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企业社会责任、盈余管理与财务业绩

2014-02-13班懿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相关者盈余业绩

班懿

一、企业社会责任、盈余管理与财务业绩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错综复杂,有人认为企业的管理者没必要将钱花在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的活动上,有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能够为企业增长财富的,也有人认为企业有义务在经济之外为社会而做出努力。本文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完整的链条做出解释: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目标——企业战略——企业经营活动——财务业绩。

企业的社会责任制约着企业目标的制定,因为企业的目标制定必然反映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部利益相关者是社会责任履行的主体,外部利益相关者是社会责任履行的对象;企业的目标又需要战略制定与实施来实现,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战略的内涵要素,彰显着企业战略,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因此社会责任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制定好战略,就是实施企业的经营活动,经营活动的实施也要体现出社会责任,以企业的实际行动来应对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激发利益相关者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社会责任的职责之一就是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因而社会责任的支出造成企业社会资本增加,影响企业的财务业绩,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又是在不断积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生产性又会带来企业财务业绩的提高。

(二)盈余管理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在管理者对利益相关者的满足,而企业的管理者从事盈余管理可能会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而造成社会责任的缺失。

在一定程度上,盈余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度过暂时性的财务危机,帮助企业利益相关者与管理者实现利益,进而促进财务业绩呈现增长的态势,促使企业朝着平稳、健康的方向发展,因而企业的管理者合理利用盈余管理不仅是经营管理的需要,也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又会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导致债权人得到不正确的信息,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债权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企业财务业绩产生消极影响。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与财务业绩的关系。企业业绩的形成是在企业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业绩有着深远的影响,其运行状况直接反映了企业组织活动的流畅性,并且作为业绩形成的内部过程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业绩取得的有效性。所以,企业内部控制的状况对于企业业绩获得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其是企业实现绩效的一套体制,是一种控制框架,而不仅是风险控制,或财务控制与管理控制,或内部牵制。从业绩评价角度来看,为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极其有必要将内部控制纳入业绩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部控制业绩评价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重短期目标而轻长期目标、重内部评价而轻外部评价、重财务目标而轻非财务目标和重定性分析而轻定量考核。

(四)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由于我国多数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因此企业盈余管理现象大量存在,具体分析来说,企业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五要素有着对应的关系:

第一,盈余管理与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盈余管理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监事会、董事会、股东大会、经理层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经理层或控股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有可能向会计人员施压,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人力资源政策的不合理致使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良好的内部环境是抑制盈余管理的关键所在,首先需要适当分散股权,改善股权结构;其次需要积极推行独立董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作用;再者需要建立清晰的组织结构,建立针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业绩评价体系,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明确划分各组织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开展高效的人力资源工作,提高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二,盈余管理与会计风险密切相关。企业如果没有必要的风险意识,会计人员制于领导及会计法规缺少对会计人员的保护加大了会计风险,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对防范盈余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风险评估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层及所有员工,在实质上抑制盈余管理,形成人人重视风险管理的气氛。

第三,盈余管理和控制活动。企业必须制定关于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对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通过授权审批控制、运营分析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措施从根本上抑制盈余管理。

第四,盈余管理和信息与沟通。良好的信息系统可以提高信息的质量,企业应当在建立信息系统的同时,畅通内部的沟通渠道,从而可以加强各方对会计报表项目可靠性的认定,使员工清楚自己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充当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第五,盈余管理和内部监督。要发挥监事会和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应设置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同时需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和监事会成员在财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从而可以及时地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总而言之,内部监督是防范盈余管理的有力工具。

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策略

首先,企业要将社会责任贯彻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例如产品设计、包装、生产、物流等,要依据所处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链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共同方案。此外,企业还要将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到公司战略层面,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将其纳入总体战略规划;持续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企业内部设立职能机构,建立操作规程和考评标准等。

其次,政府要做出积极的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适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氛围;以国家立法和政府权力的形式,以社会公共利益代表和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职责,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约束和监督机制,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体制,以保障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最后,与企业、政府一道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向前发展,对于媒体、非政府组织、社区、供应商、消费者、债权人、股东等利益相关者,要持续关注并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来。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战略配合

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盈余管理对企业财务业绩的影响方向并不能够确定,因此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要能够以一个合理的方式配合起来,才会充分发挥对财务业绩的积极影响作用。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应抑制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企业社会责任发挥“治理”作用应当有所限制,因为盈余管理不都是不好的,例如恰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合理合法避税、减少因市场波动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减少订约成本以及推动证券市场发展等。

(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进行盈余管理时不要过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量力而行,不可因履行社会责任而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盈余管理应当在会计准则的许可范围内进行,否则会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成为会计造假、盈余操纵、会计信息失真,因此,需要及时抑制不当的盈余管理。

(三)竭力同时发挥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避免二者同时给财务业绩带来消极影响的战略配合。理论上,企业盈余管理与社会责任对财务业绩可能是不相关的,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需要同时考虑二者之间的抑制或被利用关系。

(四)防止企业借社会责任之名行盈余管理之实。有些企业尤其是其产品对人们的健康有损害、对环境污染严重、受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企业,例如烟草和化工等,可能更有动机操纵盈佘从而降低其受关注和监督的程度,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防范企业社会责任被不合理的利用。

猜你喜欢

相关者盈余业绩
一图读懂业绩说明会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朗盛第二季度业绩平稳 保持正轨
主要业绩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三生业绩跨越的背后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