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区《初级中学教科书地理》评介**

2014-01-20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地理教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解放区陕甘宁边区教科书

(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 2.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张家辉1袁孝亭2

解放区《初级中学教科书地理》评介**

(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 2.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张家辉1袁孝亭2

采用文献法和历史法,对解放区由张思俊编写的《初级中学教科书 地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此套教科书在内容编排方面,采用“总—分”编排方式;在内容选取方面,讴歌解放区,政治倾向鲜明,突出人文地理要素、关注解放区经济建设;图像系统方面,以地图和统计图表为主;作业系统方面,注重地理事象纵向比较,问题排列呈堆积式;助读系统方面,表现为注解、补充、附表和参考等形式。

解放区;初中地理;教科书;结构体系;内容表述

1938至1949年,陕甘宁边区中学地理课程设置情况如何呢?1942年8月18日,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正式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暂行中学规程草案》,其中的第四十条规定,初级中学之教学科目包括地理学科,地理在初中3年和高中2年都有安排,各学期每周教学时数均为2。1949年,陕甘宁边区又根据新形势制定了新的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设置在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每周教学时数为2。可以看出,当时比较重视地理课程。在今天看来,这一阶段解放区的地理教科书较难搜集。这里以张思俊编写的《初级中学教科书 地理》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当时初中地理教科书的编写状况。

图1 《初级中学教科书 地理》上册的封面

一、《初级中学教科书 地理》的出版概况

《初级中学教科书 地理》是由张思俊编写和吴鼎锡作图,并由陕甘宁边区新华书店于1949年3月发行初版(见图1和图2)。本教科书的“出版者”为陕甘宁晋绥边区教育厅,印刷者为绥德大众印刷厂,教科书在陕甘宁等边区使用。教科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国地理,下册为外国地理,供初中两年使用。教学时间为200小时,中国地理占60%,分作30节教学,每节占教学时间4小时;外国地理占40%,分作22节教学,每节占教学时间3.5~4小时。

图2 《初级中学教科书 地理》上册的版权页

二、《初级中学教科书 地理》的编写背景与参考

1.编写背景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地理学科教育受到解放区政府的重视。1946年12月1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了《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指出了教育的任务与方针、教育实施的原则、教育内容与组织形式等。1949年,陕甘宁边区又根据新形势制定了新的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这是陕甘宁边区中学课程向正规化发展的体现。这些教育文件中都提到了地理学科的课时安排等。

2.编写参考

依《边区中等教育资料》推测,当时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发布了“地理课程提纲”。此提纲并非地理课程标准,但却是地理教科书编写的重要依据。该提纲中提及了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等。虽然有这样的“地理课程提纲”,但当时地理教科书的编制也缺少必要素材。主要困难表现在:“有的学校根据旧本子取一些材料,多是自然地理方面的,有的学校根据《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概况》编写教材,有的在报纸上临时搜集一些,作为教材讲授。由于以上情况,所以教材多不全面系统。”[1]

三、《初级中学教科书 地理》的体系结构

1.编排体例

本套教科书是以“章—节—目”为层次的整体结构。例如,中国地理部分包括中国总论、西北、华北和内蒙古、东北、华中、西南、华南、新疆、西藏等九章,中国总论一章分“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地形复杂”“气候良好”“物产丰富”“交通运输”和“两个地区”等七节,土地广大一节中又包含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土地面积、中国的四邻、省区等三个目(或称框题)。

2.体系结构

本套教科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国地理,下册为外国地理。

(1)中国地理内容:总分式—分区分省—“简短的结束语”

从整体上看,中国地理内容的编排属于“总论—分论”方式。总论部分介绍土地、人口、地形、气候、物产、交通等内容,分论部分介绍西北、华北和内蒙古、东北、华中、西南、华南、新疆、西藏等不同区域或省的地理状况。

中国地理的分论部分,按照分区分省的方式编排。“这种分区又分省的编写方法,是采用赵亚农同志的意见,据他在米脂中学几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编写。教员在教学时,学生在学习时,都感觉得便利。”[2]但在介绍“第二章 西北”之后,单列“第八章 新疆”作为“远西”继续介绍,是否妥当需要讨论。区域地理部分,采用了“分论—总论”的编排方式。例如“华中”一章,先介绍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华中解放区,再以“简短的结束语”来结尾。

(2)外国地理内容:总分式—分洲分国—强调苏、美、英

从整体上看,外国地理内容的编排亦属于“总论—分论”方式。总论部分介绍陆地、水面、气候、物产、人类、国家等内容,分论部分介绍亚洲和亚洲各国、苏联、欧洲和欧洲各国、英国、非洲和澳洲、美国、美洲与美洲各国等不同大洲或国家的地理概况。

外国地理的分论部分,按照分洲分国的方式编排,并突出介绍苏、美、英三国。外国地理的分论部分,并非将七大洲都逐一介绍(没有介绍南极洲),也并非在“分洲”之后再“分国”,而是将苏、美、英三国各列成一章与其他各洲并列作为标题。究其原因,“对于世界和平民主堡垒的苏联,和帝国主义首属的美国,及其重要的伙伴英国,应当使学生有一个比较详细、明确的了解”。此外,下册“编者的话”中也谈到,在教学时,如果时间不够,对于某些课文,如“非洲和澳洲”“拉丁美洲”等,可以不必讲述,由学生自己阅读。但对于一些重要的课文,如“苏联”“美国”“英国”等,必须详细讲解。[3]这一教学内容的选取建议与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联。

四、《初级中学教科书 地理》的内容表述

依据地理教科书编写的形式,一般将地理教科书的表层系统分为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4]

1.课文系统

课文系统是地理教科书内容的主体部分。中国地理内容叙述的项目多包括自然环境(含地形、河湖和气候)、物产和产业、人口、交通和重要城市等。外国地理内容叙述的项目多包括位置、面积、人口、自然环境(含地形、气候和植被)、物产、农业、工业、交通运输、都市和港口等。本套教科书内容的选取具有如下特点。

(1)讴歌解放区,政治倾向鲜明

在中国地理的总论部分,专门将“两个地区”作为一节,叙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的面积、地形、产业、民族、政治等内容。在分论部分,谈到国统区的地理状况时,积极讴歌解放区,揭露国统区的阴暗面。例如,介绍“江西的矿产”内容时就谈到:“(矿产)现在被国民党反动派出卖给美国,由国民党卖国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杜贞尔公司‘合作’经营。”此外,教科书还介绍了具体的解放区。例如,“华北、内蒙解放区”一节就根据时事详细罗列了各解放区的具体范围。《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中就曾提及:“史地课应联系战争形势,说明各解放区的概况,以提高其保卫边区的高度热情。”[5]可见,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贯彻了此方案的要求。

(2)突出人文地理要素,关注解放区经济建设

教科书中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的内容虽然都选取了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但更侧重人文地理要素。这与当时解放区急需加强生产建设有关。其中中国地理部分,介绍中国各分区或各省的地理状况时,更偏重物产和产业、交通和重要城市等人文地理知识。本教科书的作者张思俊曾撰文谈到过地理要与时事和解放区生产建设联系的问题,其中指出:“配合时事、配合解放区生产建设,是地理教学在学以致用的原则下的灵活运用。”[6]外国地理部分,从苏联、英国和美国这三个主要国家的国家地理内容来看,人口、农业、工业、交通运输、都市和港口等人文地理内容,略多于自然环境等自然地理内容。《边区中学的历史叙述》一文中提及了当时地理教材的“分量与内容”:“中国地理侧重国防要塞、交通地势、重要物产、战区失地的研究。外国地理侧重世界政治、经济地理的研究。”[7]此文大致成稿于1943年2月或3月,由此可见,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中学地理教科书内容有偏重人文地理知识的倾向。

由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存在诸多困难,这就有可能出现地理教科书中地理知识的科学性问题。譬如,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气候良好”一节中,将黄河、秦岭作为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秦岭作为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毋庸置疑。当时将黄河也作为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其科学性就成问题。

2.图像系统

图像系统包括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和组合图等类型。本套教科书共设计72幅图表,以地图为主,统计图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见图3)。地图有49幅,占68.06%。地图中,行政区划图、分布图所占比例更大些。在所有的地图中,仅有置于章前的第一幅“中国行政区域图”设计得较详细、准确,其他地图设计得都较简单、粗糙。统计图表有21幅,占29.17%。这些统计图表都是统计表,用以表示各区域的面积、人口、河流、湖泊、产量等数据的比较。例如,欧洲重要国家面积、人口统计表。示意图有1幅,为地势高度和物产的关系图,用以表达植被、物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呈现的变化。组合图有1幅,为黄河和长江的倾斜图。该图将黄河倾斜示意图和长江倾斜示意图放在一起,用以表示河流流向与地势起伏的关系。

图3 《初级中学教科书 地理》中图像系统的类型及所占的比例

关于教科书中图像系统设计的缺点,除了地图设计过于简单、粗糙外,就是未设计景观图。教科书中人文地理内容比重较大,而景观图又适合表示人文地理内容,因此本套教科书没有设计景观图,实属一缺憾。

3.作业系统

本教科书中的作业系统表现为置于课文之后、助读系统之前的问题。本教科书共设计问题168道,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部分设计问题的数量分别为92和76道,中外地理内容的问题设计比例较为适当。问题的设计有如下特点。

(1)问题的难度:浅层问题设计较多

问题的难度一般,多数问题可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教科书中的问题多集中于“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等形式,例如,“中国主要的畜牧区在哪里?”“边区有些什么重要的物产?”“苏联的气候怎样?”“云梦平原是怎样形成的?”

(2)问题的类型:注重地理事象纵向比较

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部分都设计了大量的过程型问题,以考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例如“华中解放区是怎样创造起来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形怎样?”“欧洲战前和战后的情形怎样?”等。中国地理部分设计此类问题,旨在让学生感悟解放区的好处,具有一定的政治气息。外国地理部分设计此类问题,在于让学生了解二战前后世界各国在疆域等方面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问题中还设计了几道态度类的问题,如“中国有哪些民族?分布的情形怎样?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少数民族?”“我们对于被压迫民族,少数民族和落后种族,应当怎样?”等。这样的问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看待周遭世界中地理问题的立场。

(3)问题的排列:呈现出堆积式特点

这里的堆积式意在将两个或多个问题堆积在一起,作为一道大题。这种排列多根据课文中的不同框题或不同区域等。例如,“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一节设计的问题为:

①山西的地形气候怎样?有什么重要的物产?太原、大同、临汾的重要怎样?

②河北的地形气候怎样?有什么重要的河流?这些河流有什么好处和害处?有什么重要的农产和矿产?铁路交通和海上交通怎样?北平、天津有什么重要?河北有哪些重要的关隘?

此堆积式问题是根据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两个区域来摆放的,但此排列略显混乱,如第②题,从地形、河流、农产、矿产、交通到北平、天津等,跳跃有点大,不如分开提问。当然,有些堆积式问题呈现出追问的特点,如中国地理总论中的“气候良好”一节设计的问题为“中国气候怎样?为什么很复杂?领土广大和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等。

4.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是地理教科书中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也是地理教科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科书的“编者的话”中谈到,为了便利教员的参考,和程度较高学生的阅读,在某些章、节后面,加上些必要的“补充”“附表”“参考”和“注解”。这里的“补充”“附表”“参考”和“注解”便属于助读系统。这四类都置于课文、问题之后。

“注解”主要是为了解释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教科书中共有113个注解,上册有45个,下册有68个。本教科书中的注解共分为解释现象型、解释名词型、揭示规律型、扩充知识型和说明数据型等。例如,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气候良好”一节中的“注一”:“一般说来,地势每升高一百八十公尺,温度降低摄氏表一度。”属于揭示规律型。

教科书中的“补充”共有14处,多为补充相关地理知识,以供学生继续阅读。“参考”共有4处,集中于上册。“附表”共有12处,主要集中于下册。“参考”和“附表”的内容大多为统计表,二者的功能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五、结语

检讨《初级中学教科书 地理》的编写得失,笔者尝试得出如下认识。第一,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必须有相应的依据,虽然解放区并没有颁布地理课程标准,但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发布的“地理课程提纲”,对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起到了指引作用;第二,本套教科书中中国地理的分论部分,是在调研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这也是编者在不断探索地理教科书编写方式的体现;第三,教育具有阶级性,而《初级中学教科书 地理》作为一套解放战争时期出版的、使用于陕甘宁等边区的初中地理教科书,也具有阶级性、政治性;第四,相对国统区而言,解放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比较困难,体现在编写者的水平、资料搜集的途径等方面,也因如此,本套教科书的表述上存在一些科学性等问题;第五,地理教科书中的图像系统包括类型众多,各类型的功能不一,编写地理教科书时应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丰富的图像类型,充分发挥不同图像类型的优势;第六,地理教科书的表层系统除了包括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外,还包括助读系统,在编写、分析地理教科书时也应注意助读系统。

[1]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辑.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在职教育部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 张思俊.初级中学教科书地理 上册[M].延安:新华书店,1949.

[3] 张思俊.初级中学教科书地理 下册[M].延安:新华书店,1949.

[4] 张家辉,袁孝亭.民国后期部编教科书《初级中学地理》评介[J].地理教学,2014,(1):3-7.

[5]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辑.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教育方针政策部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6]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辑.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小学教育部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7]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辑.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中等教育部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批准号:10&ZD095,首席专家:徐岩)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解放区陕甘宁边区教科书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解放区的天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郭沫若作序推荐的解放区作品书影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