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起语文教学的灵性——从“三味书屋”里的镜头说起

2014-03-11浙江省永嘉县教研室

语文知识 2014年6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百草园鲁迅

◆浙江省永嘉县教研室

浙江省永嘉上塘中学 肖培东

最近,组织老师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教学精彩“镜头”,结果半数谈的都是“三味书屋”的乐趣,题目或“谁说书屋无趣味”,或“品三味书屋的甜美情趣”,或“三味书屋漫溢的温情”。问题也多是“作为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你是否只感觉到其间的枯燥乏味?”这样无新意的提醒。镜头大同小异,细细品味,倒是泛起了很多关于语文教学的感慨。

教师捕捉三味书屋的乐趣去寻找教学亮点,这首先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呢?还在我初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就告诉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满了三味书屋对童年快乐的扼杀,告诉我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三十多年过去了,百草园“不必说……不必说……单是……就”这样的句型依然熟悉在心底,百草园紫红的桑葚、碧绿的菜畦、还有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都已是挥之不去的记忆,还有老师的戒尺和那句“Ade”,都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当然,还有我的语文老师一脸痛恨和愤怒的表情。两课时的教学,第一节课我们是徜徉在笑语盈盈的百草园中,感受着鲁迅童年的天真烂漫,第二节课我们却是胆战心惊地读着三味书屋里那些拗口的句子,想象着寿镜吾先生的戒尺就是封建统治阶级镇压老百姓的武器,想象着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暗无天日的苦难,然后我们很自觉地在我们的脸上堆积痛恨,配合着语文老师声色俱厉的揭露。那个时候,总觉得鲁迅了不起,可以让我们一会儿春天一会儿冬天。在一惊一乍中我们读完了这篇“早上的花朵晚上要拾起来“的散文,老师告诉我们鲁迅是世界上十大文豪之一,我们才恍然大悟,难怪有这样的本事,那种很自然的敬佩之心洋溢在我们幼稚的脸上。我们很神圣地背住老师教给我们的关于鲁迅先生的称谓:“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顺序都不能打乱。多少年过去了,我从三十多年前坐在初一教室里的孩子成长为在站在讲台上手拿课本教孩子们读书的老师,只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依然还存在于语文课本中。今天的语文老师已经不满意于上纲上线式地对“三味书屋”进行揭露与批判,他们致力于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鲁迅,给文章一个最合理的注解。“镜头”写作能从三味书屋的真真实实的“乐”出发,这其实都是让鲁迅文章回归地气的极好证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空间与空间的转换,也是童年快乐时光的定格。在特殊的教育背景下,我们解读这一段时空的转换,总是用一种上纲上线式的眼光去粗暴解读。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自然是显而易见的,那“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着的“无限趣味”,陶醉着每一个读者的心。色彩丰富不说,声音曼妙不说,形象万千不说,儿童“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等待喷出一阵烟雾的欣喜,“牵连不断地”拔出何首乌毁了泥墙的淘气等等,都是那么逼真地写尽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表现了儿童好奇、童真和快乐的天性,更何况还有长妈妈口中神奇的故事。冬天的百草园“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捕鸟,哪一样不是孩子喜欢的事?那么,当孩子走进三味书屋,是不是这快乐味就完全熄灭了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距离,是不是就意味从快乐到痛苦的距离?园屋的转换,是不是就意味着从童年乐园走进了私塾教育中所谓的封建腐朽的痛苦深渊?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可以衬托出书屋的枯燥无味,可以对比出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但是细细阅读,我们更可以看出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和谐关系,它们一样是鲁迅童年生活的一段美好的回忆,一样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而这,也正是文章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还是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已经被我们读过无数次的三味书屋吧,百草园自是个乐趣无穷的所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又何尝是样样枯燥乏味?现在的语文教师多数已经能引导学生从三味书屋的相关文字中找到童年生活的快乐了。无限趣味的百草园是不能天天去了,但别忘记,“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爬上花坛折腊梅花,闻到的就不只是梅花的香味;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印入眼帘的就不只是蝉生命的痕迹。“捉了苍蝇喂蚂蚁更是最好的工作”,注意,文章中是用“工作”来形容这件事的认真与神圣。与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多了许多限制,读书自然要收敛许多的快乐,但这并不妨碍孩子们去寻找和发现新的乐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描画,这可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所没有的乐趣。这样的乐趣又绝对能升华成即使在百草园里也无法复制的成就感。被老师严厉目光盯视的课堂上,放开喉咙读一阵书时的人声鼎沸,读书入神时的先生仰头摇晃式的陶醉,还有那不常用的戒尺,在多年以后回忆起来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温馨。读者也会在忍俊不禁中与作者一起体味童年生活的快乐。谁说书屋无趣味?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去挖掘三味书屋的乐趣就有了很好的文本依托。“三味书屋”也由此从罪恶中突围得以解脱,不至于一辈子背负如此沉重的封建礼教骂名行走在我们的阅读视线里。

只是这么多的老师都选择这个点来写他们教学此课的精彩,写法雷同,缺乏新意,是不是也暴露出我们老师在教学此课时的阅读不细、思考不深呢?三味书屋同样留下了少年鲁迅的快乐,也裹挟着鲁迅很多怀念、很多复杂的情感。只是三味书屋的乐味与温暖早在名家论说和教学参考资料中腾挪闪现,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大家跟风式地写着雷同的精彩镜头,这本身就是又一种盲从,虽然这样的盲从比起我们的前辈语文老师更合理更科学更进步。特级教师王栋生呼吁我们不要跪着教书。“师者脱俗,于是教育脱俗”“要想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1]三味书屋解脱了,我们教师跪着的姿态并没有真正改变。教参、教案、名师课堂等等,都成了真正束缚我们思想的私塾,而我们竟然是不知不觉甚至心甘情愿。跪着,所以我们自己的思想不能站立,我们的课堂灵性全无。镜头捕捉的是你的智慧,你灵光一现的闪亮或者是你苦思冥想的晶莹;捕捉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要让我们看到语文课堂上他们绝不躲闪的成长。它可以是独出心裁的解读,可以是妙不可言的切入,可以是借题发挥的灵感,也可以是面对学生质疑时的尴尬以及加入到学生学习队伍中的充实和发现。聚焦的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字眼、一词一句,也可以是一个意外、一句挑衅、一次PK。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契合没错,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追求,但角度、方向、方式、途径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创意,虽然我们都必须匍匐在语言文字的大地上,但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出发。

三味书屋,我们在感受它的温暖和快乐的时候,也别忘记其中多样情感的流露。钱理群分析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评价、情感,也必然是“复杂”的。“读书期间所培养的艺术趣味,鲁迅其实是受益终生的。但童年最初的成绩却卖给了‘有钱的同窗’,‘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文章戛然而止,但那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怀念,对失去的童年的惆怅之情,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和体会的。”[2]所以,没有短短泥墙根的三味书屋写满了鲁迅儿时的快乐不假,“折腊梅花”“寻蝉蜕”和“喂蚂蚁”,都是孩子的乐事。但是细细品味,我们还是可以挖掘出其中的惆怅与伤感,这一样也是美丽文章的精彩教学镜头。钱先生说,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来重读这篇我们读熟了、教熟了的文章,它会给我们许多启示,引发许多感慨。因为,今天中国的‘百草园’(自然空间、民间文化空间)已经完全排除在教育的视野之外,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处在逐渐消失之中;今天的学校教育,还没有走出‘三味书屋’的‘只要读书’的教育模式,而且有变本加厉的趋势,以至今天校园里连三味书屋里那位‘读书入神’的先生的身影,也已经很少见到了。”[2]钱理群先生的这段话就是一个很好的语文教学镜头,它重在引申拓展,会让人想到我们困惑不断的学校和学校教育。那么,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呢?甚至我们还可以从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冲突谈谈儿童教育问题。镜头的思考很多,首先要源于文本,源于文字,源于你思考的心。

当然,你自可以谈三味书屋的可乐性。只是在熟悉的地方找寻风景,你得要有落实且灵巧的心。李海林老师说过:“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何为“沉入”,就是不敷衍不做作,就是求体悟求咀嚼求落实,要的是深度,要的是语言文字里的精神。多数镜头都是用寻找三味书屋里的快乐事来引导,多是见学生说“折腊梅花”“寻蝉蜕”和“喂蚂蚁”等,老师就立马贴了标签说这里有“快乐”。这样的教学还是游于表面,未触及学生的心灵,更不能析出鲁迅裹在文字里的智慧。多读读吧,“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这一句中的两个“也”有何作用?这个问题开口很小,就只落在小小的“也”字上,但足以让我们在反复咀嚼中走进鲁迅散文语言的意境。“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中的“疑心”一词有何作用?老师可以从这一词入手,带领大家品读三味书屋里少年鲁迅的那颗疑心,原来,鲁迅开始观察老师了,鲁迅对于老师态度有改变了,并且也变得爱学习了。你看,“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一句决不能慌慌张张读过,教师要带领学生好好体验,感悟出句子背后的感性世界。钱理群老师就分析得特别可爱:“‘我的’蟋蟀、覆盆子、木莲,而且还是‘们’!而且还突然冒出了德语!这真是太特别了!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而且鲁迅自己也就这么用过一次。这是不可重复的灵感的创造。但童年的‘我’,视大自然的动物、植物为朋友的亲密无间的感情,那失去百草园的‘乐园’的沮丧,对未知的三味书屋的恐惧,以及成年的‘我’ 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的这一灾变所感到的愤激与无奈,都尽在其中了:这真是神妙极了。”[2]这种散文语言的“神妙”,不是走过场的、贴标签的教学所能感悟到的。反复朗读、比较、体悟,这样来引导学生触摸感受,鲁迅文字的魅力才能真真实实地存于学生的心田。所以,熟悉的地方你也要用最语文的教学、最语文的探究方式去行走,这样才能收获到最精彩的语文教学镜头。

小小镜头,思考的东西很多。“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问题是如何唤起它的灵性。”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阅读是一种还乡,它需要我们带上一颗真诚的有尊严的心。语文教学,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想。想想当前,滚滚红尘中世风浮躁,还有多少人在读美丽深厚的文章,还有多少人在做有思想与有见地的痛苦挣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比起某些所谓的强势和显赫门面,文学经典多少显得边缘而式微。如果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再不灵性地站立,那么,跪下去的就不是一个镜头。

[1]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钱理群.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J].语文学习,2008,(11).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百草园鲁迅
百草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学校里的“百草园”
三味书屋
鲁迅,好可爱一爹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鲁迅《自嘲》句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