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上半年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2014-02-06张红梅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溶媒注射剂不合理

张红梅,傅 萍

(通城县人民医院,湖北 通城 437400)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甲医院,抗菌药物是目前门诊处方中使用最广的药物之一。 2011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开展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规定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30%,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受到我院医师、药师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比例以及不合格率正在逐渐下降;但实际工作中不合理用药现象依然时时存在,据此,笔者调查了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中存在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管理办法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计算机抽取2013年1~6月我院门诊西药处方2416张,选取抗菌药物处方共833张,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以及外用制剂药物处方。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原则)以及我院《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管理办法》等,设计抗菌药物处方调查表,对抽查处方从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给药途径、联合用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采用SPSS16.0及Excel软件处理,以百分率(%)计。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处方共833张,占总处方34.48%,涉及6大类22个品种;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居首位者为头孢菌素类共401张占48.11%(头孢替唑、头孢替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其次为青霉素类,共263张占31.65%(美洛西林、磺卞西林、青霉素钠),再次为头霉素类,共104张占12.43%(头孢美唑、头孢西丁),第四位为林可霉素类,共32张占3.90%(克林霉素)。

2.2 抗菌药物给药途径情况

833张抗菌药物处方中,注射剂给药467张占56.06%,其中儿科201张占24.13%,口服给药366张占43.94%。

2.3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833张抗菌药物处方中,单联用药728张占87.39%,二联用药105张占12.60%,无三联用药者;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联用238张占28.54%、与中药制剂合联用210张占25.26%、与地塞米松联用占9.24%。见表1。

表1 联合用药情况统计(n=833)

2.4 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46张,占抽查处方的29.53%,主要表现为用法用量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给药途径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等,处方调查显示,有些处方存在一个项目用药不合理,有些处方同时存在多个项目用药不合理,见表2。

表2 不合理用药情况统计(n=246)

3 讨论

3.1 用法用量不合理

如表2所示,此类处方占不合理处方的89.43%,居于不合理用药处方的首位,表现在单剂量过大和给药间隔时间不当两方面。如美洛西林、头孢他啶qd静脉滴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大部分非典型β-内酰胺类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当血药浓度达到最低有效浓度(MIC)的4~5倍时,杀菌效应达到饱和,且无抗菌后效应,其杀菌活性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MIC的维持时间;同时此类药物的半衰期都较短(头孢曲松除外),使用原则应定量多次,即3~4个半衰期给药1次,每日用药总量分3~4次给药[1],为适合于门诊患者的依从性,可采取序贯疗法。我院这种把药物1d的总剂量集中在1次给入的方式,药物在体内24h内大部分时间无法维持MIC水平,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还增加细菌耐药性。医师应遵循药效学与药动学特点给药。

3.2 联合用药不合理

本次调查单联用药占抗菌药物87.39%,符合《原则》规定,二联用药占12.61%,无三联用药者。由表1可见,虽然本次调查以单联为主,但联合用药仍存在滥用趋势。

3.2.1 青霉素类与头孢类联用

如美洛西林+头孢替安。二者同为β-内酰胺类,均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产生抗菌作用,作用部位相同,二者合用不仅无协同作用,还会使疗效降低,为防止细菌耐药性,选用其中一种即可。

3.2.2 抗菌药物中药制剂联用

如头孢曲松+喜炎平。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含有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及未除尽的蛋白质等物质,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易引起药液微粒数增加,pH值、色泽改变、产生沉淀等,不仅降低疗效,还增加药物不良反应[2],《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明确规定,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合配伍,同时应谨慎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3.2.3 抗菌药物与地塞米松联用

诊断为上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开具地塞米松联合抗菌药作为退热使用。这是一种用药误区: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大多为病毒所致,糖皮质激素虽然可以迅速退热,但也可因暂时退热掩盖病情,掩盖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早期过敏症状;糖皮质激素无抗菌作用,使用不当,反而会使感染进一步扩散,或引起病毒感染基础上的并发细菌、真菌感染等[3];同时,糖皮质激素还可降低机体免疫力,阻碍机体抗体形成,以门诊儿科感冒患者为例,凡使用激素退热者,虽然见效快,但下次感冒时,往往更难治疗,退热药、抗菌素难以见效,一般还需应用糖皮质激素,而且剂量需逐渐加大[4]。

3.2.4 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联用

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开具抗病毒药联用抗菌药物,如患者 急性咽炎 开具磺卞西林+利巴韦林;又如患者 急性扁桃体炎 开具头孢他啶+热毒宁。在调查69张的抗病毒药联用抗菌药物处方中,有占95.65%(66/69)为此类处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抗菌药物对病毒无效,上呼吸道感染早期90%单用抗病毒药即可,只有少数由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上继发的细菌性感染,才予以抗菌药物治疗。

3.3 给药途径不合理

调查显示,门诊注射剂占抗菌药物处方56.06%,其中儿科占24.13%,这可能与儿科多为上呼吸道感染, 起病快、发病急、家长认为“打针比吃药好得快”,要求医师采取静脉滴注有关。事实上,静脉注射虽然药液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较快,但由于注射液的pH、渗透压在配伍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以及注射液中少量的不溶性微粒的存在等,导致注射用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数量和概率比口服用药多[5]。我院2010~2013年收集的ADR报告中, 80%以上(568/697)的ADR是由静脉滴注引起。为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原则》规定:对于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者,应首选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肉注射给药。医师、药师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对患者的关怀指标,逐步提高患者序贯疗法的依从性,降低门诊注射剂使用率。

3.4 溶媒选择不合理

溶媒选择不当会使药物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此次抽查有105张占不合理处方的42.68%张此类处方,可见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如青霉素钠+10%葡萄糖静滴、又如阿奇霉素+10%葡萄糖静滴。10%葡萄糖的pH为3.5~5.5,而青霉素类和部分头孢菌素类pH值接近中性,酸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发生分解或沉淀,疗效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率增加[6],因此对于青霉素类和部分头孢菌素类,以选用0.9%氯化钠注射(pH4.5~7.0)溶媒为宜,(为避免某些心脏病患者诱发症状发生,可选葡萄糖为溶媒);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在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应选pH偏碱性溶媒,或在每100mL葡萄糖溶液中加入4%碳酸氢钠1mL[7]以增强碱性。医师在选用抗菌药物溶媒时,应考虑抗菌药物的稳定性,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正确选用相应溶媒。

综上所述, 2011年专项整治活动以来,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达到了34.48%,比较接近卫生部30%的要求,而且通过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大力提倡使用青霉素类低档药物、国家基本药物和限量使用高档药物的活动,我院门诊在用药选择上也有了良好的趋势。但仍然存在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给药途径、溶媒使用等不合理现象。医院管理部门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干预督查,如加大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奖励力度;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评估作为医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临床药师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充分发挥的专业优势,对医务人员有针对性的开展药学知识的专题讲座,以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医患沟通能力和对患者的关怀指标,促进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水平不断提高。

[1]王光明,王志高.门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与对策[J].中国药房,2008,19(5):339-340

[2]王振中,刘涛,凌娅.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06,3(4):229-231

[3]陈新献,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22-623

[4]阚周密.糖皮质激素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13(5):60-61

[5]洪霞,李凤霞.12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4):70-71

[6]蒋玉珍.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31(2):60-61

[7]王惠川,李艳,谭志薄.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5):344-346

猜你喜欢

溶媒注射剂不合理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附带溶媒药品有效期的风险防控管理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静配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分析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临床药师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溶媒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
广西产黄杞叶不同溶媒提取物中二氢黄酮醇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