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阳市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建设与探索

2014-02-24卢自勇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卢自勇,谭 晋,朱 玲,李 冰

(贵阳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0)

贵阳市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建设与探索

卢自勇,谭 晋,朱 玲,李 冰

(贵阳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0)

贵阳市有93个社区,27个社区达到了贵阳市市级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创建要求。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各个社区特色仍不突出,建设内容的针对性不明显。通过对贵阳市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创建机遇、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针对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绿化系统建设、垃圾处理、排污系统及创建实施保障建设进行探索研究,并就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措施。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绿色社区

1 贵阳市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创建机遇

2012年以来,随着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市相继举行,生态文明建设备受人们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也越来越鲜明,“绿色发展与产业转型”、“和谐社会与包容发展”、“生态安全与环境治理”和“生态文化与价值取向”是论坛开班以来的四个支柱议题。同时,论坛期间的主题系列活动中选择了部分社区作为参观及推介示范点,展现了贵阳市绿色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和过程。

贵阳市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绿色细胞工程建设,开启了贵阳市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建设的新篇章。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各个社区特色还不突出,建设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任务还很繁重,对于生态文明绿色社区软件和硬件系统建设还需深入探索和研究。

2 生态文明绿色社区的内涵与意义

狭义的生态文明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一定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居住区(小区)。广义的生态文明绿色社区是实现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2]。“生态文明绿色社区”的建设是贵阳市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内在要求,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相关内容,提出了贵阳市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创新性内涵:生态文明绿色社区是以“绿色”为基础,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区。

3 贵阳市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创建现状及分析

3.1 社区现状

2010年,贵阳市创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在全国率先撤销49个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成立93个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人口238.43万,服务面积494.58 km2。

可将贵阳市社区大体分为五类:新建城区为主的社区、老城区范围内的社区、城郊结合部的社区、混合社区以及农村社区。其中老城区范围内社区所在比例较大,为37%,其次是城郊结合部,占30%。

表1 贵阳市社区现状统计

3.2 贵阳市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建设现状

2013年3月,由贵阳市群工委在全市开展“三创一强一提升”活动,“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创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先行启动,标志着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系列创建工程正式展开。2013年,贵阳市有28个社区申报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创建,结合贵阳市2013年“温馨家园”建设项目,实施项目申请,对社区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通过项目实施,逐步实现考核指标的达标。2013年10月25日,贵阳市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组召开验收工作部署会,会议对绿色社区考核验收工作进行安排。专家组完成了28个申报市级生态文明“绿色社区”的验收工作,其中,27个社区达到市级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创建要求。

4 贵阳市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建设方法及探索

4.1 生态文明理念建设

4.1.1 进行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

目前,展开绿色理念宣传教育的方式是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广告牌、培训、会议、重大节日活动等各种渠道。社区可创新宣传和教育方式,逐步发展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文明主题讲座,采用自愿向社区推举的方式进行,社区可考虑给予适当物质奖励的方式,积极鼓励居民参与。

4.1.2 开展文化活动建设

社区文化活动面对的是基层人民群众,工作难度大,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应积极调动社区成员、单位积极性入手,将社区文化工作落实到每个社区成员,整合社区资源,形成社区互动、单位互动、居民互动的良好局面,促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可与各单位充分联合,挖掘辖区内的人才,引导他们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比赛活动。社区可成立专业的文体队伍,如文化宣传队、老人秧歌队等,充分利用小区的广场空地、老年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地在重大节日开展活动。

4.2 绿化系统建设与管理

4.2.1 绿化方式选择

对于城市居民相对集中、建筑密度大、用地紧张、硬化面多的社区,应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合理的绿化方式,增加绿量和绿化覆盖率,提高城市整体的绿化水平,构建社区绿化系统。目前广泛使用的绿化形式有壁面绿化、柱廊绿化、立交绿化和围栏、棚架绿化等[3]。

垂直绿化在城市社区绿化上是值得推广的,它对缓和墙壁内外温差变化,保护屋体结构和保持室内适宜温度有明显效果,并且对楼体能起到美化、彩化效果。在植物选择上要从攀援能力和需要的辅助措施及绿化效果上考虑,对于墙面和围墙,可选用爬山虎和常春藤等自力攀援植物,对于栅栏、篱笆,可选用丝瓜、葫芦等爬蔓缠绕型植物。社区还可以联合居民开展“立体绿化车棚”建设,既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又增加了社区绿化面积。

4.2.2 促进碳汇林建设

近年来社区居民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关注增加,特别是对减少碳排放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城市区域能够改善局部环境的手段并不多,因此应利用好社区绿化这一手段并考虑其生态功能。森林可通过覆盖地表减少PM2.5来源,起到减尘作用;叶面可吸附并捕获PM2.5,起到滞尘作用;植物表面可吸收和转移PM2.5,起到吸尘作用;树木的阻挡可降低风速促进PM2.5颗粒沉降,起到降尘作用;林带可改变风场结构阻拦PM2.5进入局部区域,起到阻尘作用。因此,社区绿化树种的选择应以增加碳汇、减少区域的碳排放和细颗粒物的排放为原则。

4.3 贵阳市社区垃圾处理构想

尽管贵阳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垃圾分类收集,但一直以来效果不理想[4]。贵阳市生活垃圾处理还存在处理方式单一、设施落后、资金不足、公众意识不高等问题,要改善目前垃圾处理的现状,必须加大宣传,增强公众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垃圾处理技术研究。针对贵阳实际,可先选择一定范围的社区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加强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增强居民认知,采用不同颜色的垃圾回收装置进行有效分类,同时采用相匹配颜色标志的车辆进行分类运输,突出特色。社区垃圾收集流程:户内垃圾分类袋装→进入附近分类垃圾箱→物业密闭式垃圾收集车转运→对社区垃圾集中收集点分类进行压缩式收集→环卫部门外运至垃圾定点处理场[5,6]。

4.4 社区排污系统建设

4.4.1 新型社区排污系统建设

对于贵阳市新建城区的社区,排污系统较为完好,部分社区的地下排污管道畅通率为100%,但是还需要对地下排水排污管道进行清疏维护,确保排水排污畅通,并对积水较严重的地下排水排污管网进行改造,解决水浸街问题。

部分新型社区本身具备雨污分流排水系统,但周边不具备雨污分流市政排水系统,这种雨污改造工程较容易,确定社区内雨污管道的排放口位置后,待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完成后依据市政道路预留的雨、污水接入口进行排放口改造即可实现雨污分流。

4.4.2 老旧社区排污系统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老旧社区规划建设滞后,管网改造困难大,导致“雨污分流”工程难度加大,大多排污管道出现漏、堵现象,导致道路街道积水问题严重,居民反应强烈,社区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对排污管道进行升级改造,考虑新建一套雨水收集管道,确保新建雨水收集系统中无污水进入。社区雨污分流系统的升级改造逐步向全市过渡,以促进整个城区实现雨污分流。

同时,社区可因地制宜,对雨水进行处理利用,建设雨水收集池,用于绿化浇灌、路面冲洗和建筑用水,景观用水按照国家标准收集处理,建立循环用水模式。

5 贵阳市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创建实施与保障

5.1 规划实施

生态文明绿色社区的创建是一个长期性和系统性工程,社区应通过规划引领,推动科学创建,对社区硬件和软件的整体性、长期性、系统性问题进行思考和统筹,规划应符合城市区域发展和功能区划,具有创新与特色,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5.2 建立“生态文明绿色社区”档案

生态文明绿色社区的创建是一个持续性工程,创建过程中涉及制度建设、宣传与教育、项目实施、社区环境治理等,社区需建立档案管理,分类别,分系统,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建立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记录社区创建工作的真实情况,以便创建工作的调度和复查,利于工作的管理和研究,同时,有助于建立社区特色。

表2 “生态文明绿色社区”档案创建

5.3 队伍建设

社区要积极发动居民,建立清洁队、管理队、监督队、劝导队、宣传队、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队、社区爱心救助队等。支持和鼓励志愿者广泛开展服务和公益活动,形成由社区牵头、辖区单位主动参与、居民群众自愿加入的良好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及运行机制,激发其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5.4 创新公共参与

积极构建公众参与的物质和制度平台。在物质平台构建上,通过加强社区内部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社区设施的利用率,增加社区公益设施,开发公益场所功能,积极为公众参与社区建设提供相应的经费、设备和场地保障。在制度平台构建上,社区要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目标、内容、职能、权限、程序、处罚等,运行一段时间后纳入城市管理立法范围。完善社区参与制度,倡导“议行分设”或“议行分离”,完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等制度[6]。

6 贵阳市绿色社区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 历史遗留问题多

贵阳市社区大部分为老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社区,除观山湖区部分社区为新鲜社区外,其他社区基础设施差,存在社区配套落后,社区残、破、损建筑物较多,绿化率低等特点。

6.2 社区类型复杂多样

贵阳市社区分为五类,各个类型的特点不同,社区的创建基础条件不同,生态文化底蕴不同,而贵阳市实施的“贵阳市生态文明绿色社区标准”中考核评价内容没有按照类型进行考核,这对创建工作中实施标准化带来了考验。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社区,创建工作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具体化。

6.3 社区管理滞后

部分社区中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但人员配备不齐,影响到任务的完成。从目前社区管理工作的需要看,这类基层组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管理功能,但存在建制散、权力小、服务少等问题。在创建生态文明绿色社区过程中应根据指标分配,明确政府责任单位,共同加强管理和推进。

6.4 社区建设资金缺乏

创建生态文明绿色社区,需要对社区基础实施进行建设和改造,需要大量工作经费,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最为明显,这些社区基础设施参差不齐,配套设施破损老化严重,历史欠账多,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和维护。

[1]杨爱群,韩艳丽.绿色社区的创建与发展[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6,18(4):85-88.

[2]孙士宇,戴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绿色社区创建的思考——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3):19-22,29.

[3]张振霞,郑玉忠,林健湘,等.城市垂直绿化方式简况[J].湖南林业科技,2010,37(6):80-82.

[4]纪献兵,陈银霞.贵阳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3(1):38-41.

[5]高灿峰.广州知识城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方案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0,18(4):27-29.

[6]唐家富,张志强.建立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的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1,20(2):98-101.

(编辑:周利海)

Explorations on Constructing Eco-civilization Green Community in Guiyang

Lu Ziyong,Tan Jin,Zhu Ling,Li Bing
(Guiyang Research Academy of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Guiyang Guizhou 550000,China)

Guiyang city has 93 communities in total,and 27 communities reached the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ng municipal eco-civilization green communities.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communities'features are not distinct,the pertinence of construction content is not obvious.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ommunity in Guiyang was analyzed in terms of its opportunities,status and problems,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afforest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garbage disposal,sewage system and safeguard measures construction were carried out,and the rela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eco-civilization;green development;green community

X321

A 文章编号:1008-813X(2014)05-0001-04

10.13358 /j.issn.1008-813x.2014.05.08

2014-09-24

《2013年度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果转化课题》

卢自勇(1986-),男,贵州遵义人,毕业于贵州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动植物生态相互作用、环境保护及生态规划的研究。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