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

2014-03-18张兰勇刘胜田凯陈明杰潘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现代信息技术

张兰勇+刘胜+田凯+陈明杰+潘强

摘 要:本文目的在于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为牵引,以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为技术支撑,以条件建设为保障,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发展目标定位为努力方向,以信息技术为沟通手段,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基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产学研 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73-02

人才是当今时代最为宝贵的东西。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最为看重的就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对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方面的科学研究带来创新思想,必将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

1 协同创新的目的和瓶颈

根据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里面的合作创新有两种形式:一是把大学内部的知识、资源等内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共享机制,便于合作的顺利展开,这种形式称之为内部协作式创新;二是相对于内部创新的外部协同创新,其主要表现方式是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建立一个基于协同创新为目的的产学研研究平台和模型,让它们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作用,互补协助,把相关学科、各自因素围绕研究的目标,相互协作,促进共同发展。

但是无论是哪种创新模式,它们都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目标。在创新过程中,它们各自之间需要直接沟通交流,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至关重要。建立共享的资源平台,对进行多元化和多方位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目的是定向培养创新型人才。根据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普遍情况来看,阻碍其发展的瓶颈是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从内部因素来看,主要原因是学术机构和专业机构之间、学科和专业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着清晰的界限,难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更不用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教学培训甚至是跨学科的教育。例如学校方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中,基本上沿袭了以前的传统的课程,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因此在组织课程内容方面只有根据该学课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组织,因此导致学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障碍,一些非传统学科课程却有严重短缺,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数量很少甚至有的学校干脆不设置。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对于不同学科衍生的新问题手足无措,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职业发展方向缺乏正确的把握,这些衍生的问题又恰恰是企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

2 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

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是实现该目标最重要方式。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很好地处理上述的问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各自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能依靠自己的这些优势按照自己的需求培养人才,也因此造成了三方培养出来的主体文化特色多元化的特点。创新主体不同,他们手里创新培训资源也会有所差异。但是,任何创新主体都不可能提供控制创新人才培训所必需的各项资源,他们必须依靠其他人提供的各项支持形成一股合力,共同达成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因此,寻求在创新人才培养内部和外部的体制障碍的取得突破,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的协同创新机制是首要条件。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在学校校外的协同创新教育。学校校外的协同创新主要是通过构建联合实验室、建设创新实践基地、针对项目合作构建战略联盟等方式开展并加强校企合作。这种方式改变了当前高校教学中传统封闭的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产学研联合教学为基本形式的教育平台,把课堂教学中小课堂延伸到了课堂外、校外实践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得更多国内国外的教学资源,形成了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和在国外三大不同空间相结合的大课堂。产学研的三大合作方以此教育平台为基础支撑,项目合作的方式,研讨学科发展的前沿课程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3 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新形势下,“开放,集成,高效”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探索建立外部协作创新机制的重点,力争突破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障碍与壁垒。从学科内的观点看,科研和教学,学术及专业之间有明确的界线,彼此之间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现实实际,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面向未来,建立起一个具有多方位、多样化交流与合作可能性的资源平台,努力探索以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一,基于互联网络的校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网络会议系统,这个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多媒体会议平台,可以将校校合作的选择的范围扩大到全世界。让它们依托各自的长处和优势特色学科及学科群,进行教育资源的互补。例如地处天南地北的同学科实验室间,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在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申报时,使双方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及时便捷。除此以外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师资互聘,依靠多媒体会议平台做到实时网络课程教学,让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接受同一老师的课程教学。也可以利用便捷的互联网,实现网上课程、图书资源以及实验室资源等信息的共享,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之间的相互耦合的创新要素活力。

还可以通过网络远程协助的功能,借用诸如黑龙江省自动化研究所这样的高品质创新团队和高素质的科研资源,通过网络远程协助功能,与相关学校通过协调合作建立一个以专注于校园战略联盟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大型网络平台。在这个网络平台中,充分调动现代化信息技术,围绕当前国家重大技术项目和建设项目,通过优质资源共享来整合高科技高素质人才,打造出高品质网络资源,开展与双方体制相关的基于协同创新和理论技术的研究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可将导师、研究所、学校、平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无缝对接,既完成了科研项目,又培养了新的创新人才,同时还进一步实验了这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效果。endprint

第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校企(行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本学科与自动化行业学科紧密结合的优势,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与地域优势,建立一个校企信息共享、信息同步的供需平台。当前迅猛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校企(行业)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提供便利的条件,这也为供应链管理的改进提供了稳固的基石。通过供应链参与方之间的实时通信,不仅可以降低合作成本,也能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依照基于Internet通信协议的B2B平台,校企间可以创建一个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平台。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学校也要遵守市场运行规律,以合作企业需求为市场导向,培养出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可以通过这个供需平台,组织师生选择参与一个全球性的重大战略项目,通过多团队协作、多学科的融合、多种技术和平台的使用,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服务产业的结构调整、改造和升级,探索工程和技术人员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开展学校和地方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区域的发展,学校和当地政府机构、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创建研发基地等设施、引进先进的科技资源、建立多元化成果和辐射模式等方式方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这个过程中可以大量引进学校优秀人才为他们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通过实践培养跨学科、应用为导向的高科技复合型人才。

第四,国际交流与合作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高等教育的趋势日益趋向国际化。我国高校应及时在原有的课程内容中增加国际性的部分,通过课程的国际化,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或者学者来中国留学、教学、研究。还可以效仿麻省理工学院的开发课程模式,以优秀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依托,引进权威专家学者制作成自己的高质量的网络公开课程,通过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利用网络媒介把自己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传播出去并汲取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最终实现国内外高校之间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利用这个平台国内高校还可以与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高校建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每年邀请2~3名海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或短期工作,争取成功申报“111”引智项目,三年送10名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25人。同国外先进大学、知名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开展国际化课程,进行跨国实习等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出具备国际交流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4 结论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研究型为导向的学科,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及鲜明的行业特点,促进协同创新,充分实现我们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样性功能,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和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参考文献:

[1]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2]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3]姜昱汐,胡晓庆,林莉.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政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8):33-35.

[4]陈宝明.我国当前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1):42-45.

[5]李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2,(8):24-25.

[6]刘人怀.“政产学研金”合作推动协同创新迈上新台阶[J].中国高校科技,2012,(7):7-8.

[7]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14-16.

[8]何海燕.探索高校协同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深入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12,(3):84-87.

[9]杨睿.我国协同创新研究热点探索[J].科技视界,2012,(23):5-7.

[10]丁明磊,蔡莹,封学军.协同创新与校内产学研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24-25.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产学研现代信息技术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解析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