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中“俱”和“具”辨析

2014-03-11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学耿庆强

语文知识 2014年6期
关键词:古汉语及物动词复数

◆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学 耿庆强

现代汉语中,“俱”与“具”在意义上关系并不大。在古代汉语中,二者作副词使用时意思接近,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良乃入,具告沛公”(《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俱”和“具”都可解释为“全、都”。有些工具书、教学参考书也把“具”作为通假字理解。比如苏教版九(上)《桃花源记》一课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两句,教参把第一个“具”解释为:同“俱”,完全,详尽;把第二个“具”解释为:同“俱”,详细。[1]王福庆等主编的《学生古汉语辞典》也将“具”当作副词使用,作通假字解释。[2]多观察一些文言文语料,我们发现“俱”和“具”作副词使用时的句式特征和语义指向多数情况是不一致的,因此一概将“具”作通假字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下文我们依次归纳“俱”和“具”在古汉语中作为副词使用时的句式特点和语义指向,指出哪些句子中的“具”是通假字,并给出判断依据。

首先来看“俱”所在句子的句式特点。在主语上,“俱”所在句的主语一定是复数,如:

1.刘敏、左护军、扬威将军,与镇北大将军王平俱镇汉中。(陈寿《三国志》)

2.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很显然三个句子主语“刘敏、左护军、扬威将军,与镇北大将军王平”“王子猷、子敬”“天下寒士”都是多个人。

谓语上稍微复杂一点,“俱”所在句谓语可以是单独的形容词或动词,也有短语。如:

4.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5.誓不与贼俱生。(文天祥《〈指南录〉后续》)

6.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张岱《于园》)

4、5句的谓语“净”“生”分别是单音节的形容词和动词,第6句的谓语是状动结构,但是这里的谓语有个共同特点,即都是非及物结构。

接着再来归纳一下“俱”的语义指向特点。

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8.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9.皇帝及百寮俱见五色光现,皆云是佛光,百寮拜贺圣感。(静、筠二禅师《祖堂集》)

在7句中“俱为一体”意思是指内宫和外府在奖惩上应该是一致的,“俱”作为“全、都”的语义指向“内宫和外府”这一个表复数意义的整体;8句中“四时俱备”的意思是四个季节都有青林翠竹,“俱”的语义指向其前的“四时”;9句中“俱见五色光现”的是“皇帝及百寮”,“俱”的语义指向皇帝和百官。“俱”翻译成“全、都”,语义指向是句子动作、行为发生的主体,这也为我们解释了为何“俱”出现的句子施事主语都是复数。

“具”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有两种情况,一是和“俱”的句式特点、语义指向特点一样,暂称为“具1”,如下面的句子(部分语料摘自《汉语大字典》中的例句[3]):

10.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

11.秋日凄凄,百卉具俳。(《诗经·小雅·四月》)

12.君臣欢康,具醉醺醺。(张衡《东京赋》)

13.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几个句子,主语都是复数,谓语动词都是非及物结构,且“具”表示的“全、都”的意义也指向前面的动作主体,我们认为“具1”是通假字,通“俱”。郭锡良等也指出:“在先秦‘具’用作副词,偶然可作‘俱’讲。但是,后代就不这么用了。”[4]

另一类句子中的“具”和“俱”的特点不同,我们暂称为“具2”。首先,在句子的主语上,不一定是复数,可以是单数。谓语动词一般不是单音节形容词、动词,多是复杂的动词性短语,其共同点是短语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如:

14.良乃入,具告沛公。(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5.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6.专使却来,具说前事,观察使遥申礼拜。(静、筠二禅师《祖堂集》)

这三个包含“具”句子的谓语都相对复杂,且谓语里的动词“告”“言”“说”都是及物动词。而含“俱”和“具 1”句子的谓语相对较简单,而且谓语里的动词成分多是不及物动词、形容词。

其次,在语义指向上,“具2”的语义指向施事主体所发生的动作、行为。可以翻译成“详细、详尽”。如:

1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8.徐凿堑安营讫,乃入谒,具陈其状。(陈寿《三国志》)

19.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三个句子中的三个施事主语都是单个人,“具”的语义指向肯定不是前面的主语,而是其后的动作、行为。17句中“具告”是项伯详细地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张良;18句中“具陈其状”即把他知道的状况详尽地陈述出来;19句中“具道所以”是王安石详细地说出自己这样做的理由。

我们再来看看文章开头提到的《桃花源记》中的两个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在句式特点上,两句的主语都是单数——渔人,谓语成分都是复杂结构且动词是及物动词。在语义指向上,两句都指向施事主体所发出的行为:“具答之”即把自己来这里的所有经过详细告诉桃花源人,“具言所闻”把自己所知道的外界情况全部告诉桃花源人。很显然它和“俱”的句法特点、语义指向都不一样,将其作通假字处理并不合适,应该是上文论述的“具2”。

在文言文中“俱”和“具”做副词使用时,二者有明显区别亦有联系。“俱”所在句的主语肯定是复数,谓语动词可以是单独的形容词、动词等,“俱”可以翻译为“全、都”,语义指向句子动作、行为的主体发出者。“具”的使用分为两类,第一种情况和“俱”的句法特点、语义指向一致,是通假字,可以译作“全部、都”,表示范围;第二种情况,“具”所在句的谓语成分较复杂,且所在句子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语义指向施事者所发出的动作、行为,则“具”不能作通假字理解,可以翻译成“详尽地、一五一十地”,表修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意到了“具”的这两种使用情况,但并没有把这两种意义予以区分。[5]

[1]语文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王福庆等主编.学生古汉语辞典[Z].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3]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4]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猜你喜欢

古汉语及物动词复数
评析复数创新题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求解复数模及最值的多种方法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引入
复数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s 1~6复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