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异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14-03-19余国红

江苏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糖水果汁导学

余国红

差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以统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笔者结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一课的教学研究,谈一谈对建构差异课堂教学模式的粗浅想法。

一、测查学情——把握差异起点,规划教学过程

差异教学强调“教”如何更好地为“学”服务,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测量和诊断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以下是“认识比”一课相关知识的前测。

1.鸭的只数是鸡的( ),鸡的只数是鹅的( )。

2.2÷3=( )∶( )=( ),7∶11=( )÷( )=( )。

3.一个长9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长是宽的( ),宽是长的( )。长与宽的比是( ),宽与长的比是( )。这两个比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4.小明周末去文具店买了3支圆珠笔,花去15元。圆珠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比值所表示的意思是( )。

通过测查,我们发现:1.第1题全班只有两名学生错误,均因审题不清。2.第2题有四名学生表示不知题意,部分学优生虽然写对,但也是通过“猜测”,在他们的认知中,并没有“比”这个概念。3.第3题前两空和后两空的正确率表现出了天壤之别,这同样缘于对“比”的意义的不了解。4.第4题错误率较高,原因同上。

尽管学生对“比”没有形成概念,但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比”的基础——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同时能够感悟“比”有顺序性。通过前测同时表明学生不知道“比是什么”,也就是说学生仅仅停留于对“比”的形式上的认识,而对于“比”的意义却没有实质性的理解。据此,我们准备将原教材中“两个数的比就表示这两个数相除”前置,先揭开“比”的神秘面纱,再展开具体内容的学习。

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再结合前测诊断,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二、展露困惑——体现差异想法,明确教学目标

在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新内容之前,要让学生展露困惑,这样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需要知道的”内容。

课件呈现:2÷3=(2)∶(3)=(■)

师:2÷3是除法算式,■是分数,中间的部分呢?

生:比。

师:关于比,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比是什么?什么时候需要比?学习比有什么用?

从前测题目引入教学,帮助他们快速进入主题学习的状态。有的学生关注知识的内涵,有的学生关注知识的应用,还有的学生关注知识的学习价值。将这些关注点融入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也会不一样,真正实现不同的人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问题导学——利用差异资源,感悟数学知识

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研究新知识,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在“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但要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而且能够建构新知。

呈现例l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师:你能说说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果汁比牛奶少1杯,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果汁是牛奶杯数的■,牛奶是果汁杯数的■。

师:■和■是怎么得到的?

生:2÷3=■,3÷2=■。

师:这两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打开书68页自学例1相关内容。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学生对除法、分数十分熟知,所以直接从除法着手,生成“比”的内涵比较合适。“这两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一个简约的自学要求,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学“比”的情境,也揭示了即将学习的“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

问题导学,可以是一个凝练的核心问题,也可以是递进的重要问题链,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寻求答案。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有的人会感悟到“比”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比”具有顺序性的特征,有的人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有的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建构——比实际是除法的另一种形式。

四、导优补差——发展差异目标,挑战个体潜能

“导优补差”就是给每个学生提供高于自身最近发展区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实行保底不封顶的发展目标。

师:这里有一杯由8克糖、100克水配制而成的糖水。要想再配同样甜度的糖水,还可以怎么配制?

生:4克糖和50克水。

生:16克糖和200克水。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以有若干种配制方法。只要糖和水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糖水的甜度不变。

师:在刚才的糖水中,再加入25克咖啡,也就成了一杯加糖的咖啡,现在你能很简明地表达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糖、咖啡和水的质量比是8∶25∶100。

师:你能说说比与除法、分数比较具有什么优势吗?

生:比可以表示三个或者更多量之间的关系,而除法和分数却不能。

“糖和水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糖水的甜度不变。”实质蕴含着的比的基本性质,同时比可以表示三个量或者更多量之间的关系。

差异教学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成长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并以学生的差异作为基础,为每个学生设计好促进自身发展的教学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

差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以统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笔者结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一课的教学研究,谈一谈对建构差异课堂教学模式的粗浅想法。

一、测查学情——把握差异起点,规划教学过程

差异教学强调“教”如何更好地为“学”服务,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测量和诊断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以下是“认识比”一课相关知识的前测。

1.鸭的只数是鸡的( ),鸡的只数是鹅的( )。

2.2÷3=( )∶( )=( ),7∶11=( )÷( )=( )。

3.一个长9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长是宽的( ),宽是长的( )。长与宽的比是( ),宽与长的比是( )。这两个比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4.小明周末去文具店买了3支圆珠笔,花去15元。圆珠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比值所表示的意思是( )。

通过测查,我们发现:1.第1题全班只有两名学生错误,均因审题不清。2.第2题有四名学生表示不知题意,部分学优生虽然写对,但也是通过“猜测”,在他们的认知中,并没有“比”这个概念。3.第3题前两空和后两空的正确率表现出了天壤之别,这同样缘于对“比”的意义的不了解。4.第4题错误率较高,原因同上。

尽管学生对“比”没有形成概念,但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比”的基础——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同时能够感悟“比”有顺序性。通过前测同时表明学生不知道“比是什么”,也就是说学生仅仅停留于对“比”的形式上的认识,而对于“比”的意义却没有实质性的理解。据此,我们准备将原教材中“两个数的比就表示这两个数相除”前置,先揭开“比”的神秘面纱,再展开具体内容的学习。

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再结合前测诊断,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二、展露困惑——体现差异想法,明确教学目标

在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新内容之前,要让学生展露困惑,这样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需要知道的”内容。

课件呈现:2÷3=(2)∶(3)=(■)

师:2÷3是除法算式,■是分数,中间的部分呢?

生:比。

师:关于比,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比是什么?什么时候需要比?学习比有什么用?

从前测题目引入教学,帮助他们快速进入主题学习的状态。有的学生关注知识的内涵,有的学生关注知识的应用,还有的学生关注知识的学习价值。将这些关注点融入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也会不一样,真正实现不同的人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问题导学——利用差异资源,感悟数学知识

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研究新知识,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在“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但要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而且能够建构新知。

呈现例l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师:你能说说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果汁比牛奶少1杯,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果汁是牛奶杯数的■,牛奶是果汁杯数的■。

师:■和■是怎么得到的?

生:2÷3=■,3÷2=■。

师:这两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打开书68页自学例1相关内容。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学生对除法、分数十分熟知,所以直接从除法着手,生成“比”的内涵比较合适。“这两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一个简约的自学要求,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学“比”的情境,也揭示了即将学习的“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

问题导学,可以是一个凝练的核心问题,也可以是递进的重要问题链,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寻求答案。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有的人会感悟到“比”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比”具有顺序性的特征,有的人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有的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建构——比实际是除法的另一种形式。

四、导优补差——发展差异目标,挑战个体潜能

“导优补差”就是给每个学生提供高于自身最近发展区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实行保底不封顶的发展目标。

师:这里有一杯由8克糖、100克水配制而成的糖水。要想再配同样甜度的糖水,还可以怎么配制?

生:4克糖和50克水。

生:16克糖和200克水。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以有若干种配制方法。只要糖和水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糖水的甜度不变。

师:在刚才的糖水中,再加入25克咖啡,也就成了一杯加糖的咖啡,现在你能很简明地表达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糖、咖啡和水的质量比是8∶25∶100。

师:你能说说比与除法、分数比较具有什么优势吗?

生:比可以表示三个或者更多量之间的关系,而除法和分数却不能。

“糖和水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糖水的甜度不变。”实质蕴含着的比的基本性质,同时比可以表示三个量或者更多量之间的关系。

差异教学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成长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并以学生的差异作为基础,为每个学生设计好促进自身发展的教学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

差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以统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笔者结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一课的教学研究,谈一谈对建构差异课堂教学模式的粗浅想法。

一、测查学情——把握差异起点,规划教学过程

差异教学强调“教”如何更好地为“学”服务,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测量和诊断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以下是“认识比”一课相关知识的前测。

1.鸭的只数是鸡的( ),鸡的只数是鹅的( )。

2.2÷3=( )∶( )=( ),7∶11=( )÷( )=( )。

3.一个长9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长是宽的( ),宽是长的( )。长与宽的比是( ),宽与长的比是( )。这两个比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4.小明周末去文具店买了3支圆珠笔,花去15元。圆珠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比值所表示的意思是( )。

通过测查,我们发现:1.第1题全班只有两名学生错误,均因审题不清。2.第2题有四名学生表示不知题意,部分学优生虽然写对,但也是通过“猜测”,在他们的认知中,并没有“比”这个概念。3.第3题前两空和后两空的正确率表现出了天壤之别,这同样缘于对“比”的意义的不了解。4.第4题错误率较高,原因同上。

尽管学生对“比”没有形成概念,但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比”的基础——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同时能够感悟“比”有顺序性。通过前测同时表明学生不知道“比是什么”,也就是说学生仅仅停留于对“比”的形式上的认识,而对于“比”的意义却没有实质性的理解。据此,我们准备将原教材中“两个数的比就表示这两个数相除”前置,先揭开“比”的神秘面纱,再展开具体内容的学习。

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再结合前测诊断,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二、展露困惑——体现差异想法,明确教学目标

在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新内容之前,要让学生展露困惑,这样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需要知道的”内容。

课件呈现:2÷3=(2)∶(3)=(■)

师:2÷3是除法算式,■是分数,中间的部分呢?

生:比。

师:关于比,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比是什么?什么时候需要比?学习比有什么用?

从前测题目引入教学,帮助他们快速进入主题学习的状态。有的学生关注知识的内涵,有的学生关注知识的应用,还有的学生关注知识的学习价值。将这些关注点融入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也会不一样,真正实现不同的人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问题导学——利用差异资源,感悟数学知识

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研究新知识,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在“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但要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而且能够建构新知。

呈现例l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师:你能说说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果汁比牛奶少1杯,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果汁是牛奶杯数的■,牛奶是果汁杯数的■。

师:■和■是怎么得到的?

生:2÷3=■,3÷2=■。

师:这两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打开书68页自学例1相关内容。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学生对除法、分数十分熟知,所以直接从除法着手,生成“比”的内涵比较合适。“这两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一个简约的自学要求,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学“比”的情境,也揭示了即将学习的“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

问题导学,可以是一个凝练的核心问题,也可以是递进的重要问题链,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寻求答案。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有的人会感悟到“比”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比”具有顺序性的特征,有的人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有的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建构——比实际是除法的另一种形式。

四、导优补差——发展差异目标,挑战个体潜能

“导优补差”就是给每个学生提供高于自身最近发展区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实行保底不封顶的发展目标。

师:这里有一杯由8克糖、100克水配制而成的糖水。要想再配同样甜度的糖水,还可以怎么配制?

生:4克糖和50克水。

生:16克糖和200克水。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以有若干种配制方法。只要糖和水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糖水的甜度不变。

师:在刚才的糖水中,再加入25克咖啡,也就成了一杯加糖的咖啡,现在你能很简明地表达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糖、咖啡和水的质量比是8∶25∶100。

师:你能说说比与除法、分数比较具有什么优势吗?

生:比可以表示三个或者更多量之间的关系,而除法和分数却不能。

“糖和水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糖水的甜度不变。”实质蕴含着的比的基本性质,同时比可以表示三个量或者更多量之间的关系。

差异教学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成长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并以学生的差异作为基础,为每个学生设计好促进自身发展的教学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糖水果汁导学
趣说“糖水不等式”
萝卜糖水止咳化痰
尝出来的不等式
果汁称重
榨果汁
失忆果汁
“糖水不等式”应用探究
我是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