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课标解读

2014-01-13刘立栋

地理教学 2014年14期
关键词:荒漠化森林区域

刘立栋

(宁阳县教科研中心, 山东 泰安 271400)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课标解读

刘立栋

(宁阳县教科研中心, 山东 泰安 271400)

一、解读课标,把握实质

本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本部分内容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借助教材中精选的这些示范性材料,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与能力,教师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和能力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教学事半功倍的目的。

1.本条“标准”内容之一:以某一个区域为实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所谓发展方面的问题,也是由环境造成的阻碍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讨论该区域所处地理位置等对发展的影响。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存在的环境问题也不尽相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就必然不同。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也由各区域资源分布而决定的。除森林、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外,还有水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等。如:

(1)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破坏地表植被。破坏地表植被的方式包括毁林开荒、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如轮荒)等。我国遭受水土流失的面积占世界的21%,在20世纪50年代严重水土流失的面积为116万平方千米,至80年代为155平方千米,而到90年代达到了179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华北、东北等地, 其中,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总面积为54万平方千米,而水土流失的面积已达45万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83%,其中严重流失的面积为28万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52%,每年通过黄河三门峡向下游输送的泥沙量达16亿吨。

(2)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具有沙质地表物质组成和干旱、半干旱的大风地区,由于植被的破坏,在以风力为主的外营力的作用下,造成风沙活动显著,土地生产力丧失的环境退化过程。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地表植被,如过度放牧,垦殖等;此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内陆河流量减少,甚至断流,致使农田得不到及时灌溉,从而使土地风蚀沙化。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约33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3,且还在以每年2300平方千米的速度推进。

(3)森林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过量采伐,砍伐速度大大超过森林的生长速度,致使大片天然林区变为林木稀少之地,甚至逐渐变为荒漠。在我国,许多重要林区由于重采伐,导致森林面积锐减。例如,长白山林区,1949年森林覆盖率为82.5%,而现在已减少到14.2%;西双版纳地区,1949年森林覆盖率达60%,现已降至30%;四川西部地区,1949年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但到70年代末,减少到14.1%。

(4)湿地是指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的,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湿地还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换句话说,湿地不仅包括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泥炭地、滩涂等,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海水区。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围垦滩涂,把沼泽湿地改建为鱼塘、虾池,在沼泽湿地开沟排水,以及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等。我国湿地的总面积约25万多平方千米,其中沼泽湿地约11万平方千米,滩涂盐沼约2万多平方千米。

2.本条“标准”内容之二:该区域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危害。例如,水土流失使耕地中的养分流失、土层变薄,土壤结构受到破坏,造成耕地质量恶化。水土流失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强化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荒漠化使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生产力下降,也使草场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造成细沙裸露地表,在我国北方,冬春季节降水稀少,遇到大风天气就可能形成沙尘暴,在大范围的区域内造成空气污浊,且这些细颗粒的沙尘还能严重污染空气、水体,从而影响人体健康。过度砍伐森林可使局部地区气候发生变化,如降水量的减少等。森林的破坏可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过度砍伐森林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生物种类锐减,森林的大量砍伐,使许多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则就有可能导致这些生物的灭绝。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将使湿地的上述功能丧失殆尽。

3. 本条“标准”内容之三:针对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如何进行综合治理。环境的治理,是对区域内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或因目前某些人类活动不当而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而言的。不同的环境问题,需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但在某些方面,如立法、加强法制,则是相通的。

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都是破坏地表植被,其治理的主要措施则应设法恢复地表植被,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森林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主要是加速造林绿化,在提高全国的森林覆盖率的同时,提高森林质量;建立全国森林资源监测系统,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系。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也十分重要,我国在1992年加入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建立了许多包括湿地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和专门的湿地保护区,并依法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管理,严禁盲目围垦。

4. 本条“标准”内容之四:一个区域所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与森林、草场、水资源等的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形成与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场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不要把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一个个孤立地分别讲述,应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不合理的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发现产生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症结,从而才能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二、案例比较,灵活选用

版本所选案例人教版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②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③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湘教版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②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中图版①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②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鲁教版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人教、湘教版】西北地区荒漠化

1.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2.荒漠化的防治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人教版】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

1. 森林被毁的危害

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 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背景):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

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③商业性伐木;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3. 保护亚马孙雨林的措施

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③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④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鲁教版】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

11. 危害

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22. 原因

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地质灾害频繁。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

3. 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保源、固沟、护坡。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固沟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护坡工程”;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保塬工程”。

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人教版、中图、湘教版】湿地开发与保护

1. 湿地的作用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点不同。如下表:

大河中下游湖泊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内陆干旱区湖泊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涵养水源东北三江平原湿地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三角洲湿地(如黄河)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2. 湿地的成因

(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势平坦或因山脉等阻挡,排水不畅;②气候:降水量大或蒸发弱;③土质、土层:有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地面形成积水;④水文、水系:河水流至下游失去明显的河床;⑤某些河流的凌汛现象,河水泛滥成湿地。

(2)人为因素: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池塘。

3. 湿地的保护措施

保护湿地的措施有:退田还湖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三、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

【典例分析】

读“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影响因素示意图”,回答:

(1)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据图可知,、 因素所占比重最大。

(2)过度“樵采”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最为有效?

(3)从自然条件看,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广大,原因主要是,土地荒漠化引发的最突出的气象灾害是 。

(4)为了杜绝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的现象,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我国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图形的信息提取能力以及对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治理措施的理解。

【答案】(1)过度放牧,过度开垦。(2)因地制宜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3)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大风,沙尘暴。(4)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划区管理,轮封轮牧,依法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管理。

猜你喜欢

荒漠化森林区域
分割区域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哈Q森林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