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褐牛产肉性能分析

2014-01-21周振勇李红波闫向民张金山

家畜生态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褐牛产肉体尺

周振勇,李 娜,李红波,闫向民,杜 玮,张 杨,张金山

(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新疆褐牛是一个乳肉兼用型品种[1],能耐严寒和粗放饲养,放牧性能好,抗病力强,现已成为新疆养牛业的主导品种。近年来,随着我区黄牛改良工作的逐年推进,以新疆褐牛改良当地土种牛及其杂交后代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新疆褐牛及其杂交后代的数量与其在牛年末存栏中的比例逐年增加,牧区绝大多数牛具备新疆褐牛的体型外貌特征,从种质资源利用角度来说,杂交改良后代具有杂交优势,大面积的杂交改良工作使得当前新疆褐牛及其杂交后代个体的生产性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为规范肉牛与牛肉生产国家农业部2003年正式颁布了牛肉等级标准(NY/T676-2003)[2],对肉牛屠宰、胴体分割与13块零售肉块进行了定义和要求,然而受市场需求影响,新疆牛羊屠宰加工企业生产以订单为主,分割方式与国家标准有一定差异,因此有关新疆褐牛优质肉、高档肉生产方面的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在体重与体尺等方面[3-5],本试验在紧密结合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农区肉牛短期育肥出栏方式,通过体尺测量、屠宰测定、胴体分割测定来研究18月龄左右新疆褐牛的综合生产性能,并对胴体产肉量和产肉率进行预测,为新疆褐牛生产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伊犁西天山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1.2 试验动物与管理

试验牛30头,品种为新疆褐牛,试验牛经伊犁西天山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育肥4个月后屠宰,屠宰时牛的年龄在18月龄左右,宰前对试验牛空腹12 h,禁止给料,但自由饮水,屠宰之前记录每头牛的体重,试验牛在去屠宰圈时采用牵引的办法,胴体预冷排酸后进行标准化分割。

1.3 指标测定与方法

试验数据由生长发育测定、屠宰与分割测定两大部分组成,测定指标包括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后腿围、胸深、胸宽、尻长、腰角宽、髋宽、坐骨宽、体重,血、头、皮、前蹄、后蹄、胴体重、尾、睾丸、心、肝、肺、脾脏、胃、肠、肾脏、胴体脂肪、非胴体脂肪等重量。其它部分指标参照周振勇等[6]、陈幼春等[7]采用的方法。

1.4 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8月龄新疆褐牛体尺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由表1可知,18月龄左右的新疆褐牛的常用体尺指标分别为,体高(117.53±3.79)cm、体斜长(153.57±7.05)cm、胸围(177.63±6.82)cm、管围(19.48±0.80)cm,其它体尺测量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及变化范围见表1;产肉性能方面:18月龄左右的新疆褐牛宰前平均活重为381.43kg,胴体重205.90kg、骨重37.79kg、屠宰率55.42%、胴体分割肉重135.55kg,具体指标见表2与表3。

表1 18月龄新疆褐牛体尺测定结果(n=30)Table 1 Test results of body measurements of Xinjiang brown cattle at 18months cm

表2 18月龄新疆褐牛屠宰性能测定结果Table 2 Slaughter index kg

表3 18月龄新疆褐牛胴体分割各切块肉产量Table 3 Meat weight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arcass

2.2 18月龄新疆褐牛产肉性能分析

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眼肌面积为(81.67±12.78)cm2、净肉产量(168.11±16.59)kg、高档肉产量(29.04±4.06)kg、优质肉产量(46.65±4.78)kg、肉骨比4.47∶1、高档肉产量占净肉产量的(17.24±1.37)%、优质肉产量占净肉产量的(27.76±1.14)%,胴体重、眼肌面积、净肉重、高档肉重、优质肉重、肉骨比、高档肉比例、优质肉比例、屠宰率各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见表4),其中胴体重与净肉重、高档肉重、优质肉重、肉骨比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826、0.927、0.478,净肉重与高档肉重、优质肉重、肉骨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0.914、0.626,高档肉重与优质肉重、肉骨比、高档肉比例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83、0.534、0.735,其它的详见表4和表5。

表4 胴体产肉性状的简单相关系数Table 4 Simple correlation of carcass meat traits

表5 胴体产肉性状的偏相关系数Table 5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carcass meat traits

为摸清胴体重变量对其他变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去探索排除胴体重差异后各变量测定指标的相互关系(见表5),结果表明:眼肌面积与净肉重、高档肉重、优质肉重、肉骨比、高档肉比例、优质肉比例、屠宰率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净肉重与肉骨比的相关性增强(R=0.994,P<0.01),净肉重与优质肉比例存在中等强度负相关性(R=-0.609,P<0.01),高档肉重、优质肉重与净肉重之间不具相关性,高档肉重与优质肉比例之间极显著负相关(R=-0.543,P<0.01),优质肉重与肉骨比无相关性,优质肉重与优质肉比例极显著正相关(R=0.929,P<0.01),优质肉重与高档肉比例显著负相关(R=-0.462,P<0.05),高档肉比例与优质肉比例中等强度负相关性(R=-0.418,P<0.05),屠宰率与净肉重、高档肉重、优质肉重、肉骨比、高档肉比例、优质肉比例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

2.3 产肉量与产肉率预测

新疆褐牛的体尺测定指标、屠宰测定指标、胴体分割测定指标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体尺测定指标、屠宰测定指标、胴体分割测定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回归方程,各方程中具体指标见下表6。

表6 新疆褐牛主要生产性能指标最优线性回归方程汇总Table 6 The optimal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of mai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dex of Xinjiang brown cow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经短期育肥后新疆褐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屠宰率均值为55.42%,胴体重均值为205.90kg,分割肉重均值135.55kg,达到国家牛胴体等级的一级标准。高档肉、优质肉占胴体产肉量的17.24%、27.76%,肉骨比4.47∶1,李建华等[8]对18月龄新疆褐牛进行了屠宰分割测定结果为屠宰率52.5%、净肉率42.6%、肉骨比4.45∶1,与本研究结论相一致。

本研究采用相关分析中的简单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对胴体产肉性能进行研究,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眼肌面积与高档肉重、高档肉比例存在中等强度的正相关(P<0.05),眼肌面积与净肉重、优质肉比例之间没有相关性,与陈银基等[9]的研究结论相近。控制胴体重不变的情况下,各测定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结论与变量间的简单相关分析结论不一致,试验表明:眼肌面积与高档肉产量、高档肉比例有相关性(P<0.05),可作为新疆褐牛胴体产肉量评定参考指标,但仅适合在比较重量不同的胴体间使用,对相同重量的胴体,眼肌面积不能作为胴体产肉量评定参考指标。

采用体尺指标胸围是建立预测活重、胴体重、净肉重、高档肉重、优质肉重指标预测回归方程的有效因子,但预测方程的准确性分别是活重>胴体重>高档肉重>净肉重>优质肉重,为提高预测方程的准确性,胸围与髋宽因子相结合提高了活重预测方程的准确度。在判断优质肉比例与高档肉比例上,体尺指标中仅尻长与体高与之具有相关性(P<0.05),对净肉重的预测建立了以胴体重、后蹄重为变量的方程2个,其中含有变量后蹄重的预测方程较单因子变量胴体重的方程准确度高。优质肉的产量与胴体重、尻长、肾脏重等密切相关,其中胴体重起主导作用,尻长与肾脏起重要辅助作用。高档肉的产量与胴体重、肾脏重有关,从预测方程中可知,在胴体重不变的情况下,肾脏越大,高档肉产量越低。另外,本试验研究发现,后蹄重、头重、血重与优质肉比例、高档肉比例有关,其中后蹄重与头重决定了高档肉比例,后蹄重越大、头重越小高档肉的比例越高,因此可通过选育手段提高新疆褐牛优质牛肉产率,血重与高档肉比例正相关,但方程预测的准确度不高。本研究建立的方程可作为新疆褐牛生产性能估测的依据,但需要说明的是使用体尺测定指标所建立的方程与使用屠宰测定指标建立的方程相比预测准确度低(R2≥0.49的回归方程可用于预测;R2<0.49预测效率太低),与实际测量数据相比误差较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试验的样本数较少,另一方面是品种改良或群体内存在的体型、体尺差异过大,影响了方程预测的准确性。

新疆褐牛在经过短期育肥后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但个体产肉量、体尺体型差异较大,现阶段有必要进行新疆褐牛品种内的系统研究,摸清纯种牛体型外貌及其测量指标与产肉性能的关系,建立模型来准确预测综合生产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与新疆褐牛品种改良、生产管理相匹配的相关技术标准。

[1]张 杨,李红波,张金山,等.新疆褐牛种群资源调查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12,38(1):24-28,32.

[2]周光宏,刘 丽.牛肉等级评定方法和标准[J].肉类工业,2001,241(6):38-45.

[3]杜 玮,张 杨,蔺宏凯,等.新疆褐牛放牧条件下体尺指标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2):401-405.

[4]周振勇,张 杨,蔺宏凯,等.基于主成分逐步回归法的新疆褐牛体重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12,38(1):1-4.

[5]蔺宏凯,张 杨,周振勇,等.新疆褐牛体尺性状指标与体重的主成分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8):130-133.

[6]周振勇,张 杨,蔺宏凯,等.不同饲料添加剂对肉牛生长发育与产肉性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2,39(8):95-100.

[7]陈幼春.关于牛胴优质分割肉块名称的讨论[J].黄牛杂志,2001,29(2):1-3.

[8]李建华,刘武军.美国瑞士褐牛对新疆褐牛导入杂交效果分析[J].中国牛业科学,2006,32(5):75-77.

[9]陈银基,周光宏.中国黄牛及其杂交牛产肉量和产肉率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234-1237.

猜你喜欢

褐牛产肉体尺
家畜体尺自动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基于Kinect相机的猪弯曲体尺测量算法研究
肉羊体尺测量 用上“智慧眼”
线性鉴定技术对新疆褐牛提质增效作用分析
新疆褐牛母牛繁殖障碍原因分析
昌台牦牛产肉性能研究
藏鸡生长发育及产肉性能研究
美国褐牛杂交改良新疆褐牛效果的研究
简州大耳羊产肉性能世代选育进展及肉品质研究
连城白鸭与野鸭及其杂交鸭的体重体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