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药物的合理联用

2014-01-23韩伯杨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西药中西西药

韩伯杨

(1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药剂科,山东济宁 272100;2山东大学药学院,济南 250012)

中西药物的合理联用

韩伯杨1,2

(1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药剂科,山东济宁 272100;2山东大学药学院,济南 250012)

根据近年来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有关文献,结合医学、药学、中医药学理论与临床工作实践,对中西药物药效学相互作用及机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部分中西药物合用后,疗效增强、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降低、用药量减少、疗程缩短等,显示了合理联用中西药的优越性。

中药;西药;药物相互作用;药效学

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中西药物合用的机会越来越多,相互作用的概率越来越高。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有益药效学是指中药(单味、复方制剂、中成药或汤剂)与西药合用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西药、中药或两者药效学变化,变化的结果是疗效增强、不良反应减少、毒性降低、用药量减少、疗程缩短、适应证范围扩大等,从而发挥中、西药单独使用所没有的治疗作用,提高疾病的治疗水平、治疗的依从性,节省医药资源,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显示了合理联用中西药的优越性。

1 相互协同,增强疗效

有些中药与部分西药如抗病原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抗肿瘤药,激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的药物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1.1 中药与抗病原微生物药

1.1.1 β-内酰胺类鱼腥草和青霉素注射液配伍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单用青霉素,因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炎、抗过敏、平喘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故二者协同增效[1-2]。清热解毒口服液与青霉素G联用,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发作期的慢性肺心病,效果优于单用抗生素[3]。金银花、丹参、黄柏等能增强青霉素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耐药菌体蛋白合成上有共同效应[4-5]。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联用,可以提高抗生素对耐药菌的敏感性,产生协同作用[6]。麻黄、麻杏石甘汤与青霉素联用可提高对细菌性肺炎的治疗效果[7-8]。

1.1.2 氨基苷类枳实、柴胡等与庆大霉素联用,中药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有利于抗生素进入有效作用部位,在治疗胆道感染时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疗程,表现出协同作用[4]。硼砂及含硼砂中成药清热通淋胶囊等显著提高庆大霉素对泌尿系感染疗效。因硼砂为含水四硼酸钠,呈碱性,口服后提高尿液的pH值;庆大霉素在尿液pH值为8.5时的抗菌活性比pH值为5时大100倍[8]。大蒜素与链霉素联用,可提高其2倍血药浓度、3倍效价[9]。

1.1.3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联合急支糖浆、一清胶囊治疗气管炎急性发作,因三者均有抗菌作用,中药抗炎、镇咳、祛痰、解热,从而提高疗效。鱼腥草注射液增强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因其有抗菌、抗炎、抗过敏、平喘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使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CD3+、CD4+及CD3+/CD4+值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含量增高,与阿奇霉素相辅相成,协同增效[8]。

1.1.4 其他抗菌药双黄连口服液与诺氟沙星合用,对急性菌痢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提高12%[1]。小柴胡汤、清肺汤等联合抗生素治疗高龄反复感染者,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4]。蒲公英、苦参、鱼腥草等与盐酸小檗碱联用,可使前者的抗菌效能增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7]。黄连、黄柏与四环素、呋喃唑酮、复方磺胺甲基异口恶唑合用治疗痢疾、细菌性腹泻疗效成倍提高[10]。香连丸与广谱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TMP)合用,其抗菌活性增长16倍[11];蒲公英与TMP组成的复方蒲公英注射液对青霉素过敏者、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患者的效果较佳[12-13]。

1.1.5 抗病毒药双黄连粉针与蒙脱石散联用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70例,用利巴韦林治疗62例作对照。结果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及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22例(31.4%)、40例(57.1%)、8例(11.4%)、88.6%;对照组为10例(16.1%)、24例(38.7%)、28例(45.2%)、54.8%。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原因与双黄连粉针抗菌、抗病毒,蒙脱石散吸附病毒并扶植正常菌群,使双歧杆菌增长158倍[8]有关。

1.2 中药与抗寄生虫药

黄花蒿与磷酸伯氨喹合用治疗疟疾,黄花蒿中青蒿素治疗疟疾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但易产生耐药性,复发率较高;伯氨喹是控制复发的首选抗疟药,可弥补青蒿素的缺陷。联合用药6天,在原虫转阴速度和降低近期复发率方面均优于二者单用[4]。

1.3 中药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西药

逍遥散或三黄泻心汤与利眠宁合用,提高疗效的同时,可逐渐摆脱对西药的依赖[4]。洋金花与氯丙嗪、哌替啶合用延长麻醉时间和术后镇痛时间,同时拮抗催醒,效果安全可靠[7]。中药癫痫宁片治疗癫痫100例,平均有效率为74%;联用苯巴比妥治疗顽固性癫痫100例,有效率达81%,41.25%的患者脑电图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二者均有影响脑部过度或异常放电之作用,故合用提高疗效[8]。

1.4 中药与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西药

生脉散、丹参注射液与莨菪碱合用治疗病窦综合征,可提高心率,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缺血缺氧,标本兼治[4]。丹参、黄芪、川芎、丹香冠心等注射液与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量合剂等合用,提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7,11]。复方丹参注射液联用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抗凝效果明显优于单药,在降低血小板凝集、改善血黏度等方面有协同作用[13]。脉络宁、复方丹参等中药注射剂与肝素、链激酶等西药合用,降低血液黏度,抗凝血及抗血栓的作用明显增强;红参、丹参、琥珀等联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等,控制心房纤颤发作的作用增强;五味子、茯苓、当归等与普萘洛尔、苯妥英钠、吡美诺等合用,抗心律失常控制早搏的作用增强[14]。

1.5 中药与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西药

桔梗、远志等与氯化铵联用,口服后刺激胃黏膜的迷走神经末梢可致轻微的恶心,引起胃-肺-迷走反射,使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痰液变稀,易于咯出,产生协同增效作用,上述中西药配制而成的制剂如敌咳糖浆、小儿止咳糖浆、咳停片经临床多年验证疗效确切。洋金花总碱(东茛菪碱与阿托品为主)与克仑特罗伍用,通过阻断M胆碱受体和激动β2受体,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含两者组分的喘立平栓或气雾剂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8]。

1.6 中药与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西药

延胡索具止痛功用,阿托品解痉止痛,二者合用在解除胃肠痉挛和疼痛方面有增效作用[4]。由中、西药组成的复方胃谷胺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协同作用[5]。黄芪、党参、砂仁、白芍、当归、白术、肉桂、延胡索、荔枝核、干姜、甘草共为汤剂合用乳酸菌素片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显著提高临床疗效[7]。木香等与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等合用,提高胃肠功能的兴奋性,增强胃肠道的蠕动;半夏、白芍、洋金花等与解痉药山莨菪碱等合用,则可加强胃肠道蠕动的抑制作用[14]。

1.7 中药与作用于泌尿系统的西药

尿石通丸与坦洛新合用,提高结石排出率,减少肾绞痛的发生及镇痛药的使用。猪苓、泽泻与呋塞米、氢氯噻嗪合用,中药利水渗湿,协助西药利尿消肿[10]。

1.8 中药与激素类西药

桂枝茯苓丸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结功用;米非司酮为受体水平抗孕激素和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基础药物,治疗子宫肌瘤单用西药与伍用中药比较,瘤体缩小分别为35.78%、45.98%,提示联合治疗效果更好[1]。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合用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因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可抑制氢化可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活,使其血药浓度升高[4-5]。赤芍、丹参、桃仁、三棱、莪术与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合用对中西医结合保守终止妊娠有协同作用,因中药改变局部血运、杀死胚胎,加快病情恢复;甲氨蝶呤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导致胚胎组织坏死;米非司酮拮抗内源性黄体酮,溶解网状纤维,妊娠的绒毛组织及蜕膜发生变性,黄体萎缩,胚囊易于坏死剥脱[6]。扶正复甲合剂与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明显改善症状,减少甲状腺激素替代剂量[15]。

1.9 中药与抗肿瘤西药

肿瘤病人化疗的同时服用中药能够提高疗效。中医药由传统的软坚散结、祛湿化瘀、以毒攻毒转变为健脾补肾、养气益血特别是保脾养血,在晚期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如健脾养血汤加减[16]、益肺抗瘤饮与苦参注射液[17]、自拟通补三升汤[18]、自拟扶正固本汤[19]等分别联合顺铂等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肺癌,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2 相互抑制,降低毒副反应

西药化学成分单一,虽然治疗作用显著,但是毒副反应也较突出,有些患者无法完成疗程。中西药物配伍充分利用治疗作用的同时,可降低或避免毒副反应。

2.1 中药与抗病原微生物药

逍遥散与抗结核药联用,能减轻抗结核药对肝脏的损害[4]。甘草提取物甘草酸与链霉素制成甘草链霉素,以减轻链霉素对肾脏和脑神经的毒害,原来因其毒性终止使用者80%可以继续治疗,且不影响其活性;黄精、骨碎补也有类似作用[4-5,9-10]。甘草与呋喃唑酮合用治疗肾盂肾炎既可防治胃肠道反应,又可保留杀菌作用[9]。丹参注射液能使肾皮质Na+-K+-ATP酶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减轻庆大霉素对肾的损伤、卡那霉素对耳蜗的毒性[12]。黄连、黄柏、葛根等与抗生素合用,可减少其副反应[13]。

2.2 中药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西药

麻黄类中药治疗哮喘,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的副作用,巴比妥类西药可以减轻此不良反应[4]。石麦汤、麦芽煎剂(生麦芽、炒麦芽各120克)、温胃舒冲剂分别与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合用,可以减轻其流涎的不良反应[8,10]。

2.3 中药与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西药

肿节风片与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联用治疗39例伴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与甲硝唑、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三联治疗进行比较。两组疗程均为14天。疗程结束1个月后,胃镜复查并检测HP。结果显示联用中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而疗效无显著差异。表明根治HP三联疗法中肿节风替代甲硝唑,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8]。

2.4 中药与激素类西药

雷公藤及其总苷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若与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联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减轻骨髓抑制的同时,提高疗效。桂枝汤类、人参类方剂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其用量和撤药后复发的不良反应[4]。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容易出现肾阴虚证候,加服六味地黄丸可防止“库欣综合征”的出现[12]。消炎解毒丸与地塞米松合用,对内毒素损害的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重症肝炎常用激素改善症状,消除黄疸,但易出现症状反弹、出血等不良反应,与人参、三七配伍后可减轻副作用,提高治愈率[13]。

2.5 中药与抗肿瘤药物

中药与抗肿瘤药合用可以减轻化疗药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引起的白细胞下降:如甘草与喜树碱[3];黄芪、白术以及女贞子、山茱萸、石韦、灵芝、鸡血藤、刺五加、人参等分别与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等[4-5,10];白及粉、海螵蛸粉、氟尿嘧啶、环磷酰胺、鲨肝醇、奋乃静配合组成片剂[9]。六君子汤加味[20]、六君子汤合旋复代赭汤[21]、健脾和胃止呕剂[22]、小半夏加茯苓汤[23]分别与顺铂等。

3 减少剂量,缩短疗程

中西药物配伍,通过协同作用、提高疗效以后,可使有些药物剂量相应减少,降低不良反应;有的还可以缩短疗程,以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减轻痛苦。

例如茵陈及其制剂含有对羟基苯丁酮,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加灰黄霉素的溶解度及吸收,增强抗菌作用,减少其33%~50%常用量仍取得满意疗效[8]。珍菊降压片有较好的降压及改善症状的作用,若以常用量1次1片,1日3次计,可乐定的剂量比单用减少60%[9]。地西泮有嗜睡等副作用,若与苓桂术甘汤合用,只需常用量的1/3,即可达到相同疗效,嗜睡等副作用也可消除[9,13]。柴胡桂枝汤等与抗癫痫药合用,减轻肝损害、嗜睡等副作用的同时可减少其用量;桔梗、远志、款冬花、甘草、贝母等与氯化铵、咖啡因等配制成各种复方制剂,增强镇咳、祛痰、平喘的同时,可减少氯化铵的用量[12]。槟榔合用呋喃丙胺治疗日本血吸虫病,单用西药14天的疗程缩短为10天[13]。

4 减少禁忌证,扩大适应证

某种西药对某种疾病本来属于禁忌证,但与中药配伍后可以安全应用于原来属于禁忌证的疾病。西药单独应用时只能治疗A病症,但与中药联用后,不仅具有协同作用,还可以治疗B病症。

如珍氯片(珍珠层粉、三硅酸镁、氯丙嗪)用于肝功能轻度不全、精神异常的患者,不仅能消除氯丙嗪损害肝脏的作用,且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碳酸锂是治疗躁狂性精神病的药物,临床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但其胃肠反应限制了其适用范围,若联用白及、姜半夏、茯苓等复方中药,可减轻胃肠反应,使许多有胃肠疾患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能够接受治疗。舒心散冲剂(普尼拉明、三七、赤芍、郁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缓解有效率为87%,西药扩冠作用时间短,中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可使作用时间延长[9]。

5 结语

中西药虽属不同体系,但治病的目的是一致的,本质上都是通过影响机体的生理、生化及病理等环节而发挥效应的,作用对象具有生物活性上的同一性;又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因而又有着物质上的同一性。因此,中西药互补、交融就有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中西医结合疗法和中西药联用将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西药物合用产生的有益的药效学变化。这些变化,提高了疾病的诊治水平、用药的合理性,节省了医药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了其潜力,减轻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协助解决、缓解西医西药的某些棘手难题。对于病毒感染,中药通过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可以弥补目前没有特效西药的缺陷;在危重急症抢救中,中西药注射剂联用,可以提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对于耐药菌感染,中药可以提高抗菌药对细菌的敏感性;如果疗程中断,中药通过降低或消除化疗药、氨基苷类抗菌药等毒性,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提高依从性。

但是,不合理的中西药物配伍则会产生不良相互作用,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多、毒性增加,导致药源性疾病、甚至产生致命的危险。因此,中西药物合用既不是简单地凑合,也不是机械地堆加,而是有理论、有根据地有机结合。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和药师把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与西医的辨病治疗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顾、相辅相成;熟悉掌握中西药药理作用、理化性质等,这是中西药物合理联用的基础和保障。随着中西医学的发展及中西医结合的深入研究,许多更加成熟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更加合理的中西药联用将应用于临床。

[1]黎奔,陈朝,段晓红,等.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6):148-150.

[2]文永强,纪君.鱼腥草注射液与青霉素合用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4,11(3):14-15.

[3]金玉琴,江照云.中成药与西药同服的利弊分析与药效探索[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0):2407-2409.

[4]梁世香,潘国辉.常见中西药物联用的临床利弊分析[J].今日药学,2010,20(9):52-53.

[5]龙项,李浩,湛延风,等.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5):457-460.

[6]张曼,原永芳.中西药物合用对药动学与药效学影响的研究概况[J].医学综述,2012,18(24):4212-4215.

[7]张琬迎,吴洁,崔峥.浅谈中西药的相互作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2):1149.

[8]朱建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365.

[9]李大魁,张石革.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30-31.

[10]黄爱娟,区林华,苏和.谈中西药在临床联合应用中的特点及相互作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9):2428-2430.

[11]李彤.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特点及相互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209):14.

[12]史俊杰.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药杂志,2009,9(4):39.

[13]刘冬凌,胡波,熊文碧.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合理配伍与禁忌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6,28(4):171-173.

[14]陈元成,高长梅.中西药物配伍应用的药动学药效学变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5):587-588.

[15]刘春红,陈文辉,翟琳娜,等.扶正复甲合剂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1):1488-1489.

[16]刘兆周,徐舒.健脾养血汤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2C):75-76.

[17]郑永忠.中药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1):43-44.

[18]范先基,王三虎,冯献斌,等.健脾益肾补血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12):1660-1662.

[19]刘帆.自拟扶正固本汤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316-318.

[20]胡永春,雷秋模,潘志欣.中药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6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3):60-61.

[21]李惠静.中药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所致恶心呕吐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4):162.

[22]陈卫东,王剑峰,张春英.中西医结合防治胃癌术后化疗消化道反应16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3):61.

[23]郭天利.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顺铂联合化疗所致迟发性恶心呕吐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0):4842.

Rational Combination Us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Han Boyang1,2(1 Pharmacy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anzhou District of Jining City,Shandong Jining 272100,China;2 School of Medicine of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12)

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of recent years and the theory of medicine,pharmac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well as the clinical practice,the pharmacodynamics drug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wa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The combination of som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have showed the beneficial pharmacodynamic changes,such as increasing curative effect,reducing adverse reaction and toxicity reduction,decreasing dosage and shortening the course of treatment,which presented the superiority of combined us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Chinese Medicine;Western Medicine;Drug Interaction;Pharmacodynamics

10.3969/j.issn.1672-5433.2014.06.010

2013-12-26)

韩伯杨,男,在读硕士,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hanboyang1963@163.com

猜你喜欢

中西药中西西药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肉牛口炎的临床特征、诊断、中西药治疗和预防措施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肉牛前胃弛缓的临床症状、中西药疗法和预防措施
西药和中成药的配伍使用致不良反应分析
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双栖”画家孙志纯 行走风景 融会中西
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中西药结合治疗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43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