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4-02-13郭界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管理

郭界成

[提要]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辽东学院工商学院2008年新开设的一个本科专业,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针对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在新形势下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12日

一、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辽东学院2008年2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正式设立的本科专业,同年9月开始招生。目前已招生五届,在校生147人,其中2012年毕业34人,2013年毕业34人。现有专业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10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比例为18%。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建有校内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室、商务实训中心2个专业实验室,并配有南京奥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深圳诺斯物流管理等多种实验教学软件和模拟沙盘;校外建立了多个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实训基地。

二、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学院2008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学院的发展时间较短,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对未来市场的适应能力不够强,从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一)专业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模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学院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已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但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本专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定位缺乏层次性。辽东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如何发展,能否健康迅速地发展,首先取决于其区域市场经济需求和定位。如果市场需求判断不准或者定位不准,将影响该专业的发展;二是对本专业毕业生可能的就业去向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对自身的目标市场缺乏准确定位。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基本上都参考已有学校的教学计划,趋同现象严重,难以办出特色;三是培养目标过于模糊。专业定位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确定。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也就不可能确定得准确和具体。在已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确定都较为笼统,缺乏具体内容,也体现不出自身特色。

(二)教学方法不够科学,教学手段落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大都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客观的认识规律,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除此以外,教学手段相对较单一,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等的运用有待于加强。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实战型师资相对薄弱。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四大模块。即按企业实际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或工作设置课程,力争为毕业生提供一份解决今后工作中可能的各种任务所需的方案技能。这种课程体系设计表面看来突出了实际操作技能,却忽视了另外两个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在任何一个企业,首先是一种理念,其最重要的职能是制定、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并将其制度化。这要求的是综合分析和对问题系统把握的能力,仅有各项具体的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二是并非所有的技能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教,也并非所有的技能都可以教会。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虽然都具有研究生或以上的学历,但是科班出身的较少,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实战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更少。

(四)实验实训教学条件需进一步的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为了保证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的正常开展,工商管理学院设有商务实训中心和案例室,以保证教学需要。但商务实训中心和案例室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相对较少,缺少相关多媒体电子影像资料。学院还没建立起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实验室如素质测评中心、薪酬设计实验室等,难以满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需要。另外,校外实训基地规模还比较小,数量较少,地域狭窄,平时缺少沟通联络,缺少建设投入。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创新设计教学内容,基于应用型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必须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素质教育选修课、实训和实践课程等六类。

在课程设计上:一要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通过素质选修课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能够在企业中快速找到应有的角色,最终转化为职业人;二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模块化。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划分为管理基础及实务、拓展三类不同的模块,并将每一模块与特定的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以便学生踏入社会后能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三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时增加专业课时比例,强干截枝;优化专业课内容,将人力资源职业资格考试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使学生有潜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增强职业竞争力。

(二)建设具有扎实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学团队。为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具有扎实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学团队。为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手段,以培养具有创新观念、实践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为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建设目标,专业教学团队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建设。

1、在教学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优化教学队伍,形成既有明确分工又精诚合作的教学科研梯队。

2、在教学研究方面:积极参与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鼓励团队成员进行教学研究。

3、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全程上网,方便学生学习,探索应用现在教学技术手段条件下的教学模式。

4、在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制定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规定并组织实施。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一线工作,也聘请企业资深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

(三)聘请专家和业界人士讲座。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邀请专家和企事业相关实际工作者开展专题讲座。例如,邀请辽宁欣泰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来到《工作分析》教学课堂,就欣泰股份公司的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价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邀请丹东奥龙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题讲座,使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人力资源专员,了解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企业如何确立绩效考核的内容、绩效管理的流程、绩效考核的方法等,为今后从事相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还邀请了丹东九鼎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总经理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作关于就业形势与职业规划的讲座,使学生认清形势,确立职业发展规划的观念。这些实践活动既体现了专家讲座的实践性,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实践动态,又使学生将这些实际问题与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去思考问题,强化了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强化巩固并完善了专业知识。

(四)完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教学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实践教学,通过实训环节,使学生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理性思维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学分上严格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15.4%;二是加大实验室与实训基地投入。在原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室和商务中心两个专业实验室基础上,购置一批相应的硬件设备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项目对接实验,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操作和实现方法。另外,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九家企业签订的长期合作协议,保证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三是做实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实践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落实实践学期的教学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田秋丽.浅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

[2]王明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以黑龙江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2010.3.

[3]夏绪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实践”模式的探索——以西安财经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1.7.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