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审计理论存在的问题

2014-02-13郑晓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

郑晓丹

[提要] 环境审计理论是用来解释、指导和预测环境审计实践的系统化、理性化的认识。当前环境审计理论主要在经济外部性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大循环环境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存在问题。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当前环境审计理论存在的问题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28日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目的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我们有必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审视和研究,并结合传统审计的产生渊源,同时应兼顾环境审计的特点,以达到使环境审计理论更趋系统和完善的目的,以便为环境审计真正走向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环境审计理论综述

环境审计理论是用来解释、指导和预测环境审计实践的系统化、理性化的认识。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是指环境审计据以产生、完善和发展的基础理论,或者说能用以解释和说明环境审计变化的状态和原因。可简单解释为环境审计理论发展的根本或起点,是支撑源于环境审计实践的系统化理性认识这一体系的根脚或起点。理论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它可以发生变化或用新的理论补充,因此它具有动态的性质。理论基础是动态的,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将会以最新、最科学的先进理论进行补充。当前,环境审计理论基础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会计系统理论、抽样计量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等。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今发展经济学中最受注目的理论之一。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类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失后代人类满足他们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这一理论的出现与环境审计的兴起几乎是同步,而绝不是巧合,因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石;其次,可持续发展又是环境审计的最终归宿。实施环境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免遭污染与破坏,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对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蔡春在他的《环境审计论》一书中提出来。从表象上看是环境问题的严峻导致环境审计的产生,但深入分析则有其产生的理论基础。由于环境资源无法切割分配,在民主社会里,它理所当然地归社会公众共有。而环境资源所有权的共有性,决定了环境资源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是审计理论的主要内容。因为从审计产生的根源来看,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而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又源于资源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这种“分离”不仅是审计产生和存在的基础,而且也是审计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会计系统理论。会计与审计是紧密相连的。通常认为,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但这些经济活动却是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为载体反映出来的。会计系统是生成这些信息的“加工厂”,因此会计包含了审计的对象。审计实施过程中所收集的证据大多来自于会计系统,并且审计或审计技术也常常作为会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很多方面,会计与审计是不可分割的。会计理论作为会计实践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为审计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四)抽样计量理论。内部控制的日趋健全,企业规模的日益庞大以及高等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使得抽样技术在审计上广泛运用成为可能。由于审计抽样大量地应用统计抽样计量理论的有关概念和方法。因此,以现代抽样计量理论为后盾构建环境审计理论便成为一种必需。由统计知识、数学方法相结合而成的抽样计量理论也是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是环境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基础。

(五)经济外部性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是指某个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有益的,就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害的就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

(六)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资源价值可以分作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比较实的物质性的产品价值可以称为有形的资源价值,简称资源价值;一部分是比较虚的舒适性的服务价值,可以称为无形的生态价值,简称生态价值。

(七)大循环成本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强调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消耗,必须给予充分的补偿,在产品价格的形成、劳务服务的提供中有所体现,从而形成环境补偿资金,这部分资金在企业中的开支及有关部门的收缴、使用的真实、合理、合法及有效性如何,亦需要审计部门进行监督见证,这就为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当前环境审计理论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环境审计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企业会计、审计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但还没有关于环境审计理论的评价标准。当前环境审计理论中主要问题有:

1、经济外部性理论存在的问题。经济外部性理论是指某个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有益的就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害的就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有学者认为经济外部性理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而且,经济外部性更为关注的是环境效益与环境费用的计量,它对环境会计的构建将产生直接影响,这似乎是宏观环境会计的产生基础,而对环境审计的产生没有直接影响,因而不是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

2、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存在的问题。传统经济学忽略了环境资源的价值,认为环境资源是大自然赐予的,没有人类劳动的凝结,无须在市场上购买,因而不具有价值。根据西方效用价值理论认为,某种物的价值来源于它的效用。人们获得的效用不一定非要通过生产和劳动,效用也可以从大自然的赐予获得,而且人们的主观感觉也是获得效用的源泉。根据这一理论,一切环境资源都应具有价值,因为它们对人们有效用。因此,有学者就认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强调的是环境资源的价值性、核算的重要性以及计量的前提条件。不可否认,这一理论是环境会计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并对实施环境会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似乎并不存在明显的受托经济责任,这与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受托经济责任是不相吻合的,因而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同样难以构成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

3、大循环成本理论存在的问题。大循环成本理论是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看待成本,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它不仅考虑人类劳动消耗的补偿,而且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各种物质资源的消耗、破坏的补偿及更新或重置,使自然界保持原有的良好状态,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才能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完成良性循环。但是有学者也认为从大循环成本理论涉及的基本内容看,该理论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提出了大循环成本的构成要素,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含义。很显然,该理论对环境成本研究乃至环境会计的核算与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这一理论同样忽略了受托责任,所以将其界定为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

(二)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理论的认识不足。由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晚,还处在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环境理论体系,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环境审计还不能够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所以没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例如,某工厂废气对社会有害,但排放却是免费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必然不会选择安装净化设备而增加其成本,而选择免费排放的做法,污染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居民承受了影响健康的负外部经济,却不能因此而得到补偿。假定环境对此类废气的自净能力已被超出,社会对此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听任环境质量恶化;二是拿出钱来治理污染。后一种选择意味着企业将治理污染的那部分成本转嫁到全社会,而没有计入其自身产品的成本或价格。经济的外部性理论揭示出,如果听任负外部经济的扩散,企业负费排放污染物,由无辜的外部经济单位承受损失,或者把治理污染的成本转嫁给全社会,这是一种极不公正的状况。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可以通过政府行为和市场手段两条途径解决。在没有成熟的市场体系条件下,主要靠政府的力量去消除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政府行为主要是实行管制和经济刺激的两种手段。管制就是有关行政部门根据相关法律,规章条例和标准等,直接规定生产者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数量及其方式。经济刺激就是实行环境收费、财政补贴和押金制度等。无论是实行管制还是采用经济刺激手段,这些环境保护政策要得到很好的实施,都需要借助环境审计。对环境控制责任的监督,是环境审计的重要职责。正是因为社会对环境审计理论的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一个理论体系去制约,所以才会造成很多环境污染没办法去处理。

(三)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不系统、不成熟

1、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于环境审计的研究大多数只注重某一方面的研究,而不是从整体的角度展开,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环境审计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也具备一个完整理论体系所应具备相互联系的组成要素,如果只是研究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就可能造成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不协调,这对于完备环境审计理论是极为不利的。

2、对于环境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环境审计理论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其中,基础理论包括环境审计的定义、目标、假设、原则、本质等。理论性强,可以间接指导和预测实务,是环境审计的研究基础;应用理论包括环境审计准则、程序、方法等,实务性强,可以直接指导实践。环境审计基础和应用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其划分没有绝对的分开。

三、当前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一)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要制定环境审计理论评价标准,使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是环境审计理论系统的一个框架,它为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使理论研究更为有序,更具有科学性。

(二)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理论的认识。要大力宣传环境审计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充分了解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知识,支持和配合环境审计。同时,促使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自觉开展环境审计,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三)注重系统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理论是否系统将直接影响到这一理论是否具有说服力,是否能够正确而有力地指导实践。在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中,正是缺少这种系统化的研究。这与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条件是有一定关系的。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比较晚,虽然学术界对于此项研究已经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真正系统研究的还不多。并且我国政府、企业各方面对环境的关注还不像国外那样热,各项环保措施并没有真正到位,加上企业所披露信息大多没有涉及到环境信息,这些条件都对环境审计的系统化研究有一定限制,直接影响到环境审计研究的进程。由此看来,在当前注重环境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对于环境审计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只有理论基础牢固了,才能使环境审计研究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

目前,环境审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进一步发展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审计学的日益成熟,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使构建环境审计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在全球绿色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环境审计必将在理论上构建起来,在实际中得到普及推广。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刘长翠,耿建新.企业环境审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
治理视角下的环境审计模式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