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小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4-03-11郭玲玲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习惯音乐评价

郭玲玲

曾有一位年轻的音乐教师向我抱怨:现在的音乐课难上,学生难管。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往往会被学生破坏:或是演唱歌曲时个别学生不顾集体大声喊唱;或是演奏中有学生不顾节奏,随意敲打乐器;或是表演创编活动时学生的兴趣不高,对教师的安排不理不睬;或是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到处张望,窃窃私语……

观察其课堂不难发现,影响教学效率,致使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实施的并非教师所抱怨的“学生缺乏音乐素养”,而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小事”视而不见,没有持之以恒地重视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始终不明白音乐课应该建立怎样的课堂常规。正所谓“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为此我给受音乐教学困扰的教师们一些建议。

一、聆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专注地听

1.静心聆听,培养聆听习惯

许多中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有的低年级学生甚至不知道该用怎样的状态去聆听音乐,如果没有有效地引导,他们很难静心、专注地走进音乐作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以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音响资源,以提高聆听的效率;从一开始就教育学生要尊重音乐、尊重音乐家,做一个文明的听众。同时在每一次的聆听过程中还要循循善诱。比如,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教师在聆听音乐之前可能会说:“请闭上你的眼睛,不要说话,听听这首歌,看看在你头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会用自己投入的聆听状态去感染学生,当发现部分学生精力不够集中时还要通过自己的眼神、动作给学生一些暗示。通过长期的“修炼”,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较好的聆听习惯。

2.专心聆听,提高聆听技能

要想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注意力直接指向音乐作品。从音乐作品本身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状态、知识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比如在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时,教师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②判断乐曲的结构,并注意每段的情绪、速度变化。③乐曲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打击乐器,它在其中起什么作用?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就会全神贯注,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通过不断地积累听觉经验,学生的聆听技能会逐步提高。

二、歌唱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优美地唱

1.轻声唱法,感受声音之美

对于许多中小学生来说,为了表现自己,吸引教师的注意,往往喜欢大声地喊唱,以此显示唱歌唱得“卖力”。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声音都变得嘶哑了,而且喊唱出来的歌曲音区不统一,有的歌曲到了高音很难唱上去,唱出来的歌曲也毫无美感可言。

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在教学中我们提倡用气息支持轻声歌唱。针对学生存在的气息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问题,教师可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练习。如用打哈欠、闻花香时的状态来体会深呼气;用吹蜡烛的感觉练习快吸快呼;用吹气球的感觉练习快吸慢呼;用“嘶”音将气息像蚕吐丝一样长而均匀地吐出练习慢吸慢呼。有了正确的呼吸,再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说悄悄话的方法来获得“轻声”。并通过“轻声”与喊唱的演唱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轻声”演唱比喊唱音色更动听,并能不费力气地唱到高音,而且这样演唱,全班的声音可以很好地统一。学生体验到了纯净如天籁般的声音之美,演唱的自信心也会大大加强,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班级合唱,唱出和谐之美

新课程要求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歌曲是合唱曲。但在许多农村学校,学生只知道齐唱不知道合唱。有时合唱歌曲唱着唱着几个声部就变成了一个声部;有的学生则不顾节奏和声音的统一大声喊唱,企图压倒另一个声部。于是我们许多音乐教师对合唱也是望难却步,避而远之,或者在教学中只教唱一个声部。

有人说“缺少了和声,音乐艺术就缺少了最瑰丽的色彩。”对于合唱采取回避的态度肯定是不可取的,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如设计简单的合唱练习曲,或从轮唱开始,由浅入深,先让学生感受合唱优美的和声音色,体味合唱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听觉享受,建立起合唱的兴趣和信心。通过耐心地训练,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的能力会大大加强。

3.声情并茂,体验情感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唱歌没有情感,就像人没有灵魂一样,只有做到了声情并茂,唱歌才达到真实感人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听到学生演唱很多歌曲时都是干巴巴的,没有感染力。要想学生动情,教师必先动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自己有感情、有表情、投入的范唱来感染学生。同时要充分挖掘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多媒体设备等方式创设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将自己的感情带到声音中去,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唱出更优美、动听的歌声。

三、表演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地演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对于学生在表演环节中的不积极,教师一定不能批评、斥责,否则会适得其反。学生不愿上台表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害怕自己的表演会遭到同学的嘲笑;有时是对自己的表演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是本来就很内向、自卑,不爱当众表现自己……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就应当积极创建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轻松、自由、愉快的氛围,创设表演场景,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

对于个别特殊学生,还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安排简单的任务让他当众表演,提高他的自信心,在小组合作中让其在他人的带领下参与活动。对于不是很大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眼神和语言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音乐表演中的乐趣。

2.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

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们的评价观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上,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也经常用到。但有的课堂中学生只能简单地用“好”或“不是很好”来评价,使评价流于形式,达不到相互交流的作用;有的学生对于同学跑调的演唱或是有趣的自我创作表演抱以大笑,使表演的学生非常尴尬;还有的学生在小组表演中都说自己表演得好,相互之间争得面红耳赤,使评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评价习惯,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既要看到对方的不足,也要看到对方的可取之处;既要会赏识别人,也要会赏识自己。同时,教师还要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在教学《班级演唱组合》一课时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大家都争着当评委,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说:“当评委不仅要客观公正地定出优秀、良好这些等次,还要对各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看看他们在演唱、表情、动作、创编等方面有哪些最闪亮的地方,同时还要给他们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互评可谓妙语连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音乐学科来说,只有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课堂才能高效,学生也才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达到我们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惯音乐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音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