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思考

2014-02-05陈贵兰

职教通讯 2014年6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分段应用型

陈贵兰

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思考

陈贵兰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能进入本科学习的比例很少,而向硕、博的学历延伸更是出现断层。针对这一问题,阐述了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背景,说明了这一举措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使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在分段培养中,课程衔接是众多衔接问题的关键,并对课程衔接中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标准的制定、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弹性学制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计算机专业;课程衔接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称为是“断头教育”,因为学生从技校、中职、高职毕业后,就进入工作岗位,能升入本科学习的比例很少,而向硕、博的学历延伸更是出现断层。从2012年起,江苏省以中高职衔接为突破,将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高等教育领域延伸。2013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公布2013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批准了淮安市计算机应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3个“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试点学校之一,积极进行了中职与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中职“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使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分段培养中,课程衔接是众多衔接问题的关键。本文对计算机专业分段培养模式下,中职、高等学校之间应该如何做好课程的有效衔接进行了思考。

一、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的背景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对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以初中后为重点的分流,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除初、中、高层次外,还应向本科、研究生延伸,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们可以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职前职后衔接、与其他教育沟通、协调发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报告会上就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1]

(二)江苏省职业教育分段培养的四种模式

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分段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模式:(1)中高职“3+3”分段培养,学生在中职学习3年,转段进入高职院校学习3年;(2)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5+2”分段培养,学生在三年制高职与五年制高职学习后,转段进入应用型本科学习2年;(3)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中职学习3年,转段进入应用型本科学习4年。

以上4种模式中,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入学门槛相对于其它模式来说要高一些,因此,生源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常州、无锡、苏州等试点学校2012年招生中,有些专业录取工作与四星级高中在同一阶段,且录取分数高于四星级高中,这对于中考分数在600分左右的考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3+4”培养模式下,学生升入的高校实力更强,在地方高校中的综合排名都名列前茅。

(三)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概述

江苏省从2012年开始试点的中职“3+4”分段培养项目,是江苏省教育厅在国家“十二五”时期,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任务的政策指导下,组织开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主要尝试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与市属本科院校之间的对接。

所谓中职“3+4”分段培养项目,就是前3年在中职校学习,符合接入本科条件可升入本科高校深造,而无需再参加普通高考。在中职学校完成3年学习后,按江苏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符合转段条件的学生考核通过后,由本科院校录取,进入分段培养的对接专业学习。分段培养项目由培养学校分段颁发毕业证书,中职学习阶段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中职毕业证书;本科学习阶段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由高校颁发国家教育部电子注册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证书。

二、“3+4”分段培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国外,特别是欧洲国家,普高教育和职校教育作为平行的两个教育类别,同样具有纵向发展的完备体系。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升入专科或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甚至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都很常见,这种完备的教育体系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教育在公众心目中的吸引力。而国际化的一流的职业教育体系,又是实体经济背后的重要支撑。

对比我国的两种教育可以发现,普高教育和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尴尬局面。职业教育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演变为“差生教育”、“贫困生教育”,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偏低。所以,“3+4”分段培养项目的启动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3+4”分段培养打通了职业院校学生继续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通道,使其升入本科或更高层次的学习之路无堵塞。

“3+4”分段培养项目的实施是对“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积极响应,它破解了职业教育“断头”的难题,解决了“进职教育定终身”的尴尬,突破了职业教育体制的瓶颈问题,完善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纵向发展,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计算机专业“3+4”课程衔接的思考

“3+4”分段培养项目的启动是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3+4”的本科生和普教的本科生在培养目标上是不一样的,前者更注重技能,注重岗位的对接;而后者则更注重专业理论的深入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涵和作用,借鉴已经开展多年的其它分段培养模式的经验,笔者对“3+4”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提出以下思考。

(一)课程衔接的关键是培养目标的衔接

课程衔接的关键是培养目标的衔接,培养目标衔接需要中职、高等学校共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实现两个阶段课程有效衔接的第一步。[2]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中职不能跟普通中职一样,本科不能跟普教本科一样。此外,还应该体现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技能、操作型的人才;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高层次、应用型、管理型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直接培养岗位需要的高级技师、工程师之类专业型的人才。[3]

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更详尽和明确中职和高校共同的目标,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在与淮阴师范学院所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分别从素质、知识、能力、技能等四个方面对培养规格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要制定两个阶段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

应将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如此,开发出来的课程结构层次分明,才能有效实现课程内容的连贯和沟通,从而避免中职、高等教育课程衔接过程中各自为阵、定位模糊、趋同等现象。

在计算机类专业中,最好能用模块化的学习来体现两个阶段的统一和贯通,要打破学科教学模式,在“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指导下,从专业培养目标入手,结合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所在的工作岗位分析各岗位工作内容,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术结构,并将之分解成多个模块。中职、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可用模块化来确定,如培养高级网络管理人员这一岗位,可以沿着“网络原理——数据通信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网络管理”这一专业技术主线展开专业课程设置,在具体的课程实施时,要把静止的教学大纲细化成动态的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领域技术更新较快,应当及时将新的知识内容添加到相关的模块中去,以避免衔接中课程内容的脱节,要加强各知识单元、操作单元的衔接性,从而实现中职、高等教育课程的整体衔接。[4]

(三)中职学校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确保专业衔接

专业衔接中,课程设置要主张“宽基础、重实践”的总体原则,“宽基础”是强调为高等教育服务,让学生有后劲;“重实践”则是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应区别于普通教育。

对于形式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撤消。笔者认为,课程内容上可以有重叠,但是,在深度上应该有所区别。例如程序语言课程,中职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都要开设,但是,开设的语言不同、培养目标也不一样,中职阶段课程开设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编程素养和编程思想,而本科阶段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和开发能力。

对于“3+4”分段培养的中职生来说,一年级就涉及专业课程,肯定没有普教学生用于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多,教学计划中对其文化课的要求只需达到普高毕业水平,但此举绝不是轻视文化课。某些文化课如数学,同时也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如大学数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的学习。在其他分段培养模式中,早已暴露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中职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在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上没有问题,但在专业理论的拓展和深入学习中表现得很吃力,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3+4”分段培养的中职阶段,在重点强调专业技能课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制定弹性化的学分制度

中职三年的专业课程开设偏向应用型,学生在这三年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爱好的专业方向,不像普教的学生,一般到了大学阶段才会发展自己的专业方向。所以,对于“3+4”分段培养的学生,高校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施弹性的学分制度。

制定弹性的学分制度,建立灵活的选课制度,使学生能专研专业方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计算机类专业中职和本科院校应通过建立统一的学分转换、选课等弹性机制,以兼顾不同学生个性上的差异,避免学生学习时间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模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学生取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或培训证书,可以折合相关课程的学分,这样,就为中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构筑了共享平台,构建了统一的课程框架,从而为实现课程设置改革与教学内容调整铺平了道路。

本次“3+4”分段培养项目中,一些高校如淮阴师范学院已经体现出了弹性的一面,在签定的考核方案中明确提出:三年中职阶段,在校期间获得江苏省技能大赛一等奖或全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的选手,可推荐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三年中职阶段,在校期间获江苏省创新大赛一等奖或全国文明风采一等奖的,可推荐进入本科院校学习。这充分显示了高校已经在进行弹性机制方面的实践,预示着中职与高校间良好合作的开端。

[1]孟凡华.鲁昕强调: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15):44-47.

[2]孟凡华.鲁昕:关键是“衔接” 关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1(18):48-50.

[3]秦学礼.中高职教育“3+2”培养模式课程衔接实证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2(12):49-51.

[4]张海鹏.计算机专业中职、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36-37.

G712

A

1674-7747(2014)06-0011-03

陈贵兰,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讲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

[责任编辑 盛 艳]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分段应用型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类连续和不连续分段线性系统的周期解研究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分段计算时间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面向计算机专业的电路与模电教学方法研究
3米2分段大力士“大”在哪儿?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