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发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014-02-02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经济

乔 昕

(陕西工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3)

一、现阶段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再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发展经济作为大事来抓。建国初期,就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随即又把四个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在1964年12月的三届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建议,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到20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对经济发展问题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党的十二大提出“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经济发展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也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清晰的要求;尤其是到了党的十七大则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论述,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即由于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其核算通常采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广泛而深刻,它不是单纯关注经济的量变,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的质变;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结构、效率以及就业、消费、生态和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简言之,经济发展必然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

现阶段,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上升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推动发展的立足点是提高质量和效益,指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着力点是深化改革,发展必须转变,转变必须改革,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加以推进。随后党的十八届三中提出了“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这是党中央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深入研究国际经济格局以及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全新认识和科学把握,体现了党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坚定决心。

二、新时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展望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表明党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有了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有了新提高。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则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多达45处,相比党的十七大报告的28处大幅增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这样的表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十六大报告的“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到了十七大提出的“四位一体” (增加社会建设),再到十八大进一步拓展到“五位一体” (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党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呼唤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则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始终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过自然力是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也印证了一条铁的定律,即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这种高增长却是依赖高投入、高污染和高消耗,带来了很多的环境资源问题。当前,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土地荒漠化和天然草原退化逐年增加;空气污染,使过去并不多见的霾频频出现在许多人的生活之中;水质污染,让城市缺水和农村卫生饮水交织在一起愈演愈烈,等等。生态恶化已经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更为严峻的是,最近几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每年都在递增,生态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经济发展的成就,冲淡了人民分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可以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绕不过去、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的大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顺应人心民意和经济规律,在党代会报告中和党章修改时,浓墨重彩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具动力,使维护人民权益、提高生活质量更有保证。

三、经济发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思想的演进和经济现象的丰富,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经济发展思想,又是经济发展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合目的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合规律性,经济发展是手段,人民幸福才是目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增长,也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应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立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通过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统一的实践,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积极应对人类生存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从而在人的主体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深化,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决定了过度消耗使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本身难以承受,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难以为继。就我国而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却存在着“重视增长速度、忽视发展质量、忽视人民群众利益、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倾向,以至于发展由手段成为了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唯GDP的超越和扬弃,恢复了发展之于人的目的;反过来,高度优化的经济发展方式和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前提。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建设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孕育出的一种新的更高的文明形态。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作法,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三高一低 (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方式,甚至不文明的消费形式,都在呼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与造福人类在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化进程中从原始合一到逐渐分裂,生态文明将使二者由分裂再度走向融合。党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的基础上,继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对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深刻变革,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和规律的准确把握。离开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经济增长,不但难以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脱离“人”的目标;同样,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文明,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实效。只有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环节,才能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工人阶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企业是主战场,职工是主力军。我国工会一贯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为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和要求,强调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同时还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面对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部署,我国工人阶级必将承担起新的伟大历史任务。

工人阶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广大农民工在内的由各种企业、各种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全体劳动者构成的统一整体,他们是我国最广泛的现代化生产劳动者,是人民的中坚;他们处在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社会劳动环节;他们用创造性劳动推动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着产业优化与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当今时代,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国家之间财富和实力的对比,谁拥有最新最多最有效的信息和创新,谁就拥有竞争发展的优势,我国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当代工人阶级的劳动日益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工人阶级成为社会各阶级中数量和比重持续增长、素质快速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最具强大生命力的阶级,一支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正在形成。但放眼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打造具有强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结构,如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战略”,欧洲推出“2020战略”,日本推出“重生战略”,俄罗斯推出“创新俄罗斯”等等,促使以新技术突破为支撑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因此还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不断壮大我国高技能职工队伍,瞄准发达国家工人的技术含量标准,这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更是体现中国工人阶级主力军和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与责任。

工人阶级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样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首先,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入手,生态文明最终要落实到公民的生态素养上。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能够进一步带动全社会其他公众自觉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向职工宣传国家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普及节能减排知识,不断提高职工的节约意识和环保理念,引导职工积极投身到节能减排活动中去。其次,环保理念的转变并不等于就能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重在落实,而企业和职工正是落实生态文明责任的关键。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力图取得未来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先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谋求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和职工,必须彻底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向,积极抢占制高点,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鼓励职工群众立足本职动脑筋、想办法、出点子,推动企业改进工艺、创新技术,不断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再次,通过维护职工的生态文明权益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工会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权益”,第一次把维护职工群众的生态文明权益写入全总的工作报告。如果企业出现环境问题,企业职工、农民工等必然是首当其冲的承受者,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命健康权利和生态文明权益,所以,在涉及企业节能减排改扩建、企业环保形势、污染物排放情况、产品对职工影响程度、对环保问题的解决方案等方面,要通过职代会、工会小组会或职工大会等形式及时通报和公布;要普及职业病防治的知识,加强对易产生污染的特殊工种的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环保意识,把维权的立足点向职工的生态文明权益聚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从经济学角度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因而在推进过程中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单靠企业、职工包括工会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这“两只手”的作用,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制等手段加以推动,才可能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目标。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N].经济日报,2012-12-14.

[3]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M].北京:学习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12.

[4]房宏婷.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12-12-07.

[5]包征宇,刘浩睿.写入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维护人民利益的决心 [Z].央视网.2012-11-19.

[6]王旭梅.建设生态文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J].当代经济,2012,(13).

[7]张洁.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及其实践创新 [J].学理论,2013,(22).

[8]李炳炎,向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3).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