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文地理与中学地理校本课程

2014-01-13

地理教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研究性宇宙校本

章 颖

(绍兴市柯桥区越崎中学, 浙江 绍兴 312050)

天文地理与中学地理校本课程

章 颖

(绍兴市柯桥区越崎中学, 浙江 绍兴 312050)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1]。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表明地理课程的开发需充分利用身边的乡土知识,从实践生活中挖取地理课程资源,并将所学地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而高考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思想,严重冲击着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故《天文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趣味延伸。

在《天文地理》校本课程内容中,选取了“天文学的发展史”“恒星演化”“月相变化规律”等多个与“宇宙中的地球”相关的知识。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知识的紧密性,既较好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本课程与高考应试教育思想的冲突。

一、预设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宇宙起源,能说出宇宙大爆炸学说的主要观点,认识恒星的演化阶段。

(2)说出太阳系和地月系的天体结构,运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天体观测。

(3)能用示意图演示日食、月食、月相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分析。

(4)野外星空观测,能对照天空说出四季星空主要星座名称。

(5)课外研究性学习,探究光污染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学会撰写研究性报告。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简单工具与手段观测、收集、记录天文现象,为地理探究和分析提供资料。

(2)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对自然天文现象的观测,探索神秘星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3)通过多种方式,交流自己开展地理观测、探究的心得体会,分享天文地理的学习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形成观察自然、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提升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良好情操和乡土感情。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研究方案

以国家统编教材的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为知识背景,进行拓展延伸。表1为《天文地理》校本课程研究方案。

2.课程开发原则

(1)继承性与批判性结合

在世界任何古代文明中,天文学是最早出现的学问,中国也不例外。天文地理在我国知识积累早,受历代王朝重视。夏商周之前,人们就借助感官为媒介,沟通着纷陈交错于浩瀚天穹上的各种信息,对时日推移、月相盈亏、寒暑交易,乃至风雨雷电等现象,有了长期的感受和观察,藉以顺应自然,获取生存所需。故对以此衍生出来的知识,例如日、月食观测与古代科学的经验理性主义的关系,后人需以批判的态度进行继承性开发。

(2)学科性与科学性结合

天文地理涉及天体系统、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运动、天体观测、恒星演变过程乃至宇宙演化过程,具有学科性质的同时,又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选取与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相关联的大纲内容,进行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升华知识学科性的同时,延展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天文现象中包含的地理规律。

表1 《天文地理》校本课程研究方案

(3)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22]]

天文地理涉及宇宙起源、恒星演化阶段、日食月食以及大量天体运动等理论知识,其中不乏一些晦涩的理论体系。这就要求在编写教材时,不仅考虑到学科的理论性知识体系,也要穿插与之相适应的可观测动画演示或实践性操作,避免因知识过深缺乏实践性演示和操作,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在介绍天体运动理论时,可联系物理学的天体运动相关知识,做好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

(4)探究性与可操作性结合

天文地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以天文观测及天文知识拓展为载体和契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环境,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的科学和自然之美,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动机,开展地理星空观测、光污染调查,发现地理问题,并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地理教学目标的要求。

但学生活动范围的局限性、课程硬件条件的限制性以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在开展这些探究活动过程时,强调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把探究性学习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促使学生有效学习、快速进步,并学有所得。

3.研究环节案例——关于光污染及其影响的研究

(1)研究性学习目标

《学科课程标准》指出:“学科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方式。探究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中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本次组织学生开展以光污染调查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迎合课程改革的潮流,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光污染的有关知识;调查城市光污染,并提出相关建议;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对知识的探讨与研究。

(2)研究性学习阶段及任务安排

前期准备:组建小组,合理分工,编写问卷和访谈提纲;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其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技巧,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并预习相关材料、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中期调研:分工协作,搜索资料、发放问卷,采访记录:①对光污染现状调查;②对未来光污染发展趋势调查;③调查同学对光污染的看法。

后期完善:分析整理调研结果,完成调研报告,制作PPT研究报告,撰写研究性报告。

(3)研究成果交流

课堂研究性小组成果展示,交流各自研究成果,讨论光污染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和危害,并针对危害提出相应措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课程评价

地理校本课程属于选修课程范围,其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此门校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见表2)。

表2 《天文地理》评价方案

本选修课程评价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其中研究性学习开展两个课题,一为月相观测及分析,二为光污染问题剖析。

[1] 王述华.中学地理样本课程开发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1):76-78.

[2] 尹其超.二十四节气与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实践[J].地理教学,2011,(14):51-53.

猜你喜欢

研究性宇宙校本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宇宙第一群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这宇宙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