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现状探讨

2014-03-04史萍慧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36期
关键词:多潘立酮胃脘西药

史萍慧,琚 坚

(1. 昆明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云南 个旧 661000;2.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10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功能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其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代谢性、全身性疾病解释。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我国的调查资料显示,FD患者占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左右[1]。由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西医治疗至今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针对本病进行有效治疗的研究一直是消化领域的热点。近年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FD疗效好,复发率低,现将FD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 西医诊断及分型

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结合临床观察,只要出现以下4大常见症状(进食后饱胀不适、上腹部疼痛、早饱感觉、上腹部烧灼感)之一,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症状发作时间累计超过3个月以上,而且查不出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即可诊断为FD[2]。FD包括了2种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S)。

2 中医诊断及分型

2.1中医诊断 祖国医学中并没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多将其归属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痞满之名首见于《内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痞的基本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胃脘痛又称胃痛,其名始见于《黄帝内经》,胃脘痛在宋代前多作为症状名而存在,金元时期医家才将其作为病证名提出,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主治心法》首载“胃脘痛”病名,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首次将胃脘痛作为独立病证,明确指出胃脘痛的病位在脾胃;明清时期胃脘痛病名正式确立。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了消化不良中医诊治共识意见[3],指出FD属中医“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以上腹部胀满不适、餐后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可命名为“痞满”;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可命名为“胃脘痛”。基于以上对FD病名的认识,结合罗马Ⅲ诊断标准,根据FD的2个不同亚型及其各临床表现,餐后不适综合征应属于“痞满”范畴,而上腹痛综合征则属于“胃脘痛”范畴。

2.2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2002年国家药监局制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将“痞满”分为 5个证型,包括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饮食停滞证;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将该病分为以下5型: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参照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5]FD的中医分型如下:肝气郁结证、肝气犯胃证、脾胃气虚证、湿热滞胃证、寒热错杂证。

3 西医发病机制

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上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②内脏高敏感性;③胃酸分泌增加或对酸敏感性增加;④胃肠激素紊乱;⑤幽门螺杆菌感染;⑥精神心理因素。

4 中医发病机制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升胃降,气机不息。若情志不调、肝郁气滞、饮食不节、湿热郁结、寒热错杂、脾胃虚弱均可使脾胃升降失职,出现上腹痛、腹胀、早饱等症状。现代中医学者多认为本病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肝郁脾虚气滞是其病理基础,情志不畅和饮食积滞贯穿于疾病始终[3]。

5 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FD在理论上、实践上不断取得突破。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对本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医方药与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抗焦虑抑郁药的联合运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5.1疏肝健脾理气方药联合西药治疗FD 肖兴仕[6]应用吗丁啉、洛塞克、逍遥丸治疗FD 29例,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单纯使用西药组;买凤云[7]用加味逍遥散联合黛力新治疗FD,总有效率达95.24%,疗效高于单用黛力新;郭金群等[8]应用吗丁啉、多虑平联合疏肝健脾中药(柴胡、黄芪、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生地黄、甘草、炒酸枣仁、百合)治疗FD,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和单用中药者(P<0.05);文彬等[9]采用多潘立酮加疏肝和胃消痞方加减治疗FD 40例,治疗组患者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餐后饱胀、上腹痛、嗳气、食欲不振的改善程度尤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蔡学兵[10]采用多潘立酮加疏肝健脾汤治疗FD 60例,临床痊愈30例,显效2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对照组临床痊愈15例,显效18例,有效18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1.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国凤等[11]应用抑酸、促动力、抗抑郁焦虑、根除幽门螺杆菌等西药联合逍遥散加减治疗FD患者96例,治愈率93.75%,有效率6.25%,治愈者2 a内无复发;欧阳雪辉[12]研究了逍遥丸联合吗丁啉、雷尼替丁个体化治疗对FD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FD的情况有明显的好转,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邱书瑾[13]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联合多潘立酮治疗FD 38例,疗效较单纯医药治疗组好(P<0.05),中医的疏肝解郁剂与西医的胃肠动力药联合治疗FD效果满意,安全性好;黄正扬[14]采用自拟疏肝理气方药联合伊托比利、泮托拉唑治疗FD,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对照组总有效率77.1%,中西医结合治疗FD取得较好疗效;许忠良[15]应用西药西沙必利、泮托拉唑、谷维素、阿普唑仑联合自拟柴芍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FD 60例,治疗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FD疗效显著,是治疗FD的有效方法。

5.2健脾理气方药联合西药治疗FD 傅遂山[16]用六君子汤合越鞠丸加减同时配合西沙必利、氟西汀及谷维素片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0.2%,仅用西药的对照组为72.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杨庚秀[17]将144例FD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洛塞克、吗丁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组有效率95.8%,对照组有效率79.20%,提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FD疗效显著,可提高治愈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康景峰[18]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胶囊联合香砂养胃片治疗FD取得满意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2.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王阳等[19]自拟和胃汤(补气健脾和胃)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老年FD 61例,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治疗组的量化评分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陈勇平等[20]采用香砂六君子汤联合雷尼替丁、吗丁啉、谷维素等西药治疗FD,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雯[21]采用香砂六君子汤联合多潘立酮治疗FD,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6%,中西医结合治疗FD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李战华[22]使用多潘立酮加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FD 93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维琴[23]予理气健脾消胀方结合多潘立酮治疗FD患者40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辛开苦降方药联合西药治疗FD 肖朝阳等[24]观察了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西药多潘立酮片治疗FD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总有效率78.6%,提示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FD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西药;刘善芝[25]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沙比利、黛力新治疗FD,中西医结合治疗FD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医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1.9%,对照组总有效7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4理气健脾消食方药联合西药治疗FD 王宏艳[26]采用西沙必利加保和丸加减治疗FD,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79%,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朱艳丽等[27]研究表明,四磨汤、多潘立酮片联合阿米替林治疗FD,症状评分改善及胃窦排空率均较单用四磨汤及多潘立酮片组显著提高。

5.5其他方药联合西药治疗FD 顾小生等[28]研究发现,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加六味安消胶囊治疗FD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健胃消食片加六味安消胶囊组;郭虎军等[29]采用三仁汤加减联合奥美拉唑、多潘立酮治疗湿浊中阻型FD,治疗组总有效率96.25%,对照组总有效率76.38%,治疗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徐晓众等[30]使用旋覆代赫汤加多潘立酮及雷尼替丁治疗FD 124例,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中药组有效率为78%,西药组75.7%,前者与后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冯伯林等[31]采用常规西药联合中医辨证分型自拟方药治疗FD,观察到中西医结合治疗FD具有消除症状快、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6 评述及展望

通过CNKI数据库共检索近3年来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FD文献57篇,其中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治疗12篇;逍遥散为主方治疗5篇;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治疗6篇;半夏泻心汤为主方治疗4篇,自拟方药治疗23篇(辨证分型施治5篇),体现了疏肝健脾、和胃开痞的中医治疗原则,与FD肝郁脾虚气滞的病机相吻合。西药治疗包括了抑酸剂、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抗焦虑抑郁药、根除幽门螺杆菌等,其中以多潘立酮、泮托拉唑、雷尼替丁、黛力新等药物的使用较多。

FD不但患病率高,而且临床症状容易长期、反复发作, 尽管现代医学在FD的诊断分型、发病机制及治疗上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当前对于FD以对症治疗为主,多围绕改善胃动力、抑酸、根除幽门螺杆菌、抗抑郁等方面进行,治疗效果有限,有些西药由于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FD有疗效好、复发率低、患者容易接受的优点。虽然FD的中西医结合药物研究不断见诸文献,但查阅了许多临床资料发现,FD的临床辨证分型差异较大,证候纷繁杂乱。为了规范FD证候分类,已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010)》、《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0,苏州)》等行业标准的出版,但临床大多数医师依然根据自身经验进行辨证施治,临床疗效评判也不一致,大多未按照诊疗规范实施诊疗。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FD的文献中,大部分学者仅选用单一组方联合西药治疗FD,不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难以实现客观化;很多医师同时应用抗焦虑抑郁药与中药治疗FD,导致疗效判断时不能准确区分是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效果,还是西药抗焦虑抑郁的作用;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鲜有医家从病证结合(辨病及辨证相结合)的角度去考虑,研究者大多只评判治疗结束时的疗效,对长期疗效少有研究,而事实上,FD是一个复发率较高的疾病,因此,要追踪长期疗效,才能全面评估FD治疗的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FD的优势仍需通过规范、客观、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充分证明。

今后,应进行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FD循证医学的研究,为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FD供确切依据;从病证结合的角度,开展随机、多中心、大样本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FD作用机制的临床和试验研究,以获得确切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徐永健. 内科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98-399

[2] 陈鑫,王邦茂.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规范诊断—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解读(二)[J]. 中华全科医生杂志,2008,7(9):587-589

[3]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消化不良中医诊治共识意见[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6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34-137

[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545-1546

[6] 肖兴仕.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探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3,9(1):92-93

[7] 买凤云. 加味逍遥散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394-395

[8] 郭金群,郭晓娜.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3:56

[9] 文彬,贺其松,杨俊.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2010,42 (6):21-22

[10] 蔡学兵.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疗效观察[J]. 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97-98

[11] 刘国凤,谭荣.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6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6):481

[12] 欧阳雪辉. 逍遥丸结合西药个体化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8):46-47

[13] 邱书瑾. 柴胡疏肝散加味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 中医药信息,2010,27(4):82-83

[14] 黄正扬.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2):123

[15] 许忠良.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疗效观察[J]. 华西医学,2009,24(2):3178-3179

[16] 傅遂山.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41例[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1:100

[17] 杨庚秀. 六君子汤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1):2455-2456

[18] 康景峰.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0例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6):196-197

[19] 王阳,周锋利.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5):513-514

[20] 陈勇平,谢建勇,毛建勇.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5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303-305

[21] 周雯.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探讨[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51-152

[22] 李战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学,2011,12(1):16-18

[23] 陈维琴.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2011,29(3):75-77

[24] 肖朝阳,徐秀梅. 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多潘立酮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2例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12,44(1):53-54

[25] 刘善芝.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6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9):395

[26] 王宏艳.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2):1388-1389

[27] 朱艳丽,秦咏梅,等. 四磨汤,吗丁啉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29):3028-3033

[28] 顾小生,童昌珍.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5):511-512

[29] 郭虎军,杨天明. 三仁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0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9):28-30

[30] 徐晓众,李旗峰.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45-46

[31] 冯伯林,王莉芳.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治疗[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523-524

猜你喜欢

多潘立酮胃脘西药
雷尼替丁与多潘立酮联合用药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雷尼替丁与多潘立酮联合用药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