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成因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

2014-03-19

城市观察 2014年2期
关键词:圈层服务业广州

◎ 蒋 丽

生活性服务业是指直接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的产业[1],它包括9大体系:餐饮与早点、住宿业、美容美发美体、沐浴、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洗染业、照相业、维修服务[2]。根据统计分类,生活性服务业由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七类行业组成[1]。生活服务业具有拉动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作用。

虽然生活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发展息息相关,但是国内关于生活性服务业的研究并不多。宣烨分析了全国各省、直辖市的生活性服务业,看出我国生活性服务业变化的区域特征。王凤宏和洪涛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活性服务业的现状、特征和问题[3]。毕吕贵、洪清华和周效门对上海郊区生活服务业做了规划,提出要建设好两条郊区生活服务产业圈层和六个郊区生活服务产业集聚区[4]。

总的来说,国内对于生活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基本上停留在对生活性服务业的定性描述上。本文试图以广州为例,在广州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生活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分街道的就业人员数据的基础上,运用集中化指数、区位商和MapInfo空间分析方法对广州2008年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人口与生活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采用了Moran’s I指数方法定量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数据和方法

(一)研究区域

2008年广州市包括10区2市。10区包括123个街道和23个镇,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143.49万人,占10区总就业人员的29.59%;2市由增城和从化组成,包括6个街道、11个镇和1个流溪河林场,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9.60万人,占2市总就业人员的19.89%。为研究描述方便,在本次研究中将街道、镇、林场统称为街道,即广州共有164个街道。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广州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法人单位7类行业就业人员数量,面积数据来源于10区2市的2009年年鉴(即2008年面积数据)。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MapInfo11.0绘制广州10区2市的生活性服务业密度分布和区位商图,并采用集中度指数和区位商来探讨生活性服务业空间结构分布和集聚特征以及对广州多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并运用Moran’I指数分析人口与生活性服务业的关系。

二、广州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

(一)广州生活性服务业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1.区市层面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从2008年生活性服务业10区2市就业人员密度空间分布来看(图1),广州生活性服务业首先高度集中在越秀区旧CBD中,其次是天河区新CBD,再次为海珠区和荔湾区。其中越秀区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密度高达11197人/Km2,是广州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密度平均数(206.35人/Km2)的24.51倍,是最低就业人员密度从化市的746.47倍。

图1 10区2市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密度空间分布

图2 广州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密度空间分布

2.街道层面生活性服务业分布特征

从2008年生活性服务业分街道层面的就业人员密度空间分布来看(图2),广州的生活性服务业高度集中在越秀区和天河区两个新旧CBD,并有向近郊的东部黄埔区、北部白云区、西部荔湾区和南部番禺区延绵扩散趋势;同时,生活性服务业也在远郊的花都区新华街道、从化市的街口街道、增城市的荔城街道、南沙区的南沙街道(都是各区、市政府所在地中心街道)集聚,由此可见广州生活性服务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蔓延至近郊,并在远郊副中心(新区)的政府所在地街道集聚,已经形成“一主五次”的生活性服务业空间结构,“一主”是指以越秀区和天河区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中心,“五次”是指市桥街道、南沙街道、新华街道、街口街道和荔城街道五个生活性服务业次中心。

3.4圈层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从2008年4圈层①[8]生产性服务就业人员密度空间分布来看(图3),广州生活性服务业首先高度集中在由越秀区和部分荔湾区、天河区街道组成的核心圈层内。核心圈层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人员密度分别是内圈层的25.98 倍,外圈层的43.23倍和外圈的193.71倍。

从区市、街道和圈层三类不同级别生活性服务业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广州生活性服务业已经呈现由CBD向四周蔓延并向郊区发展的特征和多中心现象。

(二)广州生活性服务业集聚程度

广州生活性服务业的总体空间分异特征采用集聚程度集中化指数[10](Concentration Index)来分析,内部分街道的空间分异特征和集聚程度采用区位商[11](Location Quotient)来论证。

集中化指数反映某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图3 4圈层生活性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密度

C为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集中指数(0≤C≤1);n为研究对象个数;xi为i街道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广州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的比重;yi为i街道的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C值越小,表示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的空间分布越均衡。C≤30%表示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低,30%<C≤50%表示一般,50%<C≤70%表示高,C≥70%表示极高。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2008年广州生活性服务业集中化指数为30.06 %,表示广州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集中程度一般,比较分散。

区位商的公式为:LQ=r1/r2,其中r1为每个街道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广州市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的比重,r2为每个街道就业人员占广州市就业人员的比重。LQ值越大表明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越高,反之表明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越分散、稀疏。从图4中可以看出,广州生活性服务业分布较为分散,在城市中心区、近郊和远郊都有集聚。

图4 广州生活性服务业区位商

(三)广州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相关程度

广州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相关程度分别采用全局空间相关莫兰指数和局部空间相关莫兰指数进行分析,全局空间相关并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进行检验。

1.全局空间相关莫兰指数Global Moran’s I判定

通过GeoDa软件对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情况建立相关关系,进行全局相关性分析,得出生活性服务业的Global Moran’s I为0.6220,说明广州生活性服务业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空间集聚性,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分布较多的街道与较多的街道相邻,较少的街道与较少的相邻(图5)。为了检验Global Moran’s I值是否显著,在GeoDa软件中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进行检验,得出生活性服务业的P-value值分别为0.001,说明生活性服务业在99.9%置信度下的空间相关是显著的(图5)。

2.局部空间相关莫兰指数Local Moran’s I 判定

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生活性服务业的“高高”热点区域集中于越秀区和天河区的CBD中;“高低”异质性区域基本上没有;“低高”异质性区域也只有围绕CBD的几条街道;而“低低”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花都区和从化市、东部的增城市,南部番禺区的部分街道和南沙区,其他的是无显著性区域,主要分布在低高和高高区域的外围,包括海珠区、白云区、黄埔区和荔湾区(图6)。

图5 广州生活性服务业Moran’s I散点图和检测图

三、广州生活性服务业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

(一)生活性服务业极大地促进城市副中心发展

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中,广州多中心由“一个都会区、从化片区、增城片区、花都片区、南沙片区”组成(图7),从图2中可以看出,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密度分布除了主要分布在规划的都会区之外,就是在四 个片区政府所在地街道(城市副中心)集聚,为各个城市副中心的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极大地促进城市副中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图6 生活性服务业LISA 图

(二)生活性服务业有力地促进城市中心蔓延

从图2中可以看出,广州生活性服务业分布虽然主要是分布在CBD,但也呈现向周边蔓延扩张之势,并呈现5级圈层化现象(图8),使CBD由越秀区和天河区的街道逐渐向海珠区、白云区扩散,并进一步向番禺区、黄埔区、萝岗区扩散,有力地促进了广州城市中心的蔓延。

(三)生活性服务业对多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还不强

虽然生活性服务业的分布随着人口向近郊扩散和远郊副中心扩散,并随着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政府的规划导向逐步由老CBD向新CBD扩散和向副中心集聚,然而各副中心的生活性服务业的比重都不太高,没有超过总就业人员的50%,新华和南沙副中心政府所在地街道生活性服务业的地位仍然较低。具体表现在两个街道生活性服务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例并不高,还没有达到全市的平均水平28.23%,尤其是南沙街道,只有17.33%。另外,生活性服务业的功能也比较单一,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占了6.41%,其次为住宿和餐饮业为3.48%,两者之和超过了生活性服务业总就业人员总数的一半。在街口街道和荔城街道也是以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人员为主,分别占街口街道的43.61%和41.79%(表1)。

图8 生活性服务业由城市中心向外圈层蔓延示意图

表1 各副中心和新城政府所在地街道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例

四、广州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原因分析

从生活性服务业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影响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主要原因是人口[1],生活性服务业主要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所以有人口密集的地方,生活性服务业也必然发达。其次,从生活性服务业的组成行业来看,还有公共服务业发展和商业发展水平两个方面影响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

(一)人口

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城市生活服务业中心所在地与其人口密度呈正相关,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生活服务业中心数量多且数量大。从图9来看,广州人口密度分布与生活性服务业密度分布高度类似。从城市郊区化的演变规律来看,人口首先呈现郊区化的趋势,生活性服务业紧跟其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是跟人口发展紧密相关。

为了表明人口与生活性服务空间结构形成的正相关性,在此运用全局空间相关莫兰指数Global Moran’s I ,取值范围介于-1和1之间通过GeoDa对人口和生活性服务业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建立相关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Moran’s I=0.5977,可以看出,广州生活性服务业与人口在空间上呈现正相关的态势,生活性服务业与人口空间分布是正相关且相关性比较强。为了检验Moran’s I值是否显著,在GeoDa软件中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进行检验,得出生活性服务业与人口的P值分别为0.001,说明两者分别在99.9%置信度下的空间相关是显著的(图10)。

图9 2010年广州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10 生活性服务业与人口Moran散点图和检测图

(二)政府所在地

区市政府所在地是形成生活性服务业次中心和中心的主要原因。区市政府所在的街道其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从业人员必然多,相应的也会是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3类行业(都属于公共服务业)的聚集地。从表2可以看出,街口街道、荔城街道、南沙街道和新华街道四个生活性服务业次中心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占生活性服务业的比重都很高,最高的是市桥街道为25.08%;相应的社会公共服务业的比例都很高,尤其是荔城街道公共服务业高达70.08%。可见,区市政府所在地是五个生活性服务业次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

另外,政府所在地也是生活性服务业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例如,位于生活性服务业密度第四名的光塔街道,其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占生活性服务业比例近50%,是政府部门的集聚地。

(三)商业发展水平促进生活性服务业中心的形成

生活性服务业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产业,其中商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两类行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以生活性服务业密度前四名的街道为例,商业在华乐、北京和天河南街道三条街道的比重都超过70%。

表2 五个生活服务业次中心公共服务业的比重

表3 商业在生活性服务业前四名街道的比重

五、相关建议

如前所述,广州生活性服务业虽然已经由CBD向周边扩散,四个副中心的生活性服务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聚集,但是主要还是表现在公共服务业的集聚上,商业还并不发达,生活性服务业所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还是很低。因此,要加强副中心商业的建设和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在总就业人员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副中心商业的规划建设。首先,做好商业规划。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建设高端商业中心、特色步行街和社区商业零售网点,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商业服务体系。其次,对大中型商业网点建设进行引导。加强对商业网点的宏观管理,引导和规范商业设施建设,促进商业网点有序地发展。第三,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在传统百货业的基础上,发展shopping mall-outlet等新型商业业态,繁荣商业市场。第四,加强社区商业零售网点的建设。各副中心的社区商业零售网点还很缺乏,尤其是南沙区,由于建区时间较短,社区商业零售网点非常欠缺,当地人民生活非常不便,因此要切实加强社区商业零售网点的建设,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

另一方面,要提高副中心的生活性服务业总体水平。首先,要加强公共服务业的规划建设。虽然公共服务业在四个副中心的比例比较高,但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三类行业的比例仍然很低,要注重提高这三类行业的规划建设。其次,要注重生活性服务业七类行业的协调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七类行业必须按合适比例协调发展,才能为人民生活提供合理的服务。

本文只是基于广州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对2008年广州生活性服务业的分布特征、集聚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开拓了从就业人员角度对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研究,也创新运用Moran’I方法分析人口对生活性服务业的影响,是对广州生活性服务业研究的一个补充。然而,由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与2008年时间间隔的短暂性和第一次经济普查正逢2005年广州区划大调整时期导致许多街道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员数据的不可获得性,还不能对广州生活性服务业分布进行动态研究。因此,关于广州生活性服务业的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变化的动态发展研究,将是未来广州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布局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注释:

①广州可划分为4个圈层:核心圈层、内圈层、外圈层和外圈,核心圈层包括越秀区,荔湾区的白鹤洞街、彩虹街、茶滘街、昌华街、冲口街、多宝街、逢源街、花地街、华林街、金花街、岭南街、龙津街、南源街、桥中街、沙面街、石围塘街、西村街、站前街18条街道,天河区:猎德街、林和街、沙东街、沙河街、石牌街、棠下街、天河南街、天园街、五山街、洗村街、员村街11 条街道,海珠区:滨江街、昌岗街、赤岗街、凤阳街、海幢街、江海街、江南中街、龙凤街、南华西街、南石头街、沙园街、素社街、新港街13 条街道;内圈层包括白云区、黄埔区、萝岗区、除了榄核镇和大岗镇的番禺区和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除核心圈层之外的街道;外圈层包括花都区、南沙区和番禺区的榄核镇和大岗镇;外圈包括增城和从化2 市。

[1]宣烨.我国服务业地区协同、区域集聚及产业升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2.

[2]洪涛等.中国生活服务业发展报告(201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王凤宏,洪涛.我国城市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3,7(1):25-28.

[4]毕吕贵,洪清华,周效门.上海郊区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与规划布局[J].上海城市规划,2009,(3):37-41.

[5]周勇,王国顺,李荣华.中国信息密集型生活服务业的分类研究[J].生产力布局,2007,(8):86-88.

[7]周勇.中国资本密集型生活服务业的分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8):217-218.

[6]周勇.中国劳动密集型生活服务业的分类及升级研究[J].生产力布局,2009,(24):24-26.

[8]蒋丽,吴缚龙.2000-2010 年广州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测度[J].热带地理,2013,33(2):147-155.

[9]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R].广州市城市规划局,2001.

[10]蒋丽,吴缚龙.2000—2010年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对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

[10]蒋丽.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及成因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3).

猜你喜欢

圈层服务业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