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讨

2014-02-05邵菲菲

职教通讯 2014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院校教材

邵菲菲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讨

邵菲菲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五个方面,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阐述了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学科,应按照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合学生的特点,通过课程改革更加贴近专业,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

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是一个质的变化,高等数学课程不仅内容多,也更抽象,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1]然而,传统高职高等数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身心俱疲,效果不佳。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高等数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及其思维素质的培养具有关键的作用。[3]因此,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进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一、转变理念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其教学方式的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具有面向社会需要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树立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观。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同时,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

二、整合内容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一直参照本科教育制定教学内容,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1)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高职生绝大部分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等方面不如本科生。(2)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不同。高职的学制比本科教育要短,高等数学在本科院校的学时一般达到每周6学时,而在高职院校只有每周2学时。(3)课程的作用不同。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主要为大学物理、化学等其它基础课程起铺垫作用,同时,对于准备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高等数学课又是理工院校必考的基础课程;而在高职院校,数学通常是为专业课如测量、力学等提供计算工具。因此,两者要求学生对高等数学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

基于以上分析,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基础,为专业服务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简单易懂,删减难点。要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本着“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原则,注意与高中数学接轨,注意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相关内容的衔接,做到有铺垫、有延伸;要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等方面有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开设数学建模、数学文化、运筹学、数学应用软件、数值分析、最优化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工程及管理的数值方法等公共选修课,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开发教材

高职学校使用的高等数学教材很多,每本教材都各有千秋,但是,单单采用其中的任何一本作为教材,都会有个别的章节不尽如人意,不能完全满足各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因此,要想选择一本适合本院校的教材,还不如教师自己编写教材。

教学编写中,应通过调研专业教师,调查访谈学生,深入了解各专业所需,同时,集教研室各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之长,反复推敲、揣摩。此外,教材的编写要有特色,要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如,可从复习高中的基础知识慢慢过渡到新课的讲解,将比较抽象的极限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一根一米长的小木棒,每次都截断一半,是不是永远截不完?从而将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呈现出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再如,函数的导数,以往的授课目标要求学生会求高阶导数,但是,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一般只需二阶导数知识,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让学生掌握高阶导数知识,这就体现了“够用为度”的原则。

此外,不定积分的第一节授课内容都是比较基础的公式,但是第二节就是换元积分法,大部分学生很难适应。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个工具——积分表,学生学起来犹如查字典一样,非常简洁、方便。在讲解定积分的应用知识时,教师可通过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举出更贴近相关专业的实例,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改变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倡导“参与,互动,完成任务,收获提高总结”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由以前的“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的角色则由“观众”变成了“演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起到了组织的作用,一节课的重点不在于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他有多少学识,而是学生掌握了几个知识点。

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任务布置,分组教学,正确引导,每堂课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选取最佳的教学方法。[5]比如,在学习函数的极限这节课时,通过教师设疑,抛出很多关于极限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动脑筋、想办法、找答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再如,有关函数的导数内容学生在高中时已经学过,教师授课时,就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派代表到讲台上讲课。要求以补充的形式,第一个人讲过的内容,第二个人只能再补充,补充的内容只要得到教师认可就可以给小组加分,直到大家都认为没有再补充的内容为止。分组教学模式的运用,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仔细钻研教材,同时,也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6]

五、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考核基本上就是以期末的一张卷子作为判断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即所谓的“一卷定终身”。然而,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在很多专业课的学习中,往往高等数学中的公式都已经给出,学生也就不需要推导公式,而是学会运用这些公式去解决问题。

因此,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如:课堂为学生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学生用约1小时来学习新内容,期间包括答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小试卷,让学生用半个小时完成试卷,当堂学当堂考;课后,教师批卷,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确定下堂课的具体进度。一个学年进行10次平时测试,每次10分,计算得出学生最后的总成绩。对于上课请假的学生,首先,由同组同学帮助他完成新内容的学习;然后,找老师答疑;最后,参加补考。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改变了个别学生上课懒散的现象,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其团队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

[1]孙志红.高校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科学研究,2012(2):35.

[2]陈志权.美国教育改革钟摆现象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6(6):46.

[3]堵秀凤.在大学数学中开设数学实验的实践研究[J].大学数学,2009(3):10-12.

[4]杨宏林.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5(2):74 -76.

[5]焦华.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修养[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4):65-67.

[6]王家军.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04 -105.

G712

A

1674-7747(2014)06-0024-02

邵菲菲,女,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课程教学。

[责任编辑 盛 艳]

猜你喜欢

专业课院校教材
教材精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教材精读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