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诵古诗词 绘图析月相

2014-01-20颜文景

地理教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上弦月月相图解

颜文景

(福建省大田第一中学, 福建 三明 366100)

吟诵古诗词 绘图析月相

颜文景

(福建省大田第一中学, 福建 三明 366100)

咏月诗词是我国古代诗词作家以月相为意象所作的诗词,大多是借景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如李白的《把酒问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月相变化是最常见的天文现象之一,月相变化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其变化周期很早就为我国古人掌握并成为我国古代制定农历的依据,古代诗人善于观察月相,掌握了月相的变化规律,所以咏月诗词极富生活气息。反之,现代人由于有了钟表等报时设备,依赖月相定时辰的方法成为了历史,许多人只知道月亮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而对月相变化规律则是茫然不知,因此理解咏月诗词的意境成了一个教学难点。笔者根据月相形成原理,采用绘制图像的方式,解析各种月相的形成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月相意境,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蛾眉月

1.描写蛾眉月的古诗词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唐朝王涯《秋思赠远》)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唐朝缪氏子《赋新月》)

“坐久天容却温丽,一弯新月对长庚”(范成大《雪霁•独登南楼》)

“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更怜三五夕,仙桂满轮芳”(唐朝方千《新月》)

2.“蛾眉月”图解

月球处在公转轨道如图1中所在位置,农历约初三、初四前后,此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成三角形,月球位于日、地之间,月球的可视昼半球面积小于月球表面积的四分之一,月球视形状为弯月(蛾眉月),正如白居易描写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蛾眉月月出上午,月落上半夜,夜晚可见时间较短,黄昏时出现在西南方天空,而后向西方地平线落下,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就是描写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的蛾眉月。范成大“一弯新月对长庚”,这里的“一弯新月”指蛾眉月,“长庚”即金星,金星又叫太白,日落后出现在西方天空,称为长庚星,日出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谓之启明星。一弯新月与明亮的金星紧紧相邻、相互辉映,这样美丽的天象便是出现在农历月初黄昏时刻的西方天空。方千的“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写得非常形象,弯弯的月亮倒映在潭水中,深潭里的鱼儿以为是钓钩落下,所以大吃一惊,而云中的大雁看到弯弯的月亮出来以后,还以为有人拉弓射箭,感到非常胆怯,短短的两句诗就把意境写得活灵活现。

图1 蛾眉月的形成

二、上弦月

1.描写上弦月的古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杜甫《月》)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2.“上弦月”图解

如图2,当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成直角三角形时,月球的可视昼半球面积占月球表面积的四分之一,月亮的视形状是半圆,形如上了弦的弓,故称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上弦月月出正午,月落子夜,所以“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便是描写了夜半时分,上弦月落下后的情境。上弦月可视时间为黄昏至子夜,当黄昏来临时,半个月亮高挂在南天上(此时月球处在上中天位置),根据图中方向尺判断,上弦月是东边暗,西边亮,黄昏后逐渐向西方天空缓慢落下。“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是指经历了六次上弦月,也就是时间过了六个月,用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来表示时间与季节变化。《峨眉山月歌》中,“半轮秋”指半轮的秋月,即弦月,从诗文中的地名可以判断出船只向东行,峨眉山吐月在西,由此判断此时的月相为上弦月。

图2 上弦月的形成

三、满月

1.描写满月的古诗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满月”图解

月球公转处在图3的位置,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呈一直线,地球位于日、月之间,月球的可视昼半球面积为月球球体表面积的一半,视形状为正圆,此时为满月,也叫望,时间是农历十五或十六。满月时,月出黄昏,月落清晨,日月此起彼落,正如陶渊明描写的“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则是描写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即月出地平线(海上),而能够看到月出地平线(或海面)的时刻,只有满月时的黄昏。《生查子•元夕》中的元夜指农历正月十五夜晚,即上元节(元宵节)、灯节,黄昏之后,一轮明月从东方地平线升起,逐渐升高,跃上枝头,才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佳句。

图3 满月的形成

四、下弦月

1.描写下弦月的古诗词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下弦月”图解

如图4,当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成直角三角形时,月球的可视昼半球面积占月球表面积的四分之一,月亮的视形状是半圆,形如上了弦的弓,故称下弦月,时间为农历廿二、廿三。下弦月月出子夜,月落正午,可视时间为子夜至清晨。根据图中方向尺判断,下弦月是东边亮,西边暗,清晨时分下弦月位于中天位置,高挂在南方天空,随着太阳升起,下弦月湮没在太阳的光辉之中。

图4 下弦月的形成

《月夜》中的“更深”应是子夜过后,约四更时分,此时,下弦月升上东南方天空,月光斜照,才有“月色半人家”,此时“北斗”和“南斗”已经横斜,清晰的星象一方面说明了“更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是满月前后的下半夜。“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诗中,“夜静”当为三更半夜,此时月出,故为下弦月。

五、残月

1.描写残月的古诗词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贺《南园十三首》)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杜甫《月》)

2.“残月”图解

月球处在公转轨道如图5所在位置时,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呈三角形,月球可视昼半球的面积不到月球表面积的四分之一,视形状为弯月,时间为农历的廿四、廿五前后,故称下蛾眉月,以区别月初的蛾眉月,古人则称“残月”。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看到的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蛾眉月月出下半夜,月落白天的下午,可视时间为下半夜月出时分至清晨。清晨时分,天空微亮,可见一弯月亮在东方天空,如柳永的“晓风残月”。《生查子•春山烟欲收》里“天淡星稀”“残月”“临清晓”等,说的都是天亮前的残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把夜深人静时月亮从黑幽幽的山脊升起的瞬间景象写活了,极富神韵,被称为古今绝唱。

图5 残月的形成

通过绘图的方式解析月相成因及变化规律,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描写意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更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深化认识地理现象、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通过诗词形象化的描述,也有利于加深对月相周期变化规律的认识,使地理知识回归生活、终身受用。

猜你喜欢

上弦月月相图解
上弦月
秋日的上弦月(外一首)
月相历
制作月相盒
阅读理解专练(三)
上弦月·下弦月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
上弦月
图解天下
解读你所不了解的月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