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就业市场的新机遇及挑战*

2014-02-02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岗位

张 武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科学系,广西 南宁 5300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1]李克强总理在2014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2]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要重点就业,城镇就业是决定城镇化速度、城镇规模的主要支撑条件。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就业市场的新机遇及挑战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型城镇化根本也是就业,提升城镇化水平关键也在于就业与财富的创造。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就业机遇

1.工业园区建设及新兴产业建设急需各类专业技术和高端人才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的产业升级与转移、基础设施建设、商品运输与交易、三产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是企业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各类城镇工业园区建设,以及以城市现代产业如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产生大量新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向城镇转移。

2.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带动内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打破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据专家预测,未来50年,我国将有6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36%提升到70%。[4]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随着居民数量的增加和人口收入的增加,必然带动内需,促进各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建筑业、信息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国家对新型城镇化投资加大,强有力地促进就业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会有1亿左右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5]这些人口进城,既需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住宅,也需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商业、交通、医疗等各种设施与服务,还需要发展工业、服务业等各种产业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国家财政投入重点转向“三农”、以及新型城镇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的增强,会提供大量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岗位,强有力地推动就业。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就业面临的挑战

1.高校大学毕业生增加,就业岗位缺口日益增大

从我国劳动市场的总体状况来看,高校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到2014年将达到727万人。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十分牢固,产业结构也不十分合理,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需求增长相对不足,供需矛盾依然凸显。[6]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岗位缺口日益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城镇就业压力依然复杂而严峻。

2.新型产业化、集约化,减少用工岗位

过去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依靠加工业、低端制造业吸收大量劳动力。但随着产业升级,新型产业化、集约化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资源浪费,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大降低,带来了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同时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的出现,不仅没能为农民朋友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反而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这样为解决就业问题增加了新的困难。

3.农村人员缺乏城镇就业技能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劳动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低素质的劳动力容易被市场所淘汰。部分农村人员由于文化基础差,对科技知识接受能力不强,难以掌握较高的劳动技能。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只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体力型工作,限制了农村人员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就业。

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拉动就业市场的途径与方法探讨

(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中小企业发展对于就业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统计表明,社会上75% 以上的已就业机会和95%的新增就业岗位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7]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广泛分布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特别是在一般加工制造业、商务服务业及房地产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传统行业,因此,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中就业效率高和就业空间容量大的中小企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解决就业的必由之路。

(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提高劳动者工作技能

教育是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问题的先导和基础性保证因素之一。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在知识经济中,决定企业竞争力和利润率的首要因素是高新技术的含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8]

1.加大对职业院校的办学投入,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近几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在汽车、电子、维修和工程等技术含量需求比较高的一线技术岗位,技术工人需求量巨大,在一些省份,高职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开始超过本科生。因此,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职业院校的办学投入、加快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办学质量,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和提高工人的整体技术水平,很有必要。

2.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农业人口将从乡村向城镇迁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实现农业人口合理有序转移的前提和保障之一,就是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专业技能,技能培训是有效就业的前提,完全未经培训的低端劳动力大军,是产业结构无法升级的拦路虎。为此在重视农业转移人口的专业技能培训,引导他们树立“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的思想,确保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为他们的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要开展人文素质培训,引导他们正常交往,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养成良好的消费和生活习惯,适应城市生活。

3.在高校开设对口的专业,提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技术支撑能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管理部门要与高校以及高校行政部门多沟通,借助高校尤其是高职的办学优势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新兴的第二、第三产业开设对口的专业,为他们培育更多专业技能型人才,提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的技术支撑能力,促进产业的有序发展,让产业的发展反过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三)支持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大力支持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近年来应对就业难题的重大战略。调查表明,平均每个创业者带动3.8人就业,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和教师自1990年开始平均每年创建150个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雇佣了 110 万人。[9][10]

1.鼓励大学生到城镇创业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可见其地位重要。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20%至30%,而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11]如果按发达国家大学生20%的创业比例,我国2014年727万毕业生应有145万人自主创业;如果每个创办的小企业平均吸纳3.8人就业,就可解决551万人的就业问题。因此,要出台激励政策,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城镇创业,以创业拉动就业。

2.用高端、中端人才带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各方面创新、创业

我国是农业大国,新型城市化建设中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程度不高,可充分利用高端、中端人才有知识、有技术的优势,率先创办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相吻合的加工厂、商场、公司等中小企业,开拓就业市场,实现以创业带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创业和就业。如最近报道的各地出现的一批“淘宝村”,辐射带动了附近各村周边地区物流、餐饮、包装加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快速提高,同时,吸引了一大批待业青年、退伍军人回乡开网店自主创业,带动村民走上了自主创业致富的道路。

3.制订有效政策,积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

以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就业发展战略及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12]农民工创业对当地经济而言,不仅能起到“资金库”和“人才库”作用,同时还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力量。实践表明,通过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示范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可以将农民工转移就业内生化,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路径。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13]新型城镇化建设给就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改变与转移,也给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就业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国家稳定,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相关文件精神,群策群力,共同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就业工作。

[1]许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13,(4):176,178.

[2]新华社.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05/.

[3]李思丽.新型城镇化建设视域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3,(3):31-33.

[4]于新淮.以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推进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进程[J].中国成人教育,2003,(12):14-16.

[5]新华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03-17.

[6]樊泽民.吹响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战”的号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12-14.

[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增长[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7-24.

[8]王帆.我国社会就业问题的中长期策略研究 [J].改革与战略,2011,(2):152-155.

[9]辜胜阻,洪群联.对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0,(5):63-68.

[10]侯锡林.企业家精神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31-34.

[11]吕校春.浅析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 [J].2009.(6):138-139.

[12]周石生.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分析及政策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163-166.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N].人民日报,2014-03-17.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岗位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人口与就业
家乡的城镇化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