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并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9例

2014-02-09冯国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异位症茯苓桂枝

冯 宇 冯国祥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院中医科,锡林浩特026000)

针药并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9例

冯 宇 冯国祥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院中医科,锡林浩特026000)

目的 观察针灸合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39例用针灸加中药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对照组39例用孕三烯酮治疗。结果 治疗组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9.49%;对照组39例,临床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痛经临床痊愈9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6.92%;对照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9.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针灸合用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针刺疗法;桂枝茯苓丸;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它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1],本病多发生在30~40岁的妇女,而继发性、渐进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是本病的典型症状,约有半数以上的患者以痛经表现为主[2],严重者经期不能进行正常生活和工作,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一直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由于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同样接受卵巢激素的调节,给药物治疗的选择性带来很大的困难,各种手术疗法也同样存在远期疗效不满意或有不同程度副作用等问题。因此寻求更新的药物或疗法是妇科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临床中,我们采用针灸结合中药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锡盟医院中医科及妇科门诊就诊且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针灸加中药组)和对照组(孕三烯酮组),每组39例。中药组年龄25~47岁,平均(30.6±3.1)岁;西药组年龄23~48岁,平均(31.3±3.2)岁。2组患者年龄、病情及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第一辑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痛经的诊断标准,《实用妇科学》[4]中继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1.2.1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标准 ①渐进性痛经;②经期少腹、腰骶不适,进行性加剧;③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进行性加剧,④后穹窿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峡部触到痛性结节;⑤附件粘连,包块伴包膜结节感,输卵管通畅或通而不畅;⑥月经前后附件包块大小有明显变化。凡有以上①~③项中1项和④~⑥项中1项,即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1.2.2 痛经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妇女凡在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西医继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生殖器官有明显器质性病变者,经妇科检查、B超显像、腹腔镜等技术检查有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病变而致的痛经。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20~45周岁;③痛经积分≥5分。

1.3.2 排除标准(包括不适应症或剔除标准) ①原发性痛经;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①针灸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双)、气穴(双)、大赫(双)、子宫(双)、地机(双)、太溪(双)。气虚血瘀型加足三里、大横;热郁血瘀型加血海、曲池;寒凝血瘀型加天枢、带脉。操作方法:以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局部后,用40mm的毫针以指切进针法快速刺入穴位,行平补平泻法,尤其针刺子宫和关元穴时,针尖斜向下腹,要求患者有下腹酸胀感为宜。得气后留针30min。月经前3~5天开始治疗,连续7天,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②中药桂枝茯苓丸加减,药物组成:桂枝10g,茯苓20g,桃仁10g,牡丹皮10g,白芍15g,三棱6g,莪术6g,益母草20g,延胡索10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菟丝子15g。1剂/d,水煎两次混匀为500mL,早晚2次分服。经期停用,连服3个月。

1.4.2 对照组 给予孕三烯酮(北京紫竹药业生产) 2.5mg/次,2次/周,口服,第1次于月经第1天服用,3d后服用第二次,以后每周相同时间服用,连服3个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据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痛经疗效标准。

2.1.1 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包括瘀血证候)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不孕症患者在3年内妊娠或生育;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包括瘀血证症候),盆腔包块缩小(月经周期的同时期检查对比,B超检查治疗前后同时期对比),虽局部体征存在,但不孕患者得以受孕;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无增大或略缩小(月经周期的同时期检查对比B超检查治疗前后同时期对比),停药3个月内症状不加重;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恶化,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

2.1.2 痛经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经期腹痛及其它症状消失,积分恢复至0分,停治疗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显效: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积分的1/2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它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积分的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者。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比较 治疗组39例,临床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9.49%;对照组39例,临床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2组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比较(n,%)

2.3 治疗组和对照组痛经疗效比较 治疗组39例,临床痊愈9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6.92%;对照组39例,临床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9.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治疗后2组患者痛经疗效比较[n(%)]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出现于宫腔以外的非生理部位,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以盆腔粘连、疼痛、月经失调及不孕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虽然属于良性疾病,但具有浸润、转移、复发等恶性特征,并且是造成不孕或慢性盆腔疼痛的潜在因素,严重影响着育龄期妇女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中医学典籍中,并没有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完全对应的病名,有关该病的论述,根据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散见于“痛经”、“不孕”、“癓瘕”、“月经不调”等论述中。中医学理论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灶出血是离经之血[5];离经之血蓄积日久凝固,使子宫内膜异位症主症之一为腹部疼痛拒按,故其基本病机是血瘀。其所见的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等均由瘀血蓄积下焦,阻滞胞宫经络所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瘀血反复产生,影响人体经络、脏腑、气血功能,而经络、脏腑、气血功能障碍会进一步加重瘀血的程度,即“久病多虚”、“久病多瘀”[6]。随着对该病认识和研究的深入,肾虚血瘀病机制论受到重视,子宫内膜异位症虽以血瘀为本,但该病病程较长,常发生久病及肾的后果;又“肾主生殖”,子宫内膜异位症常有不孕、月经失调等生殖功能异常,所以在治疗该病及其不孕上,补肾与化瘀兼顾的补肾化瘀法越来越受到关注。桂枝茯苓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为仲景活血化瘀、消癓除积的名方,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妇科盆腔积块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陈旧性宫外孕等疾病中。但单用该方5味药的力量略显不足,我们在此基础上加用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以补肾阳、强筋骨。血瘀是本病之标,“血实宜决之”,三棱、莪术在本方中起破血行气,消症散结之用;同时并佐以“血家圣药”的益母草及延胡索以加强活血化瘀并理气止痛。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使肾气振奋,气化复常;瘀血去则新血生,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则诸证自除。

大量的临床和实践证明,针刺不仅对急性疼痛有效,而且对各种慢性疼痛亦有效。原因在于针刺不仅可以激发立竿见影的“即时效应”,而且适当的针刺频率和强度可以产生针刺后持续较长时间的“后续效应”[7]。本研究所选穴位气海、关元为任脉上的穴位,分别与足三阴经和冲脉交会,“任主胞胎冲为血海”,共同调理冲任,补益气血;气穴为肾经与冲脉之会,太溪为肾经原穴,两穴相配可益肾气、滋精血;同时大赫、气穴同为肾经之穴,不仅补益肾气,并与子宫穴和地机穴相配,地机为足太阴经郗穴,经气深集,善治痛经,为临床验穴;子宫穴位于胞宫周围,有补肾益精、调经止带、活络止痛的作用,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子宫穴位于下腹部,其深部便是子宫,为治疗妇科疾病的特效穴。三阴交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穴,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又胞宫位于下焦,多与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针刺三阴交有补肾理气、活血化瘀之功效。诸穴相配可以调理冲任,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综上述可见,针灸合用桂枝茯苓丸及补肾与化瘀兼顾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著,其作用原理可能与针灸及中药对卵巢、内分泌功能以及对微循环状态和机体免疫功能等的调整作用有关,但确切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7.

[2]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3):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辑.1993:267-271.

[4]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4.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379.

[6]郭洁.名老中医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举要[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9):1696-1698.

[7]黄仕荣.针刺镇痛的后效应、针刺耐受与针刺频度[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6):360-362.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3.015

1672-2779(2014)-03-0027-03

张文娟 本文校对:杨雨民

2013-10-14)

猜你喜欢

异位症茯苓桂枝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云茯苓
桂枝香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
茯苓 的传说
我的发现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加味桂枝茯苓汤I中丹皮酚的含量测定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