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棉花打顶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4-01-27刘爱玉王欣悦向凤玲

作物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棉株棉花人工

邹 茜,刘爱玉,王欣悦,向凤玲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

棉花具有无限生长的习性,顶端优势明显。为控制株高和后期无效果枝的生长,打顶是一项有效的措施。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通过摘除顶心,能控制主茎的生长,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促使养分更多的运向果枝,供应结实器官,减少无效果枝[1]。但能否掌握好打顶的时间和方法,直接影响到打顶的效果[2~4]。目前,棉花打顶技术有人工打顶、化学封顶和机械打顶等3种,以人工打顶为主。人工打顶掐掉顶芽及部分幼嫩叶片,费工费时,劳动效率低,制约了棉花生产轻简化、规模化、精准化和机械化作业[5,6]。化学打顶和机械打顶均可以大幅度提高打顶效率,节约植棉成本[7,8],更适应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需要,将取代人工打顶。

1 打顶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1.1 打顶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棉株的主茎可向上无限生长,现蕾和开花持续进行。通过打顶会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农艺性状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株型,不打顶的棉株呈枣核形;7月5日打顶的棉株近似大锅形;8月4日打顶的棉株似纺锤形[9]。不同打顶方式对棉株高度的影响是一致的,打顶后棉株5~15 d内增长较快,15 d后增长趋于平缓[10]。同时,有的研究发现打顶后有早衰现象。研究表明,打顶对内源激素的平衡产生了影响,如提高了脱叶酸/细胞分裂素与脱叶酸/生长素的比值,以及脱叶素和丙二醛的含量,降低了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功能叶片的含氮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棉株早衰[11,12]。

1.2 打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打顶通过改善棉花株型和群体结构、控制顶端优势、促进生殖生长而影响单株结铃数和铃重实现增产[13~15]。王延琴等[13]发现,适时打顶能调整棉花株型,改善棉田的通透条件,提高单铃重,从而提高产量。叶伟[14]认为,打顶可以明显降低棉花蕾铃脱落率。张巨松等[15]通过不同的打顶时间处理海岛棉发现,打顶时间的变化对单铃重和衣分的影响不明显,且单株成铃数变化呈单峰曲线。但在一些化学打顶的研究中结论却并不一致。赵强等[16]认为,化学打顶对棉花产量及其产量构成无影响;而苏成付等[17]和易正柄等[18]的试验结果却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这可能与试验的材料有关。

1.3 打顶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同一棉花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棉纤维品质往往差异很大[19]。有的研究者认为化学封顶对棉花纤维品质没有影响[20],但多数认为打顶对于棉花纤维品质有一定的影响。林涛等[21]的试验表明,打顶对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对中、上部棉铃,其中马克隆值最明显,伸长率和比强次之;并随打顶时间延迟,马克隆值近似先降低后增加的单峰曲线,伸长率呈波形曲线,比强逐渐下降。刘燕等[22]对华杂棉H318进行整枝化控,结果表明人工打顶后纤维上半部分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分别提高0.26 mm,0.48%,0.32 cN·rex,马克隆值基本相同。李新裕等[23]和董春玲[24]一致认为,氟节胺打顶对马克隆值有较大影响,有促进棉纤维成熟度的作用。

2 打顶时间的确定

2.1 适时打顶的时期

掌握打顶时间一直很受研究者和生产者关注[3,9,25~27]。适宜的打顶时期,应根据棉花的生育情况、当地初霜时期和棉花的后劲等灵活掌握。针对常规棉打顶时期,棉农的经验是:“时到不等枝,枝到看长势”,“凹顶早,冒顶迟,平顶小顶正当时”;或者看棉株长势判断打顶时期,如将要衰退、还未明显衰退,主茎顶心和顶部叶片相平时是打顶的适宜时期。王冀川等[25]认为,杂交棉在7月13~22日打顶最宜,群体结构得到了优化,单株结铃多,产量最高。

在长江中、下游棉区,中等肥力的棉田多在7月下旬打顶,而高肥力棉田,密度较低的可在8月初打顶,密度大的提早到7月中旬[9]。黄河流域棉区,中等肥力、密度60 000~75 000株/hm2的棉田,多于7月中旬打顶[3]。南疆棉花打顶时间一般在6月底7月初,7月10日打顶全部结束[26];北疆棉花打顶时间一般在7月10~20日[27]。

适宜的打顶日期还需依据棉花播种期和生长动态来确定。油后直播棉5月下旬播种,8月上旬在棉株高度达到110~120 cm时打顶,效果较好[28]。

根据棉株长相确定打顶时间可避免播种期的影响,具有更加普遍的指导意义。王小琳等[29]提出人工摘心时机指示指标:花位6~8,嫩头长10~13 cm;摘顶心成功的检验指标:倒1~3果枝平均每果枝座有效铃1~3个以上,果枝平均长小于大行宽(20~30 cm)的1/2左右。通过采集群体冠层结构各指数,王冀川等[25]认为在最大叶面积指数适中,平均叶簇倾角较低,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和直射辐射透过系数较高,平均叶分布值在盛花期各层次分布均匀、铃絮期中上部分布较高,消光系数从上到下均匀增加时群体结构优化,为杂交棉适宜人工打顶时期。彭强吉等[30]认为,在机械打顶高度小于7 cm时进行机械打顶综合效益最佳。

2.2 分期打顶

分期打顶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密度高的新疆棉区。2007年新疆兵团农3师提出高密度种植棉花可以分期多次打顶,以达到促早熟、改变产量结构、提高棉花单产的目的[31]。马富裕等[32]研究发现,在密度为22.5万~30万/hm2时与同密度下 1次打顶(7月 5日)相比,2次打顶增产 8.4%和13.4%,3次打顶增产6.4%和7.1%,并认为这与分期打顶使LAI在冠层中的分布向上向下“分异”,保证了较适宜的最大LAI及其在冠层中的合理分布有关。刘进新等[33]通过对新陆早8号进行隔行分期分批打顶研究表明,密度相同时,分层打顶的单株铃数和单铃重最高,蕾铃脱落率最低。段震宇等[34]发现,当密度为30万/hm2时,经2次打顶处理后的棉株群体光合速率变化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仍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在盛铃期生殖器官干重最高,通风透光良好;叶面积指数适中,产量最高。总体来说,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棉花分期多次打顶能塑造理想株型,调节群体结构,减少因高密度造成的郁闭现象,充分利用光能,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3 打顶方法

长期以来,人工打顶是我国各棉区普遍采取的打顶方式,通过不断完善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这种依靠人力为主的作业方式,明显制约了棉花产业的发展。国内对于打顶机的研究于1960年代开始,但发展较为缓慢,目前尚处于研究示范阶段。随着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化学打顶剂的研究不断深入[19,35],化学打顶已成为棉花控制顶端优势新的发展方向。

3.1 人工打顶

人工打顶常见方法是人工将棉株顶端掐去1叶1心,不采用“大把楸”[36]。湖南棉区采用大棵稀植种植技术,打顶一般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行,摘去1叶1心,长势弱的早打,长势旺的迟打[37]。虽人工打顶效果好、漏顶率低,然人工打顶需要劳动力多、效率低,与当前棉花生产轻简化方向不一致。何磊等[38]对新疆兵团进行棉花人工打顶估算,发现光打顶这一项每年就需花费2.432亿元。

3.2 机械打顶

自1928年第一代棉花打顶机问世[39],国内外对机械打顶做了大量研究,设计了适于各种种植模式的机型。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机械打顶以连续切断式打顶为主,效率较高。但近年来机械打顶的研究较少。国内机械打顶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棉区,其机械化生产程度高。1990年新疆从前苏联引进了棉花打顶机,但在适应性试验中发现地表不平,易造成机械损伤,不适宜在我国推广应用。之后,专家们为解决打顶机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各种努力[40,41]。新疆石河子大学先后研制了3MD-12/20型棉花打顶机和3MDY-12型前悬挂液压驱动式棉花打顶机。这两种机型经试验基本能满足打顶农艺要求,然不能满足作业单行独立升降仿形的要求,且作业精准性不高,未得到大面积推广[40]。其他为适应实际生产要求而研制的机型还有:3MDZK-12型组控式单行仿形棉花打顶机、3MDZ-6型自走式棉花打顶机、3DDF-8型棉花打顶机、3FFD-6型后悬挂滚筒式棉花打顶机等[41]。

与人工打顶相比,机械打顶的优点是工效高,机械打顶效率是人工打顶的5~7倍。但机械打顶对地势以及棉花生长均匀度要求较高,且漏打率高达20%,比人工打顶高出15个百分点,并且会对植株和蕾铃造成严重损伤[42,43]。赵玲[44]研究表明,机械打顶株高和果枝台数略低于人工打顶,但花铃数多于人工打顶,这可能是因为机械打顶使棉株营养及时供应到下部果枝和蕾铃,弥补了上部果枝的减少,因而对花铃期整株花蕾数、成铃率并未产生影响;但单产较人工打顶减少16.7%以上,并认为可能是因为机械打顶对棉株蕾铃有一定的机械损伤,降低了吐絮效率,从而影响了产量。

3.3 化学打顶

化学打顶是指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强制延缓或抑制棉花顶端生长,控制棉花的顶端优势,从而达到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目的。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杜鹃、菊花等花卉上进行研究,国内研究多应用在海桐、一串红、杜鹃等植物上,其化学去顶试剂主要是长链的脂肪酸或酯、6-BA[44]。当前,国外主要利用缩节胺等植物调节剂进行化控,控制棉花株高,去顶研究较少。国内关于棉花化学去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新疆棉区[45],长江流域棉区未见报道。

当前研究使用的化学去顶试剂种类较多,如李雪[46]应用辛酸甲酯、癸酸甲酯和6-BA去顶,张凤琴[47]研制的化学整枝剂,但多数是应用含有缩节胺(DPC)的打顶剂[18,23]及烟草抑芽剂的主要成分氟节胺[17~18,24]。氟节胺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控制棉花顶尖幼嫩部分的细胞分裂,并抑制细胞伸长,使棉花自动封顶。喷施氟节胺后,棉花顶部叶片小叶化,株型紧凑,株高变矮,主茎和果枝节间都被缩短,可用于塑造理想株型,改善群体透光性,拓展棉花群体容量。相比人工打顶和机械打顶,化学打顶简单、方便、见效快,且降低了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工、机械打顶造成的物理伤害、时间跨度大、漏打和重复打顶的问题。但是,存在化学封顶后管理的问题。使用药剂时,相配套的缩节胺化控技术较难掌握,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使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协调,出现了棉花长势偏旺现象,可能影响棉株结铃和棉铃生长发育进程[48]。

4 问题与展望

近几年,由于劳动力缺乏和生产成本上涨等限制了棉花的发展,植棉面积减少。机械化、规模化是棉花生产的必然趋势[49]。显然,以人工打顶为主的打顶作业模式将被机械打顶或化学封顶所取代。

4.1 加强机械打顶方法研究,完善打顶机的设计,减少机械损伤

与多数其他功能棉花机械一样,棉花打顶机械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机器的结构和性能,使其与农艺性状、种植模式相适应[40,41]。未来,棉花打顶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解决棉花打顶机的自动棉株高度识别精度问题;(2)向智能化、大型化方向发展,适于规模化生产应用;(3)实现打顶、除虫、中耕一体化等多功能综合作业,降低作业成本和设备投入费用;(4)设计棉花顶尖回收结构。

4.2 开展棉花化学封顶理论和技术研究,及时应用推广

就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来看,化学打顶的优势使其很可能更适于棉花机械化生产。化学封顶理论和技术研究重点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封顶对棉株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和主要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及其激素变化和其他生理生化相关性研究;(2)不同化学封顶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筛选适用性较广、封顶效果好、环保的打顶剂;(4)形成与直播技术、集中吐絮成铃技术相结合的一体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适于机械化、规模化生产。

[1]毛树春,董和林,裴建忠.棉花栽培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8-110.

[2]王高勤,陈爱明.棉花打顶的诀窍[J].北京农业,1995(7):16.

[3]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812-817.

[4]Cline MG.Apical dominance [J].Botanical Review,1991,57:318 -358.

[5]毛树春.我国棉花种植技术的现代化问题——兼论“十二五”棉花栽培相关研究[J].中国棉花,2010,37(3):2-5.

[6]官春云.作物轻简化生产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2(2):7-10.

[7]曹栓柱,谢宗维,李 博.整枝剂在棉花打顶中的应用效果[J].农村科技,2009(7):32.

[8]胡 斌,罗 昕.3MD-12型棉花打顶机研究设计[J]. 农机化研究,2003(1):88-89.

[9]高毓华,夏爱美.棉花打顶效果的研究[J].河南农林科技,1982(7):8-11.

[10]董春玲,罗宏海,张亚黎,等.喷施氟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及化学打顶效应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3,50(11):1985 -1990.

[11]李 莉,田长彦,黄子蔚,等.打顶后棉花倒四叶内源激素的变化及与早衰的关系[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3):162 -168.

[12]Pettigrew WT,Mccarty JC,Vaughn KC.Leaf senescence-like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e to cotton’s premature photosynthetic decline [J].Photosynthesis Res,2000,65:187-195.

[13]王延琴,潘学标,崔秀稳,等.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1999(6):10-11.

[14]叶 伟.打顶、化控对棉花蕾铃形成及脱落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13):93-141.

[15]张巨松,徐海江,宁新民.不同打顶时期对海岛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3(4):6-8.

[16]赵 强,张巨松,周春江,等.化学打顶对棉花群体容量的拓展效应[J].棉花学报,2011(5):401-407.

[17]苏成付,邱新棉,王世林.烟草抑芽剂氟节胺在棉花打顶上的应用[J].浙江农业学报,2012(4):545-548.

[18]易正炳,陈忠良,刘海燕.化学打顶整枝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农技推广,2013(5):32-33.

[19]Meredith WR.Minimum number of genes controlling cotton fiber strength in a backcross population [J].Crop Science,2005,45(33):1114 -1119.

[20]赵 强,周春江,张巨松,等.化学打顶对南疆棉花农艺和经济性状的影响[J].棉花学报,2011(4):329-333.

[21]林 涛,张德忠,张巨松,等.打顶对海岛棉产量和品质性状空间分布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07(4):385-389.

[22]刘 燕,原保忠,张献龙,等.整枝与化控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棉花,2012(11):10-12.

[23]李新裕,陈玉娟.新疆垦区长绒棉化学封顶取代人工打顶试验研究[J].中国棉花,2001(1):11-12.

[24]董春玲.棉花喷施氟节胺化学打顶剂对植株农艺及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D].石沙子: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5]王冀川,高 山,韩秀峰,等.不同打顶时期对杂交棉冠层结构影响的研究[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2(1):7-14.

[26]郭 良,张建军,石国元,等.对南疆棉花打顶时间的认识[J].新疆农业科技,2005(6):17.

[27]周亚立,刘向新,闫向辉.棉花收获机械化[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8]刘爱玉,李瑞莲,邹 茜.棉花油后直播集中吐絮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4(2):41-42.

[29]王小琳,顾正清.棉花按花位适时打顶试验简报[J].作物杂志,2004(1):32-33.

[30]彭强吉,胡 斌,罗 昕,等.不同打顶时间和高度对北疆高产棉花产量的影响[J].中国棉花,2012(5):23-25.

[31]蒲耀绪,刘永涛,陈 召.棉花分期打顶及配套管理技术[J]. 农村科技,2008(4):18.

[32]马富裕,程海涛,李少昆,等.高产棉花打顶调控的群体适宜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12):1843-1848.

[33]刘进新,刘海蓉.分期打顶对不同密度棉花产量影响初探[J].新疆气象,2005(4):26-32.

[34]段震宇,王 军,祁亚琴,等.不同冠层群体棉花的源库分布特点[J].新疆农业科学,2006(2):118-120.

[35]Cathey HM,Steffens GL,Stuart NW,et al.Chemical pruning of plant[J].Science,1966,153:1382 -1383.

[36]王 虹,王自强.中高密度栽培下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产量的影响[J].农村科技,2007(9):12.

[37]DB43/T286-2006,湖南省棉花栽培技术规范[S].

[38]何 磊,周亚立,刘向新,等.浅谈新疆兵团棉花打顶技术[J]. 中国棉花,2013(4):5-6.

[39]Smith JA.Cotton topper:US,1833001[P].1928-05-05.

[40]瞿端阳,王维新.新疆棉花机械打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新疆农机化,2012(1):36-38.

[41]牛巧鱼.我国棉花机械打顶研究进展[J].中国棉花,2013(11):23-24.

[42]刘俊奇,王维新,赵永满.棉花打顶机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8(9):249-251.

[43]韩 辉.棉花机械与人工打顶对比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7(5):179.

[44]赵 玲.棉花机械打顶和人工打顶对比试验[J].农村科技,2007(7):10.

[44]叶春秀,谢宗铭,庄振刚.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棉花化学封顶上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棉花,2013(7):6-8.

[45]刘 学.新疆兵团棉花化学打顶整枝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5):65 -67.

[46]李 雪.辛酸甲酯、癸酸甲酯和6-BA对棉花去顶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7]张凤琴.化学整枝剂对棉花生长的影响[J].新疆农垦科技,2011(2):18-19.

[48]刘兆海,孙昕路,李吉琴,等.化学免打顶剂在棉花上的试验效果[J].农村科技,2014(3):28-29.

[49]肖才升,李育强,李 庠,等.洞庭湖植棉区油后直播棉的发展前景探讨[J].中国棉花,2013(11):21-22.

猜你喜欢

棉株棉花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棉花是花吗?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棉花
芒种时节抓好棉田管理
雨后棉花应急管理措施和补救方案
棉花早衰原因及防止措施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