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理学试卷分析及对课堂教学的提示研究

2014-03-20宋希元燕春艳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区分度病理学试卷

宋希元,燕春艳

(济宁医学院基础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病理学试卷分析及对课堂教学的提示研究

宋希元,燕春艳

(济宁医学院基础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为了提高病理学理论教学质量,分析2008—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精神医学、预防医学、护理专业病理学试卷,并对不同专业医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试卷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较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不同专业医学生对教学总体上较满意,但需针对专业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实验条件,以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

病理学;试卷分析;课堂教学;满意度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我校2008—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精神医学、预防医学、护理等专业病理学试卷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为病理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08—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精神医学、预防医学及护理专业本科生各100人,共400人。以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医学病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等专业用)为教材。本课程计划学时数为96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验课36学时。

在计划学时完成后,各专业选取5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对病理学科的认知、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效果、对多媒体教学的态度和对考试成绩的态度等方面。

1.2 试卷组成

按教学大纲及我校试卷管理规定,教研室命制了两份题量、难度及覆盖面相当的试卷,由考务中心随机选择1份作为考试试卷。试卷满分100分,其中2008—2010级学生病理学试卷的总题数分别为47、47、45道,分为客观题(选择题、填空题)和主观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绘图题或病例分析题)两部分。

1.3 考试方式

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时间为100分钟,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

1.4 评分方法

教师根据标准答案和评卷标准进行流水作业式阅卷,主观题由高年资授课教师评判,客观题由青年教师评判。阅卷结束后,对所有试卷进行复核,确保无阅卷及统分错误。

1.5 统计学方法

阅卷结束后,将成绩输入Excel 2003数据库,利用SPSS 17.0软件进一步分析各专业学生成绩的数据特征。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进行检验,α=0.05。

2 结果分析

2.1 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其中临床医学专业49份,精神医学专业50份,预防医学专业48份,护理专业48份。经分析发现,在课堂教学总体满意度及教学内容两方面,临床医学及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预防医学专业及护理专业相比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他方面,4个专业学生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专业学生对病理学教学的满意度[n(%)]

2.2 试卷分析

2.2.1 成绩分析 2008—2010级学生病理学平均成绩分别为68.50、65.35、64.87分;最高分分别为97.50、98.00、98.00分;最低分分别为23.50、34.00、21.50分;峰值均分布在63.00~75.00分,基本呈负偏态分布(见表2)。

2.2.2 试卷质量分析 我校2008—2010级学生病理学试卷整体难度系数、区分度及试题质量分析见表2~5。对试卷评判及统分进行复核,未见明显错误,可以认为考试结果比较稳定、可靠。试题难度用难易指数P表示,难题:P<0.6;较难题:0.6≤P<0.7;中等题:0.7≤P<0.8;较易题:0.8≤P<0.9,易题:P≥0.9。区分度指通过考试将不同学习程度和能力的学生区别开来,是衡量试题鉴别学生水平差异功能的重要指标,用D表示。D≥0.4,试题区分度很好;0.30<D≤0.39,试题区分度良好,若修订更佳;0.20≤D≤0.29,试题区分度尚可,但需修改;D≤0.19,试题区分度差,必须淘汰。考试的信度是考试客观性及考试结果准确性的反映,信度高表明考试结果很少受随机因素影响,考试成绩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一般认为,信度为0.40~0.76时考试成绩是可以依赖的[2,3]。

表2 2008—2010级不同专业学生病理学考试成绩分析

表3 2008级不同专业学生病理学考试各题型成绩分析

表4 2009级不同专业学生病理学考试各题型成绩分析

表5 2010级不同专业学生病理学考试各题型成绩分析

3 讨论

3.1 考试成绩分析对病理学课堂教学的提示

对2008—2010级病理学试卷的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试题测试范围、题型及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成绩呈负偏态分布。就病理学考试成绩分布而言,临床医学与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呈现较高均分值,而护理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均分值较低,且2008—2010级均呈现如此趋势。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知识获取方法、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专业培养模式、学习目的和热情、教学理论是否联系实际、实验室条件等都是影响学生对病理学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临床医学与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对病理学教学满意度不高,表现出较高期望,因此应调整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同时也发现病理学在内容体系、知识结构等方面不能反映预防医学、护理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现用的《病理学》教材主要强调病理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忽略了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因此,应注重不同专业病理学知识的适用性、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先进性、创新性及启发性,同时要注意不同专业的需求及学科特色之间的协调性。

3.2 病理学试卷质量分析提示应针对不同专业进行病理学教学

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是评价试卷质量的主要指标。调查显示,简答题、病例分析题难度较大。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较差、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不会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处理问题。在调查内容方面,临床医学、精神医学专业同护理、预防医学专业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专业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需要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生综合理解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从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对医学生个人素质、知识结构及临床思维的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此外,调研资料显示[5],病理学教学过程平淡,因而应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科特色,认真安排教学内容及结构,了解学生认知状况,适当补充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讲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病理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病理学属于形态学科,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生动地将病变的形态改变及发展机制展现出来,更为直观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与把握。但是也存在一定缺点,如课堂教学节奏较快,容易导致学生跟不上等。而且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体系及学科认知是影响课堂教学的直接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任课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有机结合起来,使多媒体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注意丰富实验教学内涵,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简洁、形象、生动地突出教学难点,注重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重视程度,让学生了解病理学知识不仅是疾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更是临床疾病治疗措施的依据。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医学相关专业病理学考试成绩,可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临床医学与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较强,而预防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则相对较弱。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临床思维,更应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6]。

[1]宋军,刘银梅,沈月平,等.2004—2006级医学本科生部分课程成绩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0(12):75-76.

[2]刘伟东,屈华,石萍.试卷分析的量化与规范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01-102.

[3]崔国生,张楠,李卓玲.试卷分析与评价系统的主要指标及关键问题处理[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3):403-405.

[4]苏丹,成建华.临床医学八年制药理学试卷分析与评价[J].医学教育探[J].索,2010,9(11):1504-1506.

[5]罗忠宁.对《病理学》试卷的分析与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1):74-76.

[6]熊石龙,王前,郑磊,等.临床医学八年制实验诊断学试卷分析与思考实验诊断学,2011,15(3):563-565.

G424.79

B

1671-1246(2014)19-0037-03

注:本文系济宁医学院教育科研计划项目(12015)

猜你喜欢

区分度病理学试卷
浅谈试卷分析常用的几个参数及其应用
图形推理测量指标相关性考察*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浅观一道题的“区分度”
单维参数型与非参数型项目反应理论项目参数的比较研究*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