》的作品,如《丽色赋》《灯赋》《遂古篇》等,这些作品的结构,甚至内容都有浓郁的《楚辞》痕迹。《丽色赋》以宋玉为屈原招魂,召问巫史开篇,巫史敷陈丽色为主体,宋玉赏赐巫史作结。整首作品以宋玉为构思的起点,敷陈丽色则主要参考了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作品,其中“东邻之佳人”,即指《登徒子好色赋》中的“东家之子”。对于丽色的描写也借鉴了《高唐赋》《神女赋》,如“其始见也,若红莲镜池;其少进也,如彩云出崖。五光徘徊,十色陆离”,“始见”“少进”的句式,出自《高唐赋》“其始出也”“其少进也”的描写顺序。其艳丽光彩的外貌,则与《神女赋》“皎若明月舒其光”“五色并驰,不可殚形”的写法相近。篇末描写“如合如离,气柔色靡”的神态,与《神女赋》“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神似。以“经秦历赵”“寻楚访蔡”,来彰显天下之至丽,和《登徒子好色赋》“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同一机杼。

《灯赋》在结构上由大王之灯、庶人之灯两段敷陈而成,显然借鉴了宋玉《风赋》大王之雄风、庶人之雌风的写法。篇末更以“屈原才华,宋玉英人,恨不得与之同时,结佩其绅”,揭示了本篇创作的灵感渊源。《遂古篇》序直言“兼象《天问》”,模拟《天问》的四言句式,历数神话传说历史奇闻,虽不像《天问》那样以170多个问题结构全篇,却也对嫦娥奔月、白日再中、不死之国等奇异现象提出了疑惑。《遂古篇》并没有《天问》那样一个“有道则兴,无道则亡”的政治主旨,却也力图探索人鬼之际、四海方圆,基本上继承了《天问》的表现方法与结构内容。

三、对《楚辞》艺术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楚辞》突出的表现手法,主要有香草美人系列的比兴象征,以及大量使用神话传说、幻想虚构形成的浪漫手法。江淹作品中也有大量的鲜花香草,如前文提到的江蓠、杜衡、蕙芷、若木、木兰、薜荔等,这些花草直接由《楚辞》移植而来,故而形成了与《楚辞》一样的浓丽华艳。同时江淹将这些花草赋予某种品质,使其具有了比兴象征意味。如《江上之山赋》:“虽不敏而无操,愿从兰芳兮与玉坚。乱曰:折芙蓉兮蔽日,冀以荡夫忧心。不共爱此气质,何独嗟乎景沈。”以兰芳、芙蓉比喻高洁脱俗的品质操守,无论技巧与句式都有很强的楚辞气息。《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去故乡赋》分别以“反回风之摇蕙”和“霜翦蕙兮风摧芷”,比喻自己蒙冤被贬。《知己赋》以“黛草兮永秘,朱丹兮何晨”,比喻知己离世;《伤友人赋》则喻以“凋碧玉之神树,销紫芝之灵根”。对于知己好友的高洁令名,则分别赞以“唯华名与芳晖兮,争日月而无沫”“百年一尽兮,贵扬蕤于后烈”,以“芳晖”“蕤”为喻。

江淹模拟《楚辞》描写女性的作品,除前文分析的《丽色赋》外,《水上神女赋》模拟宋玉《神女赋》的痕迹更为明显。《神女赋》的结构为先写“目色仿佛,乍若有记”,然后展开对于女色的描写,最后“黯然而暝,忽不知处”,写与神女不能相得的失意凄怨。《江上神女赋》完全借鉴这一写法,首写“精飞视乱”“若虚若实”中目睹神女,随后敷陈详写,最后“视空同而失貌,察倏忽而亡迹”,写失之交臂的怅惘。《神女赋》与《高唐赋》为姊妹篇,主旨在于风谏淫惑。江淹的《水上神女赋》虽未明言主旨,但从江淹被诬遭贬的经历,及文中失落怅惘的情感来看,其别有寄托还是可信的。因为屈原求佚女,形成了以男女关系喻君臣相得的传统,张衡《四愁诗》曹植《洛神赋》延续了这一传统。单从篇章结构上看,江淹的《水上神女赋》与曹植《洛神赋》也是非常相似的,而他们的渊源实在于屈原。

江淹学习《楚辞》的浪漫手法,集中体现在《丹砂可学赋》中。《丹砂可学赋》本为表达炼丹求仙之意,但其中关于仙境的描写,则借鉴了《离骚》虚幻的写法,最明显的例子是直接借用《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一语。其次使用了和《离骚》一样的幻想虚构,如“贯蒙鸿而上厉”,与“溘埃风余上征”神似;“拟若木以写意,拾瑶草而悠然”,脱胎于“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还借鉴《离骚》以蛟龙、鸾凤、云霞等,勾画浪漫图景。其中“架日月之精照,骞蛟龙之毛翼”,有似“驷玉虬以乘鹥”;“凤之为兮蔽日,鸾之集兮为群”,则与“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相近;“乘彩霞于西海”,近乎“扬云霓之晻蔼兮……指西海以为期”。在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如都提到了神话地点“崦嵫”,写了自己的游历及天上的乐曲等。可以说,二者都借助神话传说,通过幻想,虚构了天上仙境,表达了超脱尘世,获得新生的美好愿望。

四、江淹模拟《楚辞》的原因

江淹模拟《楚辞》,与他的文学观念有关。江淹长于拟古,但并不偏执一方,而是广收博览,博学众长,对每一历史时期的名篇名家,都给予肯定,并加以学习。他在《杂体诗序》中肯定楚谣汉风、魏制晋造,认为不同体裁的作品皆能动人心魄。提倡好远兼爱,批评“论甘则忌辛,好丹则非素”的不良风气。对于不同见解,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分析,不能贵远贱近,重耳轻目。认为各种风格的作品,皆有可取之处,即所谓“各具美兼善”,应当有包容学习的心态,故其所作《拟古诗三十首》,包括了汉魏晋直到刘宋各个时期的不同作品。因这三十首杂体诗局限于五言,故未有拟骚之作,但他开篇就提出“楚谣汉风”,可见江淹对于《楚辞》深有所好。

江淹文学观的第二个特点是重“知音”重“游思”。他在《学梁王兔园赋》序里说:“或重古轻今者。仆曰:何为其然哉!无知音则已矣。聊为古赋,以夺枚叔之制焉。”可见,江淹拟古并非重古轻今,而在于找到了“知音”,所谓“知音”既指作品引起的共鸣,也指作者引起的共鸣。他模拟枚乘的《梁王兔园赋》,既可能出于对这篇赋的喜好,也有可能出于对枚乘的敬佩。以情感共鸣作为模拟的标准,表明江淹的拟古,主要出于对作家作品本身的喜好,侧重于作品动人的情感。《楚辞》抒情浓郁强烈,江淹遭诬被贬,与屈原、宋玉有相似之处,他喜好模拟《楚辞》,也在情理之中了。

江淹的创作还有重“游思”的倾向,他在《遂古篇》序里说:“仆尝为造化篇,以学古制。今触类而广之,复有此文。兼象天问,以游思云尔。”《遂古篇》历数上古神话、历史传说,对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夏开乘龙、白日再中、海外方圆等,种种人世自然现象,质疑探索,并为之惊奇赞叹,最后归结为“聊以忘忧”。可见所谓游思,即指放飞思绪,任由思虑所致,以满足好奇心理,获得精神愉悦。“游思”所体现出的好奇、率性、愉悦等创作观念,其实是江淹一贯的理念,他在《自序传》里说自己:“不事章句之学,颇留精于文章……而爱奇尚异。”《南史·江淹传》载其“任性文雅,不以著述在怀”,可见江淹不喜中规中矩个性不彰的著述,而喜欢自由抒发性情的文章,表现出倜傥不拘的一面。在贬为吴兴令后,放浪山水,悠然独往,或日夕忘归,颇著文章自娱。可见,著文章与游山水,都是江淹自娱自乐,抒情消忧的手段。江淹又主张适性为乐,学不为人,注重自得其乐,又爱奇尚异,对于“奇文郁起”“惊采绝艳”的楚辞,倾心模拟,自在情理之中。

江淹模拟《楚辞》,也与汉魏以来的拟骚传统有关。《楚辞》产生于战国末期,刘勰认为其艺术成就“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从汉魏以来的文学创作来看,的确存在着不少拟骚之作。汉代作品有贾谊《吊屈原赋》、扬雄《反离骚》《广骚》《畔牢愁》、班彪《悼离骚》、梁竦《悼骚赋》等,至王逸把自己所作《九思》、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刘向《九叹》、淮南小山《招隐士》及无主名的《惜誓》等,与屈原宋玉的作品合编为《楚辞章句》,汉人对《楚辞》的推崇达到了顶峰。《楚辞章句》不但较为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了《楚辞》作品,还为后人学习模拟《楚辞》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魏晋时期拟骚之作主要有挚虞《愍骚》、傅玄《拟天问》《拟招魂》、陆云《九愍》等,南北朝时期拟骚作品以模拟句式章法为主,直接标明模拟某篇者较少,立意显明者主要有刘炫《筮涂》,《北史》卷八十二载刘炫拟屈原《卜居》,为《筮涂》以自寄。南朝便以江淹最为突出,由此可见江淹在拟骚传统中的重要地位,也可见出江淹拟骚之作,实际上也是汉魏以来拟骚传统的延续。

《楚辞》之所以被后人反复摹写,以至形成骚体文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屈原的遭遇在传统专制社会里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了传统文士最为常见的遭遇,很容易激起士大夫的共鸣,屈原的创作可谓说出了他们的心声。江淹模拟《楚辞》,亦和江淹与屈原有相似的遭遇有关。江淹曾因他人之罪,牵连入狱,对于此次牢狱之灾,江淹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自己“倜傥不俗,或为世士所嫉,遂诬淹以受金者”(《自序传》)。这次冤狱虽经上书自免,却给江淹带来了沉重的心理打击,他在《诣建平王上书》中说:“不图小人固陋,坐贻谤缺,迹坠昭宪,身限幽圄。履影吊心,酸鼻痛骨。”深感“积毁销金,积谗糜骨”。这是江淹与屈原第一个相似之处,即都因谗言诋毁而蒙受冤屈。

第二个相似之处是都因忠言不纳而被贬。宋少帝昏庸失德,建平王刘景素密谋篡位,江淹多次劝谏,还赠诗十五首以讽,却终不见纳,反被黜为建安吴兴令。江淹以忠贞直言获罪,内心深感失意悲凉,这在他的作品被反复提及。《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夫以雄才不世之主,犹储精于沛乡;奇略独出之君,尚婉恋于樊阳。潘去洛而掩涕,陆出吴而增伤。况北州之贱士,为炎土之流人。共魍魉而相偶,与萧蛸而为邻。”以反语自嘲的口吻抒发了不平哀怨之情。《去故乡赋》:“泣故关之已尽,伤故国之无际。……对江皋而自忧,吊海滨而伤岁。……情婵娟而未罢,愁烂漫而方滋。”《哀千里赋》:“自出国而辞友,永怀慕而抱哀。魂终朝以三夺,心一夜而九摧。徙望悲其何及,铭此恨於黄埃。……既而悄怆成忧,悯默自怜。信规行之未旷,知矩步之已难。”直抒胸臆,抒发了贬谪之悲和无辜之哀,慨叹正直坚贞之不容于世。

王逸《离骚经》高度评价了屈原及其创作,他认为:“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2]3准确地概括了后人推崇屈原模拟楚辞的原因,即在于“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愍其志”。清高、文采,正是传统士人所追求的人格才华;不遇、愍志,则往往是他们共同的现实遭遇。因此,后人对于屈原的推崇与模拟,很多情况都是多多少少地带有自我抒怀的意味。贾谊被贬长沙,意不自得,所作《吊屈原赋》,既伤屈原,又因以自喻。相似的遭遇,同样的情怀,成为拟骚之作的重要因素。怀才不遇,被贬负怨者,往往将屈原视为旷代知己,通过模拟《楚辞》发抒怀抱,江淹的拟骚之作也有此成分。

[1][明]杨慎.升庵诗话[M]//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 朱正平】

Jiang Yan’s Learning of Chu Ci and His Practice

SHIGuo-qiang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gqiu Normal College,Shangqiu 476000,China)

Jiang Yan’s learning of Chu Ci and his practice are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Firstly,he learned the language of Chu Ci;secondly he learned the structure of Chu Ci;thirdly,he learned the artistic technique of Chu Ci.There are three main reasons for Jiang Yan simulating Chu Ci.First,Jiang Yan is good atand likes simulating,the second was a tradition of simulating Chu Ci since Han and Wei dynasties and the third was Jiang Yan’s experience which had similaritieswith Qu Yuan.

Jiang Yan;Chu Ci;simulation

I206

A

1009-5128(2014)21-0056-04

2014-08-25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济阳江氏与六朝政局及六朝文学研究(2013-QN-602);商丘师范学院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时国强(1975—),男,河南开封人,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至六朝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江淹神女楚辞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神女游
江郎才尽
屈原和楚辞
『江郎才尽』是误解
节奏观下《楚辞》的英译研究
秋夜读《楚辞》
江淹《横吹赋》三题
唐诗接受巫山神女考述
江郎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