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014-03-06宋帅邦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制造业新疆经济

宋帅邦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新疆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宋帅邦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制造业则是产业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本文利用EG指数对2005—2011年新疆16个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新疆制造业集聚程度2005—2008年总体处于下降趋势,2008—2011年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集聚程度的提高仍然是新疆制造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总体上看,新疆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工业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制造业;产业集聚;工业经济增长

一、引言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地理现象,是一定数量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高度集中。马歇尔于1980年开始关注产业集聚现象,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两个重要概念,开启了学术界对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之门。马歇尔之后,又出现了韦伯的区位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克鲁格曼和藤田昌久的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及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和钻石模型理论等经典的产业集聚理论。

关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Baldwin和 Forslid(2000)认为经济集聚会促进经济增长。[1]Ottaviano和Martin(2001)认为经济集聚会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发展又会刺激其他经济部门集聚到地区,进一步推动产业空间集聚。[2]Fujita和Thisse(2002)运用内生增长理论并假定非熟练劳动力不可自由流动、熟练劳动力可自由流动,同样得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结论。[3]Ciccone(2002)对英、法、德、西班牙、意大利欧洲五国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会影响劳动生产率,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4]Brulhart和Sbergami(2009)对产业集聚进行跨国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产业集聚会促进GDP增长,但当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产业集聚几乎不会影响经济增长。[5]

杨小凯(1988)指出,产业的空间集聚能够实现企业的收益递增而不是报酬递减。白重恩(2004)计算了中国32个行业1985—1997年的Hoover地方化系数,发现产业的地区集中度处于上升趋势。路江涌,陶志刚(2006)利用EG指数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在1998—2003年的集聚度发展趋势,发现中国产业集聚度仍处于上升趋势。[6]李杨(2009)梳理了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及识别和测度方法,并运用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三种方法对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7]孙浦阳等(2012)认为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关系。[8]魏玮,马松昌(2013)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适度集聚会带来规模经济,过度积聚则会引起规模不经济。[9]李大垒(2014)以中心—外围模型和社会嵌入理论为基础,推导出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同地区的空间差异因素,并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10]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目前测度产业集聚度的主要方法有行业集中度法、区位熵法、赫芬达尔指数法、空间基尼系数法、EG指数法以及DO指数法等。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产业集聚测度方法,但是大都是对一些方法和模型的变化与修正。

在上述方法中,空间基尼系数法没有考虑企业规模的差异,存在产业组织或区域差异造成误差的可能性,会由于产业中企业规模差异或区域大小差异而造成失真。DO指数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但是其计算需要企业层面的数据并与企业的距离有关,可操作性较差。而EG指数法解决了空间基尼系数失真的问题,在可操作性方面也强于DO指数法。鉴于其优越性,我们选择EG指数法作为本文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

假设:某个经济体(国家或者地区)的某个产业内有N个产业,且分布在该经济体的M个地理区域,EG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j为经济体某产业内j企业的规模表示经济体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总规模,N为经济体该产业内的企业数。

由于EG指数也需要企业层面的数据,而我国的统计资料上并没有公布这方面的数据,因此本文借鉴张卉(2007)根据EG指数的理论原理构造的修正的EG指数来进行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11]

在修正的EG指数中,首先根据Paulo等(2004),将总体地理集中度指数定义为Ga以代替公式(1)中的G:

其中,ni表示i地区某产业的企业数,n表示全国该产业的企业数,xi仍然表示i地区全部就业占全国就业的比例。使用与Elilsion和Glaeser(1997)相似的模型,得到的估计值:

可以看出,公式(4)与公式(1)很相似,只是在公式(4)中用Ga代替了公式(1)中的G,用代替了赫芬达尔指数H。事实上,如果产业中企业规模相同,公式(1)与公式(4)是完全相同的。

与公式(1)相比,公式(4)具有一定统计意义上的优势。首先,a指数也是无偏的,其次,其方差比EG指数更小。[11]鉴于张卉构造的a指数的优越性,本文采取该指数作为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数据来自于2006—2012年《新疆统计年鉴》及新疆各地州统计年鉴,由于各年鉴上并没有发布企业员工数量,因此我们用工业总产值代替就业人员进行计算。因为2011年的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的统计合起来作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为了保持行业的统一性,我们把前面各年份的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也合在一起作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由于南疆三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自治州)的数据无法获取,文中没有将南疆三地州计算在内。

三、产业集聚测度水平实证研究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虽然产业集聚已经逐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特别是在许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但产业集聚趋势仍以制造业最为明显。

经过对EG指数值的计算,由于计算方法带有估算性,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有些指数值出现了负数,有些数值比其他行业大得多,因此在分析中我们剔除了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的数据,只保留了其他16个制造业行业的地理集中度指数(表1)。

表1 新疆16个制造业地理集中度指数

对表1进行分析:

1.Ellision和Glaeser将地理集中度指数划分为三个区间:第一个区间是表示产业没有地方化现象;第二个区间是表示产业在区域上分布比较均匀;第三个区间是表示产业的聚集程度最高。按照这一标准,从总体上来看,新疆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度较高,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各年的集聚程度都很高;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在2007—2009年集聚程度较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2009年集聚程度很低。

2.从时间跨度上看,2005—2011年波动较大的行业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上升幅度分别达到了245.84%和210.96%,原因是这些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规模效益较强,产品的需求弹性高。下降幅度最大的为家具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下降了65.16%和58.4%,这些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其下降幅度远不如上升行业上升的幅度大。

3.总体来看,各制造业集聚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属于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2007—2009年产业集聚程度有所下降可能是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11年有些产业的集聚程度比2005年有所下降,但其下降的幅度远不如集聚程度上升的产业上升的幅度。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的“离心力”和“向心力”原理,产业的集聚和扩散取决于向心力(纯外部经济、市场规模效应和密集的劳动市场)和离心力(纯外部不经济、非流动性和地租)两种作用,这正说明了新疆制造业的向心力比离心力要大,使得产业集聚程度加强。另外,这也同新疆的资源、能源优势以及市场化程度的加强使得企业根据市场因素来选择区位有关系。

四、制造业集聚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制造业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从国际上看,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经历了工业化而实现经济高度发达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仍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制造业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制造业集聚程度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建立地理集中度指数a与工业总产值的回归模型,来刻画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由于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16个制造业一一进行拟合,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最高,因此我们选择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产业集聚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根据表1中计算的数据,并从相应年份的《新疆统计年鉴》查找了相应年份的工业总产值,为了消除价格因素造成的影响,保持数据的可比性,所有的工业总产值都采用以2005年为基期的可比价格。

利用统计软件STATA12.0对所得数据进行多次拟合,得到最优回归方程为:

上述回归说明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聚程度与工业总产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其实大多数制造业的行业集聚度都与工业总产值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少数存在弱负相关性的行业也都是受资源禀赋限制的行业。

(二)增长集聚弹性

为了更深入细致地考察工业总产值对不同制造业集聚度变化的敏感程度,本文在弧弹性的基础上定义了增长集聚弹性:

表3 16个制造业的增长集聚弹性(2005—2011年)

通过增长集聚弹性可以考察工业总产值对不同制造行业集聚度变化的敏感程度,考虑到弹性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我们计算了2005—2011年新疆16个制造业的增长集聚弹性(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增长集聚弹性较大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都是存在较强的规模效应的产业;而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都属于老牌成熟产业。增长集聚弹性反映了不用制造业行业集聚度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为我们制定产业政策来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了决策参考。

五、政策建议

1.抓住19省市对口援疆的历史机遇,发展产业集群

首先,用足产业优势,做实做优产业援疆。新疆是全国重要的资源能源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资源能源进口战略通道,要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推动一批煤炭、冶金、焦化、煤化工循环经济项目和装备制造业项目,尤其是大企业大集团落户新疆,带动新疆产业的发展。其次,用足社会资源,做深做新智力援疆。深化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援疆工作向纵深发展,积极吸引一批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落户新疆,带动新疆同类产业的发展,同时,改革科技体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型新疆的建设。

2.发展特有的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新疆具有矿产资源和农牧业资源的优势,要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竞争力,实现优势产业的跨越发展。积极建设大型煤、石油、特色非金属矿物加工企业集团,延伸煤炭、石油产业链,形成一批煤炭、石化产业集群及国家级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发展特色林果业、畜产业,争取做到农产品加工业的高科技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在承接内地纺织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加快技术进步,全面振兴纺织业。

3.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立足新疆的资源能源基础,加强政策支持,培育起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和集团。发挥风能、光能、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优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发展热敏元件、多语种软件等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加大研发投入,鼓励自主创新,发展具有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品等生物产业。

4.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产业集群

在吸引优势产业集聚到现有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有效利用区域资源和园区特色,发挥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经济拉动、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和辐射带动效应,将产业园区作为发展产业集群的载体,优化环境,提高产业关联度,强化科技创新,依托大企业,配套发展中小企业,不断对产业链进行延伸或重构,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鲜明特色、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1]Baldwin.R.E and Forslid,R.The Core—Periphery Model and Endogenous Growth:Stabilizing and Destabilizing Integration,Economic,2000,(67):307-324.

[2]Martin.P.and G.Ottaviano.Growth and Agglomeration,International Economic R eview,2001,(42):947-968

[3]Fujita.M and Thisse.J.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Cities,Industrial location and R egional Grow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Ciccone A.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Europe,European Economic R eview,2002,(46):213-227.

[5]Brulhart and Sbergami.Agglomeration and growth:cross—country evidence,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9,(65):48-63.

[6]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3).

[7]李杨.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9,(4):144-151.

[8]孙浦阳,韩帅,张诚.产业集聚结构与城市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J].财经科学,2012,(8):49-57.

[9]魏玮,马松昌.基于动态面板GMM分析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3,(6):23-32.

[10]李大垒.城市依附、社会嵌入与金融产业集聚——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33-42.

[11]张卉.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上海:复旦大学,2007:59-60.

[责任编辑:董建军]

F207

A

1674-3288(2014)03-0023-05

2014-05-13

2013年度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基于乌昌经济区的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的关系研究”;2013年度新疆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的关系研究——以乌昌经济区为例”(XJGRI2013135)

宋帅邦(1988-),男,山东青岛人,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制造业新疆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疆多怪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