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时共时析二人
——浅析徐、无名氏的小说

2014-01-28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010000

名作欣赏 2014年6期
关键词:无名氏浪漫主义文学

⊙孙 惠[内蒙古师范大学, 呼和浩特 010000]

历时共时析二人

⊙孙 惠[内蒙古师范大学, 呼和浩特 010000]

徐訏、无名氏以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情调,接受外国浪漫作家的创作经验,传承中国古典审美的含蓄蕴藉,悟知“新感觉”的心理挖掘,重温创造社的未泯情怀,学步于鸳鸯派的精巧布局,汲取“为人生”的人性批判,在多重审美范型交织下,物化为其小说的独步于世。

历时性 共时性 传奇追求 回归自然 多重审美

一、从历时性的中外浪漫主义发展中寻由徐与无名氏的浪漫主义

什么是浪漫主义?在《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浪漫主义是对理性、科学、权威、传统、秩序和纪律的全面的反抗”,是“对个性、特殊、衡量事物的价值的主观标准以及抒情主义的强调”。黑格尔认为浪漫主义“诉诸主体的内心生活,诉诸情绪和情感”。以欧美文学的标准来定义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题材大多是表现异国情调,是与个人的感情发生共鸣的大自然。浪漫主义的情感体现大多为一些主观主义或个人主义的态度,浪漫主义在艺术手法上体现为“强调自发性和抒情主义,并倾向于创造虚幻模糊”。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传统中,浪漫主义一直源远流长。上古时期的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开中国浪漫主义的源头;大开大阖、想落天外的《庄子》和发愤抒情、驰骋想象的《离骚》奠中国浪漫主义之基;牢笼宇宙、幻想游仙的汉赋和杂录异闻、幻妄诡谲的志怪小说推中国浪漫主义之进;盛唐诗仙的无羁放歌,两宋诗词的兴寄深远,元明戏曲的人鬼之恋,晚清红楼的情幻大观园开中国浪漫主义一片天。这里,浪漫主义是一种主情说,一种“言志缘情”的美,一种“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义”的文学风格,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忿而不戾,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是“志”和“心”的融合,才气与性灵的共处,是一种情胜于理的真情流露。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不断受到外国思潮与文学的影响,可以说,五四以后我国的小说无不受到西方的浸润。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一方面是在热情地汲取西方浪漫派的营养,另一方面又不容置疑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血脉。因此,徐、无名氏等现代作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承袭中国古代文化的民族传统,同时又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着西方文学思潮的润泽。

二、从共时性的五四时期思潮影响的角度来探讨徐、无名氏的审美倾向

“新感觉派”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都市的病态生活,刻意追求主观感觉与小说形式的花样翻新,有着心理分析的开掘、悲观色情的倾向。尤其是新感觉派的心理分析式的感知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徐与无名氏。徐非常善于对人物心理进行分析刻画,尤其执着于对人物恋爱心理的刻画。《盲恋》“写人物的心理冲突:无论是利他和自私,欢乐与忧愁,或希望或失恋,都生动细腻而又深刻”。《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我”作为精神病医生对白蒂精神病的成因进行了细腻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环境压抑人性的主题。《婚事》通过精神病人杨秀常之口来对男女的病态人性进行分析。

“五四”时期激扬的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科学的精神在一代新青年中形成了心理定势,创造社偏于主观的性格气质、反抗传统、积极进取的精神都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青年以及后人。五四浪潮虽然已低落,但是以创造社一派的浪漫主义精神仍以微弱的激情影响着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无名氏。无名氏出奔北京,便是青春激情的最好写真。“四月一日赴北平,是我一生一大转折点。”多少年后,作家这样回忆:“以前,我受家庭、学校、社会支配。从此时起,我摆脱一切支配者,纯由我自己独立主导一切,这可算是我个人的‘文艺复兴’——‘自我’真正觉醒了。我摆脱了文凭和价值观,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这是极艰苦的。所以我到北平后,不得不下苦功,靠自己来为自己争前途。”②

《风萧萧》是以发生在大上海的扣人心弦的间谍战为线索,但它主要讲述的却是抗日战争背景下的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我”,一个信奉独身主义的青年哲学家,在自苹、海伦和梅瀛子三位性格各异、光彩照人的女子中间,浪漫而神秘地周旋。小说非常巧妙地将谍战、爱情和哲理熔为一炉,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种创作倾向无疑是继承了鸳鸯蝴蝶派构造故事的技巧,故意、过分地制造传奇,以“超俗”的面貌满足了读者企图摆脱现实烦恼和生活欠缺,期望在传奇的故事里寻找心灵慰藉的乌托邦心理。

①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28页。

② 根据无名氏1996年寄给汪应果的生平自述材料补充。

[1] 曾庆瑞,赵逻秋.中国现代小说140家札记[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2] 华东六省一市二十院校《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选编组选编.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作 者:孙 惠,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 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无名氏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我们需要文学
“我没有名字,也无家可归”——关怀城市“无名氏”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我所认识的民国作家无名氏
致无名氏(外二首)
关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反思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