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2014-03-11王甫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课堂

王甫石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提问,更要善于提问。那么,怎样优化语文课堂提问呢?我的看法有四“宜”四“忌”。

一、要做到四“宜”

1.设疑式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现行的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这样问: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学习环境、教课先生、学习的内容上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种儿童教育?这样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极大地鼓舞士气,学生的发散思维、辩证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锻炼。通过设疑,不仅使学生深入领会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从字面、字外上下求索去学习语文的治学本领。

2.想象式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一个学生如果缺少奋发学习的精神,就先不去开导他;如果没有看到他口里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就不去启发他。如我上《背影》一课时提问:“从哪些字句看出作者父子情深?”学生迟疑地找到这句话:“看他爬过铁道旁月台艰难的样子,‘我的眼泪又不禁流出来。”我接着问:“这句没有写情啊?”我意在启发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教室沉静了片刻。学生说:“没有写情,可是眼泪是情的体现,父亲的一言一行都是情。”我又接着问:“那又怎么不直接写‘父亲,我爱你呢?”学生说:“描写人物的言行比这种表达好!”“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这些文字呢?”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明白了状物言情,写景言情,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心理的写作方法。学习《背影》一文,学生通过踊跃发言,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作品本身的空白,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题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序列式

如讲授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可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对比,学生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4.迁移式

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到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把语文学习引申到广阔的生活层面上,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将在学习课文中产生的共鸣、感悟、联想倾诉出来,可使学生产生新的求知欲。这种迁移式的提问面向全体,使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激发学生留心身边的小事,积累生活素材,勤于观察周围事物的欲望。同时学生将讲述的故事迁移在作文中会使作文真实生动、朴素充实,进而形成宝贵的文风。

如果在课堂提问时做到了上述四“宜”,相信学生不会闻“问”色变。当然,在课堂提问时为了更大程度上发挥“问”的作用,还应注意四“忌”:

一忌“满堂问”。“满堂问”是“满堂灌”的表现形式之一,提问过于频繁,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听而不答,从而使提问失去本身的目的和意义。

二忌“高深莫测”。“高深莫测”实为急于求成,它会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学习的自信心受挫。

三忌“以问代罚”。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老师的提问为畏途,这种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四忌“偏心”。课堂应是每位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不能让提问成了少数优等生的专利。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在提问时力求做到四“宜”四“忌”。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提问,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出教师的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于向东.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语文[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在课堂花开
背课文的小偷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