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喻闽凤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治法浅述

2014-01-22江金霞喻闽凤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柴胡外感少阳

江金霞,喻闽凤

外感发热是儿科的常见病证,几乎占据了儿科常见病例的大部分。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等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感受外邪。风为百病之长,小儿肺常不足,尤其在气候变换,寒热失常时,小儿的这些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更容易感受外邪。喻闽凤医学博士、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硕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善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现将方法归纳如下。

1 喻闽凤教授治疗外感发热的学术思想

对于儿童外感发热的治疗,喻教授认为外感发热的特点是从外感邪,发病迅速。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外治法和内治法两类。外治法主要包括药浴、推拿、针灸、耳尖放血。内治法主要采用小柴胡汤、柴胡加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当病邪较轻,病位较浅,邪在肌表如患儿虽有发热,但是精神状态尚可的情况下,根据患儿感邪的性质采取药浴和推拿。当热势较高,体温≥39 ℃时,采用耳尖放血。当病程较长,患儿仍有发热时,采取针刺左阳池、中脘、身柱、肺腧内侧(或放血)、滑肉门、外陵上述穴位。当病邪较重,病情变化较快时,则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除了采用上述外治法退热外,并采用不同的方药:如发热伴有呕吐、咽喉肿痛的患儿选用小柴胡汤加银花、连翘、生石膏;对于发热伴有四肢关节酸痛的患儿选用柴胡加桂枝汤;对于发热时间长、热势高、伴有惊惕、俨语等以神志症状突出的患儿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1.1 中医外治法

1.1.1 药浴 采用中药饮片直接倒入100 ℃开水中,用毛巾盖住浴盆,防止药物挥发。待水温控制好后,直接沐浴。

辨清外感发热的性质,灵活选用不同性质的药物、水温、沐浴时间以及汗出情况。偏寒偏虚者,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5 ℃以下,沐浴时间短,以不超过10 min为佳。汗出不宜过多,以微微汗出为佳;反之,辨证偏热偏实者,水温稍高,保持水温35 ℃以上,沐浴时间稍长,以半小时以上为佳,使得邪气随汗出而解。方用:荆芥、防风、柴胡、连翘各20 g,薄荷10 g;方中荆芥、防风性温,祛风解表;柴胡性微寒,疏散风热;薄荷性凉,发散风热;连翘性微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气分热。

1.1.2 推拿 推三关,推六腑,清天河水,推脊各300~500次,三关属手太阴肺经分布部位,六腑属手少阴心经分布部位;天河水属手厥阴心包经分布部位;三者合用,能开腠理,清热救阴,引水克火[1]。外邪侵犯机体时,首犯太阳经,脊柱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分布部位,采用上述药汁推拿,使得药物直达病邪所在经络,达到发汗解表,疏通腠理。中药外浴配合推拿不但增加了给药途径,而且患儿依从性高,无痛苦,易于接受。通过外用药物的熏洗与推拿,使表邪随汗而解,截断病程,迅速痊愈。

1.1.3 寻找热的本源,采取针灸治疗 选穴:左阳池、中脘、身柱、肺腧内侧(或放血)、滑肉门、外陵。

1.1.3.1 左阳池、中脘选穴依据 人体一身之气的平衡,少阳之枢和中焦之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阳池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针之能疏利三焦而发挥少阳枢机之用;中脘当上中下三脘的中点,取之能调中焦脾胃之气机而发挥升降之功。原穴乃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故选用阳池穴可调三焦之原气。少阳主枢,刺阳池可开少阳之枢机。又“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难经·三十一难》),少阳属相火,故针阳池可以调三焦之水火,水火调,则热自降,水自升。肝胆之气从左升发,肺气从右肃降。故选左阳池促进肝胆之气的升发。“阳气者,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阳病者,上行极而下”(《素问·太阴阳明论》)。因此针刺左阳池穴不但不会因木气升发而使患儿的体温升高,反而因三焦疏利而下降。另配伍中脘以调和脾胃,土者主四象,土枢则木、火、金、水自调。

1.1.3.2 身柱、肺腧内侧选穴依据 《素问·刺热病论篇》“三椎下间主胸中热”,故针刺身柱以泄肺热。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从风门侵入人体,经过第一行而入膈俞,从此入肝、脾、肾,出于腹,现于滑肉门[2]。”上句的“第一行”日本汉方医学家泽田健认为,背部有三行,背部第一行在督脉外五分处,内脏有热的时候,即从背部第一行出。针刺双侧肺俞穴内侧或点刺肺俞穴内侧放血,可以给肺热以出路。

1.1.3.3 滑肉门、外陵选穴依据 滑肉门是人体阳部的主穴,也是邪气出去的通道。针对肺炎等发热的患儿,发热时针刺滑肉门引邪外出。足阳明胃经在腹部的滑肉门、外陵穴,薄氏将其四穴合称为“腹四关”,针刺双侧滑肉门、外陵穴能将脏腑之气布输到四肢之“关”,调节全身气血运行,使全身气血平衡。

1.1.4 耳尖放血 针对高热的患儿,采用耳尖放血,当患儿体温≥39.0 ℃时,针刺双侧耳尖。耳尖为三阳经脉所过之处,具有发汗、镇静、泄热的作用。

中药药浴、推拿、针灸外治法在治疗外感发热的疾病中,能使体温平稳下降。相比西医采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退热所导致的大汗淋漓(伤津耗气)来说,患儿和家属都更容易接受,而且避免了西药对肝肾功能的损害等药物的不良反应。这样的退热过程温和,不易反弹。

1.2 辨清病机灵活选用经方

1.2.1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外感发热 针对发热伴有呕吐、咽喉肿痛的患儿,选用小柴胡汤加银花、连翘、生石膏;患儿出现呕吐,提示邪已入少阳。机体抗邪力不足,若用汗法、吐法不能祛除邪气,反而会耗伤正气,故选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加用银花、连翘轻宜疏散上焦温热之邪所导致的患儿咽喉肿痛,生石膏兼顾清泄里热所致的口渴或者烦躁。

1.2.2 柴胡桂枝汤治疗外感发热 对于发热伴有四肢关节酸痛的患儿,选用柴胡加桂枝汤。患儿发热时间长,邪气虽已传至少阳,但仍有发热,说明太阳之邪未解,四肢关节疼痛明显,说明太阳之邪较重。此时,少阳与太阳并病,而少阳病禁汗,则于小柴胡汤疏解少阳之邪的基础上加上桂枝汤解肌、调和营卫,方中桂枝通利经脉,缓急止痛。使得机体表里上下气血达到平衡,发热随证而解。

1.2.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外感发热 对于发热时间长,热势较高,伴有惊惕、俨语等以神志症状突出的患儿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外感发热,首先侵犯太阳经脉,由于发热时间较长,小儿病情变化迅速,易传至少阳经,邪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易影响阳明,邪气郁而化火,在手少阳则表现为三焦气化不畅而现小便不利,在足少阳则出现胆郁化火之口苦,足少阳胆属木夹相火,最易影响胃土之功能,而“胃络通心”,故胆热移胃容易扰乱心神,出现神志改变。治法则当以和解少阳,清泄阳明,重镇安神。方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茯苓畅利三焦,大黄清泄阳明之热,龙骨、牡蛎镇惊安神。考虑患儿易铅中毒,故减去铅丹加上珍珠母,达到依病机治疗的目的,退热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2 病案举例

蔡某,女,5岁,因“发热半天,呕吐2次”为代主诉于2013-05-04就诊。患儿最高体温38.5 ℃。现症见发热伴有畏寒,无寒战,无抽搐,无皮疹,呼吸稍促,呕吐胃内容2次,非喷射性,无腹泻,无流涕。精神一般,食纳睡眠可,小便黄,大便干结。查体:体温38.5 ℃,呼吸32次/分,脉搏125次/分。神清,精神一般,呼吸增快,面色红赤,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无脓性分泌物,口唇干燥,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舌质红,苔白,脉浮数。至江西省中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4.21×109/L,淋巴细胞63%,中性粒细胞68%,血红蛋白128 g/L,血小板352×109/L。中医诊断:感冒(风热型);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方药如下:柴胡、黄芩、法夏、太子参、甘草、生姜、大枣、银花、连翘、生石膏。以上为中药配方颗粒,开水冲服120 mL,分两次服用。予以中药外浴,方用:荆芥、防风、薄荷各15 g,柴胡、连翘各20 g;保持水温37 ℃左右沐浴40 min并嘱患儿家属规范推拿,推三关,退六腑,清天河水,推脊各300~500次。治疗3 d后于2013-05-07复诊,患儿家属诉:患儿热退,未再发热,诸症即愈。嘱其慎起居,少去公共场所。

3 讨论

患儿为急性起病,以发热、呕吐为主,有恶寒,小便黄,大便干结。提示邪已入少阳,病邪位于半表半里之间,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剧烈。患儿舌质红,苔白,脉浮数,提示为此种发热为外感发热,感邪的性质属热。患儿无腹泻,无流涕、食纳睡眠可,四诊合参,并参考患儿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正常,提示病位在表,患儿精神一般,提示病邪较轻,选用小柴胡汤加减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方中银花、连翘宣散上焦风热之邪所导致的患儿咽喉肿痛,生石膏兼顾清泄里热。由于患儿为外感风热为主,故用荆芥、防风、柴胡、薄荷、连翘,药浴采用辛凉重于辛温,水温控制在37 ℃,沐浴以30 min为宜。方中荆芥、防风祛风解表;柴胡、薄荷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沐浴温度相对高,时间长,使得病邪及时疏散。推拿:三关属手太阴肺经分布部位,六腑属手少阴心经分布部位;天河水属手厥阴心包经分布部位;三者合用,能开腠理,清热救阴,引水克火。此种治疗方法迅速截断病程,固护好了机体的正气,防止了患儿采用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生素热退后引起的咳嗽。

[1] 林肖霞,苏少琴,梁劲文.对我院发热门诊小儿高热综合治疗方案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5):86-87.

[2] 代田文志.针灸真髓[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08.

猜你喜欢

小柴胡外感少阳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童心童画
《三千年》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效果研究
仿生材料用于小柴胡汤复方制剂中重金属镉、铅、汞的同步脱除性能研究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
适合小柴胡汤治疗的感冒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