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的引导策略

2014-03-11左莉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价值观笔者

左莉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弥足珍贵,意义深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思潮对于我们传统价值观的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变革,如何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育学生明辨是非、真伪、美丑,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职责。本文中,笔者从当前高中生的价值取向、阅读特点和引导策略入手,提出几点不甚成熟的看法,总结如下,望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认知价值取向的引导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肯定。学生不再被动地从教材文本中死记硬背一些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一节课,一篇文本,从中获得认知感悟。针对学生的认知感悟,教师应积极采取相应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譬如,笔者在进行苏教版必修一“感悟自然”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文章的教学活动时,就摒弃了传统语文课堂中的朗读、释词、翻译等教法,而采取了找寻关键句子,分析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的做法,并就文章内容让学生自主研讨,积极发言,发表自己对于文章的个性化解读。有的学生说,这不就是我当前流行的户外活动吗,我们应该在徜徉自然世界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悟记下来,像柳宗元一样给后人留下些什么。笔者对此大加赞赏,认为这名学生能够由古及今,合理联想,认识到文章的写作情境与缘由。又有学生讲,千古美文看来只能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产生。对于此,笔者给予纠正,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引导学生:挫折固然能够促生真挚情感,但我们更要像毛泽东、范仲淹一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思想,担当起当代青年应付的重要使命。

二、情感价值取向的引导策略

“文以载道”、“景为情生”等一系列词语充分说明了语文文本当中深刻浸润着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体验与情感熏陶。关注作者情感,进而升华学生情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亲情、友情、爱情的浸润既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既定的职责。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以一己体验代替学生体验,以教参解读来取代学生解读,并将这种体验和解读强硬灌输给学生。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意识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局限,转而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注重学生对于文章的多元化认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才是进行情感价值有效的引导方式。

譬如,笔者在讲授苏教版必修二“热爱生命”专题《合欢树》这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课堂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从中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有的学生看到了文学诞生、人生哲理的获得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的;有的学生说,尽孝须及时,以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生遗憾;还有的学生从“地坛”这个名字出发,看到了祖国的悠久历史,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与现代的集结;还有的学生说,从这篇文章,看到了诸如史铁生般强韧的生命力,我们需要勇敢面对人生挫折与困境等等。可以说,一节课下来,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似乎在一节课中长大了许多,开始思索亲情,思索文化,思索祖国,这不就是情感价值的良性引导吗?

三、审美价值取向的引导策略

在高中阶段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审美价值取向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需要我们执著追求,什么需要我们适时放弃,懂得了这些,不但会有效促进我们语文课堂的高效进行,更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品行,给他们今后的人生成长、社会和谐增添重要的成功砝码。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性与隐形的审美文本,我们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在授课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进行渗透,以促进学生审美价值观的迅速生成。讲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笔者告诫学生,不要抱怨父母给你提供的条件不够好,看看海伦凯勒你就会懂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和幸运,有着一颗坚韧与热爱的灵魂,才是真正的美。讲到《长江三峡》,笔者告诫学生,祖国的美丽山川自然是一种美,但我们积极投身其中,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心力也是一种美。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多元文化强势渗透,在高中阶段及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是一项利国利民,着眼长远的重大举措。尤其是语文学科,我们语文教师要积极把握每一个教学细节,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顾德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2011(18).

[2]黎华琛.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J].现代教育信息,2012(3).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价值观笔者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老师,别走……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