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特质对手机依赖的影响研究

2014-03-06宋亮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控制能力身心效能

宋亮

(宿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自我特质对手机依赖的影响研究

宋亮

(宿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手机依赖行为是当前媒体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索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效能对手机依赖的影响。研究显示,自我控制是对手机依赖影响效应最大的自我特质,其对手机依赖的三个维度戒断症状、渴求性、身心影响都产生负向效应。而自尊和自我效能只能够负向影响手机依赖中的戒断症状、渴求性两个维度,对身心影响维度的影响效应不显著。

手机依赖;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效能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手机的使用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消除孤独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公共场合手机使用的行为、手机辐射的影响、手机的过度使用以至产生依赖行为等问题(Toda,2013)。[1]其中手机依赖行为是媒体和学术界最为关注的手机使用问题。

“手机依赖”也被称为“手机成瘾症”、“手机综合症”,当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大多对其定义时,多描述其具体表现。师建国(2009)将其定义为个体使用手机的失控,导致其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况。[2]Toda(2009)等人把手机依赖定义为过度使用和间歇性的渴望使用移动电话。[3]

从2001年开始,手机的普及率直线上升,导致带来的手机依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手机依赖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而年轻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是“手机依赖”的主要群体,学术界在对手机依赖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在校大学生。[4]总的来看,国内基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到手机依赖的症状、手机依赖总体状况调查等方面,基本上采用的是定性研究和统计性描述方式为主。对手机依赖的成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匮乏,这就需要研究者将手机依赖与其他相关变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期望能够发掘手机依赖形成的内外机制。本文期望探讨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效能等自我特质因素对手机依赖的影响,能够对手机依赖行为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二、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是人格特质中关于自我价值感的核心概念,能够影响自我对周围环境的应对方式。自尊具有重要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功能,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Kernis,2003)。[5]研究显示低自尊的人会缺乏自信和个体稳定性,低自尊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会过度反应或者被动应对负面评价,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无法改变当前状况或者很难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而高自尊者能够从容面对各种外部压力,表现出个体的稳定性和自信心,不容易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指责、外部负面反馈或者其他各种说服性信息(Anderson,1994)。[6]

对于低自尊者来说,要采用某种逃避方式以应对他人的负面评价或减少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Craig,1995)。[7]而依赖行为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逃避以减少焦虑、痛苦、人际压力等负面情绪(刘红,王洪礼,2011)。[8]那么对于低自尊水平者,如果使用网络、手机等来逃避负面情绪就容易产生对网络或者手机的依赖行为。例如研究探讨自尊和网络成瘾的症状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已经表明自尊和网络成瘾成负相关关系。换句话说,低自尊者相比较高自尊者更容易产生网络成瘾行为(Yea,Kim,2003)。[9]在此同样,手机也是潜在的上瘾物品,用户依靠他们能够逃避负面情绪。基于以上的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低自尊水平者相比较高自尊水平者的手机依赖倾向会更高。

自我控制指的是,个体抵抗内在欲望的能力,以便他可以实现更理想的结果(Craig,1995)。[7]自我控制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同时自我控制能力高的人比自我控制水平低的人的幸福水平要高,自我控制能力高的人拥有较高的平均成绩,更好调节能力,更少暴饮暴食和酗酒,更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技能(Tangney,2004)。[10]

通过自我控制和网络使用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显示了,自我控制水平低的人难以控制他们在互联网上的金钱和时间花费,进而形成网络依赖,以逃避社会和精神压力(song,2004)。[11]通过自我控制水平和网络依赖关系的研究结果,可以逻辑上推断自我控制欲手机依赖之间的也存在相同的因果机制。由于手机具有更好的移动性和便携性,让用户在观看电影、玩视频游戏、听音乐和支付商品,自我控制水平低的人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假设2:低自我控制水平者相比较高自我控制水平者手机依赖倾向会更高。

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个任务的期望,自我效能包含两个成分,即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其中效能预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实施某种行为能力的主观评价,结果预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够带来某种结果的推测(Bandura,2003)。[12]当个体确信自己具有进行某一活动能力时,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由此产生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而当个体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对工作就会产生回避消极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所以自我效能能够决定个体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激励自我和如何行为(Bandura,1999)。[13]

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体系中,自我效能是影响行为的最核心概念,自我效能能够通过动机、认知、选择历程、情感等促使人行为的变化(孟慧,2001)。[14]当个体自我效能水平较高时,对完成某个行为的信心越足,就越具有行为的信心,就越容易改变现有行为模式。而信心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秦曙等人(2009)研究显示自信心较低是形成手机依赖的重要人格特征。[15]

低自我效能水平者对成功做事情缺乏信心,很难从其他事情上获得成就感,那么就转移到网络或者手机上去寻找安慰或者打发时间。同时当个体过度使用手机时,高效能感的人对于戒断手机依赖行为更有信心,那么就容易改变手机依赖行为,相反低自我效能感水平者对于戒断手机过度使用手机行为的信心就不足,就会表现出更多的手机依赖倾向。

假设3:低自我效能水平者相比较高自我控制水平者手机依赖倾向会更高。

三、研究设计

1.手机依赖,本文使用的手机依赖量表,借鉴的是陶舒曼等(2013)开发的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该问卷共有13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标准,得分越高,表明对手机依赖的程度越高。该量表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戒断症状、渴求性与身心影响。[16]

2.自我特质,本文在研究中对自尊的测量,借鉴的是田录梅(2006)根据中国人特征验证修订Rosenberg的量表,共有8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标准,得分越高代表自尊水平越高。[17]对于自我控制的测量,借鉴的是Lee,Kim(2005)设计的量表,共有6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标准,得分越高代表自我控制水平水平越高。[18]对于自我效能的测量,借鉴的是王才康等(2001)验证的量表,共有8个题项,采用根据李克特5级评分标准,得分越高代表自我效能水平越高。[19]

3.数据收集,选取安徽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方法为随机抽样,学生通过自评问卷,对其手机依赖程度和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效能进行评估。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收回313份,回收率89.42%。被试者年龄在17—23岁之间;学科分布为文科生154人,理科生159人;性别分布为男生183,女生130人;年级分布为大一79人,大二83人,大三89人,大四62人。

4.统计分析,本文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四、研究结论

1.数据检验

利用Amos17.0对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量表进行验证性分析,得出NFI为0.925,RFI为0.913,CFI为0.923,GFI为0.934,AGFI为0.923,RMSEA为0.072,各指标拟合优度良好,说明所使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表1 统计性描述

2.人口统计变量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按照性别进行分组,然后采用t检验的方式,探索两组之间的手机依赖之间是否存在差别。t检验的结论显示性别的手机依赖的戒断症状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t=2.54,p〈0.05),男性的戒断症状小于女性的戒断症状。性别与手机依赖的渴求性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t=3.12,p〈0.01),男性的渴求性要小于女性。但是性别与手机依赖的身心影响相关性不显著(t=0.46,p>0.05)。

表2 不同性别在手机依赖的描述性统计

对于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手机依赖的差别,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结论显示,戒断症状(F=1.224,p>0.05),渴求性(F=1.117,p>0.05),身心影响(F=1.404,p>0.05),这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的三个维度之中都没有显示出统计学的差异。

表3 不同年级在手机依赖的描述性统计

3.自我特质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1)自尊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通过把被研究对象,按照自尊水平的大小分成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采用t检验的方式,探索两组之间的手机依赖倾向是否存在差别。t检验的结论显示自尊水平和戒断症状之间存在相关关系(t=2.52,p〈0.05),高自尊组的戒断症状要小于低自尊组,这表明自尊和戒断症状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自尊水平与渴求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t=2.05,p〈0.05),高自尊组的渴求性要小于低自尊组,这表明自尊能够负向影响渴求性。而自尊水平与身心影响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t=0.35,p>0.05)。假设1得到了部分验证。

表4 自尊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2)自我控制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通过把被研究对象,按照自我控制水平的大小分成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采用t检验的方式,探索两组之间的手机依赖之间是否存在差别。t检验的结论显示出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的戒断症状之间存在相关关系(t= 5.50,p〈0.001),高自我控制水平者的戒断症状要小于低自我控制组,这表明自我控制能够负向影响戒断症状维度。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的渴求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t= 4.44,p〈0.001),高自我控制组的渴求性要小于低自我控制组,这表明自我控制能够负向影响渴求性维度。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的身心影响维度呈负相关关系(t= 2.97,p〈0.01),高自我控制组的身心影响要小于低自我控制组,这表明自我控制能够负向影响身心影响维度。假设2得到了证明。

表5 自我控制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表6 自我效能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3)自我效能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通过把被研究对象,按照自我效能水平的大小分成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采用t检验的方式,探索两组之间的手机依赖之间是否存在差别。t检验的结论显示自我效能和手机依赖的戒断症状存在相关关系(t=3.32,p〈0.01),高自我效能组的截断症状要小于低自我效能组,这表明自我效能能够负向影响戒断症状。自我效能和手机依赖的渴求维度存在相关关系(t=4.19,p〈0.001),高自我效能组的渴求性要小于自我效能组,这表明自我效能能够负向影响渴求性。而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的身心影响维度之间关系不显著(t=1.78,p>0.05)。假设3得到了部分验证。

五、讨论

通过研究证明了低自尊水平的人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保持一致。研究中所采用的手机依赖量表的3个维度中,戒断症状与渴求性两个维度代表了成瘾行为的心理,而身心影响主要体现的是过度使用手机对使用者身心带来的影响。研究显示,低自尊水平的人在戒断症状与渴求性两个维度要高于高自尊水平的人,但是在身心影响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差异。这表明低自尊者在生活中更离不开手机,当减少或停止手机使用时会感觉烦躁、心情低落、沮丧等。但是对于低自尊水平者并没有由于使用手机导致更多的睡眠质量差、不健康饮食等问题。这可能是低自尊的人对自己有着更低的评价,对自己的观点更缺乏自信,同时也更缺乏与别人交流和互动的意愿。为了抵消无聊、打发时间等,更容易通过手机玩游戏、看新闻等来寻求快乐。但是低自尊水平者并没有表现出对手机使用的控制能力更低,对于正常的学习、工作方面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更差的特征。

研究证明了低自我控制水平者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而且自我控制水平对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影响效应非常显著。低控制能力的人不仅仅在戒断症状和渴求性两个维度要高于高控制能力者,同时在身心影响维度也要高于高控制能力者。由于现在3G手机的普及,手机除了能够实现原有通话、短信的功能外,各种应用非常丰富,包括在线游戏、网络新闻、微博空间、在线聊天等。控制能力较弱的人更容易沉溺于网络手机的使用,这就造成戒断症状和渴求性要高。同时控制能力较差者很难控制自己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睡眠、饮食等行为,从而在身心影响方面要表现得更差。自我控制能力对手机依赖的影响较为显著,这同时也为抑制手机依赖行为提供了一个思路,如果大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控制能力,就能够有效降低自身的手机依赖行为。

研究显示,低自我效能感水平者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研究显示,低自我效能感水平者在戒断症状与渴求性两个维度要高于高自尊水平的人,但是在身心影响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差异。低自我效能水平的人更可能对成功做事缺乏信心,很难从其他事情上获得成就感,那么就转移到网络或者手机上去寻找安慰或者打发时间。同时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人可能对自己去除手机依赖的信心也不足,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手机依赖。低自我效能感水平者相比高自我效能感水平者在身心影响方面并没有表现得太低,这可能由于低自我效能水平者更可能是性格内向的人,这些个体转向手机的使用主要是克服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足和不适感,但是并不缺少对自己手机使用时间的控制能力,从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并不明显。

本文研究显示从总体上看女生的手机依赖倾向要高于男生,戒断症状与渴求性两个维度要高于男生,而在身心影响维度上与男生差异不显著。研究结论与国内其他相关调查研究保持一致。杜立操,熊少青针对广西四所高校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调查研究显示“相比男生,女生更可能体验更多的压力、孤独等消极情绪,更依赖于通过手机与外界更多的人交流,能够使不快、压力等情绪得到释放和解决,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手机依赖强度”。[20]孙玲针对宁夏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进行的调查研究认为“女生相比较男生更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利用手机、网络渠道也会较多,所以手机依赖倾向会更高”。[21]虽然女大学生对手机依赖倾向更高,但是由于女性自我控制能力相比较男性更高,更能有效调节手机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可能在身心影响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没有显示出比男性要高的现象。

[1]Toda M,Ezoe S..Multifactorial study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in medical students:Relationship to health-related lifestyle,Type A behavior,and depressive state[J],Ope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3,3(1),99-103.

[2]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3]Ezoe S,Toda M,Yoshimura K,et al.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lifestyle with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 students[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9,37(2):231-238.

[4]蔡亚兰,冯小宁.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分析[J].东南传播,2012,89(1):80-82. [5]Kernis,M.H.,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optimal self-esteem[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3,(14):1-26.

[6]Anderson,E.The code of the streets[J],Atlantic Monthly,1994,273:81-94.

[7]Craig,R.J.,The role of personality in understanding substance abuse[J],.Alcoholism Treatment Quarterly,1995,(13):17-27.

[8]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9]Yea,J.Kim,D.Effects of the internet uses and gratifications,flow,and dispositional orientation on the internet addiction[J],Korean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3,14,:45-83.

[10]Tangney,J.P,Baumeister,R.F.,Boone,A.L.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less pathology,better grades,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271-324.

[11]Song,N.Stress,Self-Control,and Self-Esteem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nternet Usage,Unpublished dissertation[D],Younsei University,Korea.2004.

[12]Bandura,A.,Caprara,G.V.,Barbaranelli,C.et al.Role of affective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on diverse spheres of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J],Child Development,2003,74(3):769-782.

[13]Bandura,A.,.self-efficacy pathways to childhood depression[J],Pers Soc Psychol,1999,76(2):258-259.

[14]孟慧,梁巧飞,时艳阳.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1):96-99.

[15]秦曙.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健康,2009,6(2):31-34.

[16]陶舒曼,付继玲,王惠,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编制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3,(1):26-29.

[17]田录梅.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J].心理学探新,2006,26(2):88-91.

[18]Lee,Y.,Kim,S.,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for self-control measurement scales[J],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2005,(10):29-51.

[19]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1):37-40.

[20]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26-28.

[21]孙玲,汤效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5):117-118.

[责任编辑:王少林]

B844.2

A

1674-3288(2014)03-0092-05

2014-04-25

宋亮(1985-),男,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

猜你喜欢

控制能力身心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网络发展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太极拳和慢跑锻炼对老人静态姿势控制能力影响的研究
给身心降个温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