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践
——以“校园周边考察”为例

2014-01-13蒋亚琴

地理教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松花象山春晖

蒋亚琴

(浙江省春晖中学, 浙江 绍兴 312353)

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践
——以“校园周边考察”为例

蒋亚琴

(浙江省春晖中学, 浙江 绍兴 312353)

自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来,各普通高中全面启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开发开设各类选修课程。而“校园周边考察”课程的开发,就是笔者基于所在学校的实际,所任学科的专业特点,根据学生兴趣积极开设的。此课程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居住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环境观。

一、课程思想

《方案》的指导思想:根据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最大程度地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收获尊严、快乐和成功,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这与春晖中学“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学得活泼,活得自由”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校园周边考察”选修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与地理科目相对应的职业技能类课程,根植于学生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了“课程生活化、课堂实地化、知识实践化、体验亲身化”的校本特点。

二、课程实施

春晖中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依山(象山)傍水(白马湖),远离城区,适合开设“校园周边考察”技能课程。从学校实际出发,利用校内外的户外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16个班,每班1人,共16人,20学时,上课时间是每周三第7节课,组建实践活动小组,主要在户外进行。活动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选。

本课程实施情景化教学,以大自然为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教学。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现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学科知识、学校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的本领。

创新学习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实践智慧,掌握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从生活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考察校园周边的地理事物,使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唤醒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鲜活感悟!

通过考察校园周边的生态环境,警示环境问题,使学生在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实践

主题一:象山攀登,体会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的地理位置优越,靠山面水,这座山就是“象山”(图1),海拔不足100米,刚适合我们在一个课时内登顶。课前笔者让同学们穿轻便的旅游鞋,自备一瓶矿泉水,做好相应的登山准备。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师生一行就开始登山了。在这短暂的登山之旅中,同学们互搀互扶,艰难前行,发生了让人幸福和感动的瞬间。“看,那是什么?”一同学指着一棵松树上的松花球,“是松花球,松花可以吃的呢,麻团攥着吃。”“怎么采集这个松花呢?”“我听我姥爷说,刚采集来的松花球要在太阳下晒一晒,等晒干后,再将松球轻轻抖动,松花就出来了。”同学们在一问一答中增长了不少知识。“别只顾着说话,注意安全!”黄同学是很有户外经验的,他边爬边告诫其他同学:“无论爬山、还是下山,身体的重心都要往下垂。”在登山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一同学始终牵拉着赵同学,原来赵同学是第一次登山,非常害怕,但有了同学的牵引,他终于实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登顶,别提有多高兴呢。终于登顶了,同学们登高远眺,看到了我们美丽的校园,校园外周边的农田,不由得发出一阵阵感叹!笔者也借此时机,激励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就应该像登山一样,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勇敢攀登,才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图1 登象山

主题二:土壤取样,体味野外考察的艰辛

图2 草坪土

图3 象山土

图4 水稻土

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地理考察线路:从学校南校门——北校门,绕行学校外圈一周,大致3公里。物品准备比较简陋,借用了周边农户家的一把锄头,还有石子旋同学的一把瑞士小刀。我们一共取了学校草坪(图2)、象山山麓(图3)、农家自留地(图4)三个地方的土壤样本,由于没有专业的取样设备,只能浅层地挖掘,而象山土壤剖面限于我们的设备,只用拍照观察了。在取样过程中,石同学的手用力过重,受伤了。在用锄头挖掘剖面时,几个男同学轮番使力,也只能浅层挖掘,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了。这时,笔者适时地感叹:“真正的野外考察人员在野外风餐露宿,为科学考察做好了吃苦准备,甚至是牺牲生命的准备,与他们经历的困难相比,我们就是小菜一碟了。”

主题三:考察校园周边生态,体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以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山清水秀,环境宜人。但近年来我们发现春晖园的空气不再如以前清新了,白马湖的水也没有以往清澈了,周边环绕的山也变得“千疮百孔”。基于此,我们考察小组带着相机出发了。果不其然,白马湖部分河段水体污染严重,水葫芦滋生(图5),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周边村民水产养殖(图6),迎面散发出一股虾蟹的腥臊味。

周边的村民私建民宅,滥砍滥伐,导致山体滑坡(图7),处处水稻田都可见秸秆焚烧留下的痕迹(图8),大气污染严重。同学们一边拍照取证,一边摇头叹息,一路上了少了往常的欢声笑语,多了一份沉重,一份责任。

图5 水葫芦

图6 水产养殖

图7 滑坡

图8 秸秆焚烧

此外,我们还尝试了水质(白马湖的水)取样调查、野外方向辨认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主题实践活动,激发了同学们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也初步学会了户外考察的一些基本技能,更激励同学们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积极探索野外世界。

五、课程评价

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采纳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如师评、生评、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以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亦能发展某些维度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能充分体验和享受校本课程带给他们的独特乐趣。

“校园周边考察”重在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因此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如学生的参与、体验、合作与探究,如树立的环保观念是否落实到实践中去等,减少了对学习结果的评估。这类评价让学生获得了成功感,他们的爱校、爱乡情愫、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提升。

“校园周边考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和不足,如每次实践活动安排都显得很仓促,时间很紧,匆匆走一遍,有走马观花之感,也缺少一些必要的专业设备,在具体操作时有点力不从心。但毕竟我们在行动了,路在脚下,只要不断地改进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脚步一定会越走越踏实,脚印会越行越远!

猜你喜欢

松花象山春晖
水木荣春晖
春晖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唱给父母的赞歌
稳如泰山
知白守黑
吴春晖藏石欣赏
象山
松花鸡下松花蛋
桂林象山景区旅游产品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