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在真菌性鼻窦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14-03-06谷宏辉东莞企石医院五官科广东省东莞市5235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术腔真菌性鼻窦

谷宏辉 李 永 肖 勇 东莞企石医院五官科,广东省东莞市 523500

由于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存在大量不合理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以及激素,真菌性鼻窦炎在鼻窦炎的发病中的比例日益增高,部分医院以及地区的统计结果显示,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已经超过慢性鼻窦炎总数的15%[1]。该病日益攀升的发病率引起了学界以及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为探索出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选择2009年11月—2010年7月进入我院进行真菌性鼻窦炎治疗的患者65例,对其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临床观察患者的康复状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登记,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1月—2010年7月进入我院进行真菌性鼻窦炎治疗的患者65例,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2±2.5)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9年,平均病程(8.1±1.1)年。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均对其进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结果显示均属于单侧发病,具体情况如下:蝶窦28例,上颌窦19例,筛窦18例。CT检测发现,其中窦腔存在的内软组织密度影充填以及分散不规则的斑块状钙化灶患者46例。鉴于真菌感染的影响,46例患者中出现上颌窦内侧壁骨质被破坏的情况12例,检测中还出现15例患者CT显示为慢性鼻窦炎,后经医生在鼻内镜术后病检最终确定为真菌性鼻窦炎。

1.2 方法 术前要求患者仰卧位平躺,对其实施局部麻醉,特殊情况下对患者的肌肉进行55mg杜冷丁注射液以及20mg的非那根注射液注射。65例患者全部施行鼻内镜手术,手术过程中主治医师依据患者鼻腔局部解剖的异常情况,相应地进行鼻中隔矫正手术18例,对患者中鼻甲或泡性中鼻甲进行部分切除20例,实施鼻息肉切除8例,使用内镜对相应病灶鼻窦开口进行扩大,临床医师必须确保对患者窦腔内干酪样物及脓性物彻底的清除,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窦腔进行多次冲洗后,使用氟康唑进行窦腔冲洗。手术结束后所有患者均使用高膨胀的止血海绵填塞术腔,为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出现感染,要对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患者接受手术48h内要对填塞物及时取出,术后72h内用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鼻腔冲洗,清洗1~2次/d,叮嘱患者术后7d内使用激素类鼻喷雾剂进行喷鼻,2次/d,并开始在鼻内镜下进行术腔清理,通常情况下,第1个月的清理频率为1次/7d,第2个月1次/14d,第3~6个月1次/月。

2 结果

术后65例患者的症状全部消失,在随后进行的定期门诊复查中,清理鼻腔及各鼻窦口开放情况均符合正常标准,没有出现粘连现象,复查过程中,发现65例患者3个月复查结果为术腔上皮化46例,4个月术腔达上皮化16例,5个月术腔达上皮化3例。调查中发现3例患者患有糖尿病,血糖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在随后进行的3个月~2年半的复查中,患者均未出现复发的症状。

3 讨论

真菌在医学界属于条件致病菌,临床证明真菌性鼻窦炎是因为真菌而引发的一种鼻窦疾病,其中曲菌感染为最常见的类型,当机体内存在适宜真菌繁殖的环境时,真菌性鼻炎的发病率便大大提高[2],如鼻中隔偏曲等,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激素,都会对人体内部免疫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客观上对真菌的生长繁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真菌性鼻窦炎可以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侵袭型、非侵袭型、暴发型[3],本文的65例患者中有63例被诊断为非侵袭型,非侵袭型鼻窦炎在临床表现上和慢性细菌性鼻窦炎十分相像,个别患者在手术前无法准确的区分,通常来说,涕中带血是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标志。63例患者中有59例患者涕中带血;2例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发现上颌窦内侧壁出现骨质损害,但并没有发现邻近组织受浸润的表现,将其诊断为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暴发型真菌性鼻窦炎属于十分严重的鼻炎类型,临床通常误诊为鼻窦恶性肿瘤,本院收治的65例患者没有出现该种类型。在鼻内镜技术日益完善的情况下,鼻内镜手术凭借着以下优点被临床医生广泛使用:(1)对患者鼻窦内的变应性黏蛋白以及真菌皮屑能够高效清除。(2)最大限度地保障窦黏膜完整性的同时,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通气引流通道。(3)为医生进行更加方便的术腔观察以及处理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4]。

本组研究证实,采用鼻内镜手术处理真菌性鼻窦炎过程中,患者的创伤相对较小、不需要忍受巨大的痛苦,与此同时还能够对鼻窦真菌病患者的鼻腔、鼻窦引流问题进行高效的解决,建立起顺畅的通气引流通道,对真菌生长繁殖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清理,不仅如此,使用鼻内镜手术还能方便术后医院例行的复查以及随访工作,对引起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因进行有效矫正,这种处理方法不仅能对鼻腔、鼻窦的一些正常功能进行最大限度的保留,还能够对病变进行有效清除。鼻内镜手术在临床中属于微创手术,患者接受治疗后机体功能恢复的时间较短,为临床医生进行后组鼻窦病变的治疗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把传统的根治性以及破坏性手术转变为功能性手术,有效地解决了既往使用的上颌窦根治术容易出现引流不畅,局部创伤对患者造成巨大伤害的缺点。因此,鼻内镜手术在真菌性鼻窦炎治疗过程中,具有创伤面积小、治愈率高且复发例数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赵杰.鼻内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26-28.

[2]杨友华.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408.

[3]罗文龙,王晶晶,戴胜利.鼻内镜下局限性中隔矫正术在同期鼻窦手术中的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2):1311-1312.

[4]吴丽.鼻窦内窥镜鼻窦手术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6):440-441.

猜你喜欢

术腔真菌性鼻窦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全方位护理干预应用于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中的分析
乳突根治术后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再植入病例分析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开放式乳突根治术的临床应用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经济型鼻窦球囊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探讨各型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表现
心理护理和健康护理对真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肺部真菌性肺炎的临床治疗观察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